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陶志红.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中国土地科学,2000,14(5):1-5.
[2] 毕宝德. 土地经济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41.
[3] 白冰冰,成舜,李兰维.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探讨:以包头市为例. 华东范大学学报,2002,(7):83-88.
[4] 王伟华.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研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5,(9):448-450.
[5] 姜仁荣,李满春. 区域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 25(4):117-119,124.
[6] 王业侨. 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土地科学,2006,20(3):26.
[7] 费罗成,程久苗,沈非,等. 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比较研究:以中部地区为例.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5):90-94.
[8] 王杨,宋戈. 黑龙江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时空变异规律. 经济地理,2007,27(2):313-316.
[9] 罗雄飞,周勇,聂艳,等. 湖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时空变异分析. 农机化研究,2008,(10):13-16.
[10] 陈海燕,李闽. 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评价及区域分异特征. 中国土地科学,2007,21(5):61-65.
[11] 张凤荣. 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2] 谢正峰. 浅议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4:31-32.
[13] 赵鹏军,彭建. 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资源科学,2001, 23(5):23-27.
[14] 汪波,郑家响. 我国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24-28.
[15] 查志强.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浙江统计,2002,4:9-11.
[16] 史丽君,张绍良,汤浩宇,等. 基于PSR框架的徐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1):4-5.
[17] 洪增林.薛惠锋.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6(1):106-110.
[18] 翟文侠,黄贤金. 基于层次分析的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学),2006,42(1):96-102.
[19] 吴旭芬,孙军.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探讨. 中国土地科学,2000,14(2):17-21.
[20] 许丹艳,曲福田,刘向南,等. 基于沿江开发产业发展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3):37-40.
[21] 李霞,刘秀华. 重庆市都市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与分析.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3(4):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