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 urnerêBL,Skol e D,Sanderson S et al.Land-us e and land-cover ch ang e s cience/res earch plan[M].IGBPR eport No.35 and HDP Report No.7.St ochk holm:IGBP,1995.[2] 黄秉维.论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1)[J].地理学报,1996,51(4):289-294.[3] Tu rner I BL,David Sk ole,St even,Sanderson.Land Use and Land C over Ch ange(LU CC):Science/R es earch Plan[R].IGBP R eport s,No.35,1995.[4] 陈佑启,杨鹏.国际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新进展[J].经济地理,2001,21(1):95-100.[5] 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55(2):151-160.[6] 摆万奇.深圳市土地利用动态趋势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2):112-116.[7] 顾朝林.北京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机制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07-312.[8] 杨桂山.长江三角洲近50年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2):121-127.[9] 康慕谊,江源,石瑞香.NEC T样带1984~1996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地理科学,2000,20(2):115-120.[10] 张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及其驱动因子的统计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81-384.[11] 张镒锂,李秀彬,傅小锋等.拉萨城市用地分析[J].地理学报,2000,55(4):395-405.[12] 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51(6):553-557.[13] 陈佑启,Peter H Verb urg.中国土地利用/覆被的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0,20(3):197-202.[14] 王良健,刘伟,包浩生.梧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J].经济地理,1999,19(4):74-79.[15] 史培军,宫鹏,李晓兵等.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方法与实际[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99-134.[16] 张新时,周广胜,高琼等.中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J].地学前缘,1997,4(2):137-144.[17] 符淙斌,温刚,周嗣松等.我国大陆植被变化的气象卫星遥感[J].科学通报,1992,37(16):1486-1488.[18] 孙红雨,王长耀,牛铮等.中国地表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J].遥感学报,1998,2(4):285-291.[19] 史培军,周武光,方伟华.土地利用变化对农业自然灾害灾情的影响机理[J].自然灾害学报,1999,8(3):22-29.[20] 李晓兵.国际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影响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4):395-400.[21] 姜万勤,张新华.川中丘陵区荒坡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影响的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1):17-19.[22] 周广胜,王玉辉.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气候的反馈作用[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18-322.[23] 杨庆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化浅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2):7-11.[24] 刘纪远.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1-45.[25] 王晓栋,崔伟宏.GPS技术在获取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数据中的作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14(4):41-44.[26] 张显峰,崔伟宏.运用R S、GPS和GIS技术进行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实验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2):15-21.[27] 王良健,包浩生,彭补拙.基于遥感与GIS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监测与预测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2):47-51.[28] 陈佑启.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的模式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1997,11(4):3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