[1] 王俊玲, 吴克宁, 吕巧玲. 县级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8, 25(1): 147-150.
[2] 赵文智, 程国栋. 人类土地利用的主要生态后果及其缓解对策. 中国沙漠, 2000, 20(4): 369-374.
[3] 刘旭华, 王劲峰, 刘纪远, 等. 国家尺度耕地变化驱动力的定量分析方法.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4): 56-60.
[4] 余振国, 胡小平. 我国的粮食安全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19(3): 45-49.
[5] 李茂. 河南省耕地和粮食灰色关联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2): 163-172.
[6] 曹文栋, 郭青. 我国农村耕地利用及法律保护对策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4): 1134-1135.
[7] 李宪文, 林培. 国内外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理论基础及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1, 20(4): 305-312.
[8] 陈东景, 徐中民. 干旱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 以黑河流域中游地区张掖地区为例. 冰川冻土, 2002, 24(4): 374-379.
[9] 黄青, 孙洪波, 王让会, 等. 干旱区典型山地—绿洲—荒漠系统中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中国沙漠, 2007, 27(1): 76-81.
[10] 王涛. 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研究的进展和趋势. 中国沙漠, 2009, 29(1): 1-9.
[11] 吕新, 杨磊, 张凤华, 等. 荒漠绿洲区农业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沙漠, 2005, 25(4): 599-603.
[12] 石承苍, 雍国玮, 周华茂,等. 耕地系数测算方法研究与应用推广. 西南农业学报, 1993, 6(2): 44-48.
[13] 刘纪远. 彩色红外航空遥感技术在西藏农田非耕地系数测算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 遥感学报, 1990, 5(1): 27-37.
[14] 陈仲新, 刘海启, 周清波, 等. 全国冬小麦面积变化遥感监测抽样外推方法的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2000, 16(5): 126-129.
[15] 焦险峰, 杨邦杰, 裴志远. 基于分层抽样的中国水稻种植面积遥感调查方法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22(5): 105-110.
[16] 李强子, 吴炳方. 作物种植成数的遥感监测精度评价. 遥感学报, 2004, 8(6): 581-587.
[17] 焦险峰, 杨邦杰, 裴志远. 全国棉花种植面积遥感监测抽样方法设计. 农业工程学报, 2002, 18(4): 159-162.
[18] 曹志东, 王劲峰, 李连发, 等. 地理空间中不同分层抽样方式的分层效率与优化策略.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3): 152-160.
[19] 姜成晟, 王劲峰, 曹志东. 地理空间抽样理论研究综述. 地理学报, 2009, 64(3): 368-380.
[20] 吴建华, 张颖. “累积平方根法”最优解严格的数学证明及应用. 济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20(3): 267-271.
[21] 冯士雍, 倪加勋, 邹国华. 抽样调查理论与方法,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8.
[22] 梁国业, 廖健平. 数学建模.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4: 143-146.
[23]刘卫江, 白磊, 景泉, 等. 改进型分层抽样技术及性能研究.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7, 43(8): 114-117.
[24] 鲁春阳, 齐磊钢, 桑超杰. 土地利用变化的数学模型解析.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 23(1): 25-28.
[25] 王思远, 张增祥, 周全斌, 等. 近10年中国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演变. 地理学报, 2002, 57(5): 523-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