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6, Vol. 35 ›› Issue (1): 47-56.doi: 10.18306/dlkxjz.2016.01.006
戚伟1,2,3,4(), 刘盛和1,2,**(
), 金浩然1,2,3
出版日期:
2016-01-31
发布日期:
2016-01-31
通讯作者:
刘盛和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戚伟(1989-),男,江苏泰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地理与人口地理研究,E-mail:
基金资助:
Wei QI1,2,3,4(), Shenghe LIU1,2,*(
), Haoran JIN1,2,3
Online:
2016-01-31
Published:
2016-01-31
Contact:
Shenghe LIU
Supported by:
摘要:
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将城市规模等级划分为“五类七档”,受到广泛关注。但因对新标准的理解存在歧义而出现各种划分结果,引起误解与混乱。在对比新旧标准的基础上,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分析2010年中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评价新标准的科学性和局限性。结果显示,新标准在空间口径、人口口径、分级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改进;按照新标准划分的2010年中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相对于旧标准及其他标准而言,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数量大幅缩减,而中小城市数量相应增多,呈现出显著的金字塔结构特征,更加符合中心地理论模型和位序—规模法则,更有利于科学地实施城市与人口的分类管理。但同时,新标准也存在“城区人口”数据难以获取、受行政区划调整影响较大等局限性,亟待加强实体城区识别研究和推进数据共享。
戚伟, 刘盛和, 金浩然. 中国城市规模划分新标准的适用性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1): 47-56.
Wei QI, Shenghe LIU, Haoran JIN. Applicability of the new standard of city-size classification in China[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6, 35(1): 47-56.
表1
新、旧城市规模等级划分标准比较"
划分标准 | 共同点 | 不同点 | ||
---|---|---|---|---|
空间口径 | 人口口径 | 分级标准 | ||
新标准 (2014年) | 对城市的界定的一致。包括设区城市和不设区城市(县级市)。设区城市由所有市辖区行政范围构成,县级市即自身行政范围。 | 城区,即城市行政范围内实际建成区所涉及到的村级行政单元。 | 城区(常住)人口,即居住在城区内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 | 五类七档: >1000万(超大城市) 500~1000万(特大城市) 300~500万(Ⅰ型大城市) 100~300万(Ⅱ型大城市) 50~100万(中等城市) 20~50万(I型小城市) <20万(Ⅱ型小城市) |
旧标准 (1989年) | 市区,即全部城市行政范围。 | 市区非农业(户籍)人口,即市区内具有非农业户籍的户籍人口。 | 四级: >100万(特大城市) 50~100万(大城市) 20~50万(中等城市) <20万(小城市) |
表2
基于新标准的2010年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名单"
城市规模等级 | 城市数量/个 | 城市名单 |
---|---|---|
超大城市 | 3 | 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 |
特大城市 | 9 | 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武汉市、东莞市、佛山市、成都市、沈阳市、南京市 |
Ⅰ型大城市 | 11 | 西安市、哈尔滨市、杭州市、大连市、郑州市、青岛市、济南市、长春市、昆明市、合肥市、太原市 |
Ⅱ型大城市 | 47 | 厦门市、苏州市、长沙市、乌鲁木齐市、石家庄市、福州市、无锡市、温州市、贵阳市、南宁市、兰州市、汕头市、宁波市、南昌市、包头市、中山市、淄博市、唐山市、常州市、烟台市、惠州市、徐州市、洛阳市、鞍山市、呼和浩特市、柳州市、吉林市、临沂市、大同市、海口市、江门市、淮安市、大庆市、抚顺市、潍坊市、南通市、齐齐哈尔市、邯郸市、珠海市、西宁市、银川市、芜湖市、襄樊市、衡阳市、泉州市、保定市、台州市 |
中等城市 | 93 | 扬州市、淮南市、本溪市、株洲市、莆田市、宜昌市、昆山市、秦皇岛市、安阳市、晋江市、连云港市、新乡市、湛江市、锦州市、济宁市、绵阳市、岳阳市、盐城市、张家口市、镇江市、桂林市、平顶山市、泰安市、赤峰市、瑞安市、湘潭市、营口市、蚌埠市、咸阳市、枣庄市、鸡西市、宝鸡市、揭阳市、东营市、开封市、南阳市、十堰市、牡丹江市、淮北市、遵义市、焦作市、阜新市、义乌市、常德市、荆州市、黄石市、韶关市、日照市、盘锦市、丹东市、辽阳市、南充市、江阴市、威海市、嘉兴市、湖州市、攀枝花市、常熟市、伊春市、阜阳市、泰州市、长治市、马鞍山市、鹤岗市、邢台市、金华市、商丘市、泸州市、佳木斯市、宿迁市、茂名市、九江市、自贡市、聊城市、信阳市、肇庆市、葫芦岛市、漳州市、莱芜市、六盘水市、益阳市、孝感市、内江市、乐山市、漯河市、宜宾市、赣州市、德州市、承德市、邵阳市、鄂尔多斯市、郴州市、阳泉市 |
Ⅰ型小城市 | 238 | 安庆市、四平市、滕州市、舟山市、萍乡市、七台河市、天水市、普宁市、晋城市、延吉市、德阳市、永州市、鹤壁市、通辽市、怀化市、许昌市、沧州市、菏泽市、宿州市、遂宁市、六安市、临汾市、绍兴市、濮阳市、河源市、双鸭山市、乌海市、余姚市、驻马店市、玉林市、朝阳市、新余市、潮州市、阳江市、宜兴市、龙岩市、鄂州市、即墨市、通化市、景德镇市、张家港市、诸城市、晋中市、吴江市、曲靖市、滨州市、梧州市、榆林市、胶南市、廊坊市、清远市、新泰市、北海市、白山市、铁岭市、耒阳市、邳州市、铜陵市、乐清市、荆门市、瓦房店市、慈溪市、库尔勒市、辽源市、松原市、伊宁市、衢州市、朔州市、宜春市、石嘴山市、诸暨市、娄底市、临海市、运城市、滁州市、福清市、高密市、贵港市、海城市、梅州市、石狮市、巴彦淖尔市、白银市、章丘市、衡水市、克拉玛依市、仙桃市、抚州市、泰兴市、富阳市、达州市、广元市、巴中市、资阳市、呼伦贝尔市、乌兰察布市、西昌市、铜川市、胶州市、大石桥市、石河子市、温岭市、三明市、汕尾市、周口市、汉中市、寿光市、白城市、喀什市、延安市、安顺市、青州市、上虞市、永城市、巢湖市、绥化市、桐乡市、渭南市、楚雄市、吉安市、咸宁市、三亚市、项城市、开平市、汉川市、毕节市、丹阳市、启东市、三河市、邓州市、台山市、三门峡市、平度市、临清市、任丘市、上饶市、玉溪市、江都市、兴宁市、大理市、丽水市、四会市、昌吉市、乌兰浩特市、肇东市、永康市、邹城市、丰城市、增城市、海门市、恩施市、新密市、靖江市、兖州市、荣成市、眉山市、东阳市、亳州市、太仓市、莱西市、枣阳市、忻州市、定州市、钦州市、曲阜市、东台市、南平市、溧阳市、嵊州市、兴义市、天门市、凯里市、满洲里市、大冶市、哈密市、吕梁市、莱阳市、庄河市、济源市、池州市、应城市、禹州市、高州市、信宜市、文登市、龙口市、江油市、黄山市、北流市、昭通市、仪征市、黄冈市、偃师市、云浮市、安康市、海宁市、招远市、平凉市、酒泉市、兴化市、肥城市、吴川市、张家界市、宣威市、醴陵市、高安市、金坛市、辉县市、宣城市、普兰店市、新郑市、涿州市、林州市、荥阳市、新沂市、安丘市、临安市、临夏市、宁德市、武威市、随州市、锡林浩特市、梅河口市、平湖市、来宾市、兴平市、化州市、嘉峪关市、都匀市、阿克苏市、莱州市、都江堰市、迁安市、敦化市、铜仁市、南康市、吉首市、麻城市 |
Ⅱ型小城市 | 255 | 其他城市 |
[1] | 陈婕. 2008. 中国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的时间尺度效应研究[D]. 上海: 同济大学. |
[Chen J. 2008. The research on the time-scale effect of the city-size hierarchy in China[D]. Shanghai, China: Tongji University. | |
[2] |
方创琳. 2014a. 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调整与城市规模新格局[J]. 地理研究, 33(4): 674-686.
doi: 10.11821/dlyj201404008 |
[Fang C L.2014a. A review of Chinese urban development policy, emerging patterns and future adjustment[J]. Geographical Research, 33(4): 674-686.]
doi: 10.11821/dlyj201404008 |
|
[3] |
方创琳. 2014b. 中国城市群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J]. 地理学报, 69(8): 1130-1144.
doi: 10.11821/dlxb201408009 |
[Fang C L.2014b. Progress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research into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ca, 69(8): 1130-1144.]
doi: 10.11821/dlxb201408009 |
|
[4] | 冯健, 周一星, 李伯衡, 等. 2012. 城乡划分与检测[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Feng J, Zhou Y X, Li B H, et al. 2012. Identific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M]. Beijing, China: Science Press.] | |
[5] | 顾朝林, 胡秀红. 1998. 中国城市体系现状特征[J]. 经济地理, 18(1): 21-26. |
[Gu C L, Hu X H.1998.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system in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18(1): 21-26.] | |
[6] |
黄金川, 陈守强. 2015. 中国城市群等级类型综合划分[J]. 地理科学进展, 34(3): 290-301.
doi: 10.11820/dlkxjz.2015.03.004 |
[Huang J C, Chen S Q.2015. Classification of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s[J]. Progress in Geography, 34(3): 290-301.]
doi: 10.11820/dlkxjz.2015.03.004 |
|
[7] | 李小建, 李国平, 曾刚, 等. 1999. 经济地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Li X J, Li G P, Zeng G, et al. 1999. Jingji dili xue[M]. Beijing, China: Higher Education Press.] | |
[8] | 李震, 杨永春. 2011. 基于GDP规模分布的中国城市等级变化研究: 等级结构扁平化抑或是等级性加强[J]. 城市规划, 34(4): 27-31. |
[Li Z, Yang Y C.2011. Hierarchy flattening or enlarging: Research on the changing trend of Chinese urban hierarchy based on GDP size distribution[J]. City Planning Review, 34(4): 27-31.] | |
[9] | 刘盛和, 邓羽, 胡章. 2010. 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及空间分布特征[J]. 地理学报, 65(10): 1187-1197. |
[Liu S H, Deng Y, Hu Z.2010. Research on classification methods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regional types of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J]. Acta Geographica Sinca, 65(10): 1187-1197.] | |
[10] | 罗志刚. 2008. 全国城镇体系、主体功能区与“国家空间系统”[J]. 城市规划学刊, (3): 1-10. |
[Luo Z G.2008. National urban system, main functional area and national spatial system[J]. Urban Planning Forum, (3): 1-10.] | |
[11] | 谈明洪, 吕昌河. 2003. 以建成区面积表征的中国城市规模分布[J]. 地理学报, 58(2): 285-293. |
[Tan M H, Lv C H.2003. Distribution of China city size expressed by urban built-up are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58(2): 285-293.] | |
[12] |
吴健生, 刘浩, 彭建, 等. 2014. 中国城市体系等级结构及其空间格局: 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实证[J]. 地理学报, 69(6): 759-770.
doi: 10.11821/dlxb201406004 |
[Wu J S, Liu H, Peng J, et al.2014.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urban system: Evidence from DMSP/OLS nightlight dat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9(6): 759-770.]
doi: 10.11821/dlxb201406004 |
|
[13] | 许学强. 1982. 我国城镇规模体系的演变和预测[J].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 40-49. |
[Xu X Q.1982. Woguo chengzhen guimo tixi de yanbian he yuce[J].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3): 40-49.] | |
[14] |
余吉祥, 周光霞, 段玉彬. 2013.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演进趋势研究: 基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J]. 人口与经济, (2): 44-52.
doi: 10.3969/j.issn.1000-4149.2013.02.006 |
[Yu J X, Zhou G X, Duan Y B.2013. The trend of city size distribution in China: Based on census data[J]. Population & Economics, (2): 44-52.]
doi: 10.3969/j.issn.1000-4149.2013.02.006 |
|
[15] |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 《中国中小城市发展》编纂委员会. 2010. 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0): 中小城市绿色发展之路[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Medium and Small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mittee of China Society of Urban Economy, Editorial Committee of Medium and Small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2010.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China (2010)[M].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 |
[16] | 周一星, 杨齐. 1986. 我国城镇等级体系变动的回顾及其省区地域类型[J]. 地理学报, 41(2): 97-111. |
[Zhou Y X, Yang Q.1986. A review on the urban-size hierarchy of China and the territorial types of the hierarchy on provincial level[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41(2): 97-111.] | |
[17] | 周一星, 于海波. 2004a. 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结构的重构(一)[J]. 城市规划, 28(6): 49-55. |
[Zhou Y X, Yu H B.2004a. Reconstructing city population size hierarchy of China based on the fifth population census (I)[J]. City Planning Review, 28(6): 49-55.] | |
[18] |
周一星, 于海波. 2004b. 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结构的重构(二)[J]. 城市规划, 28(8): 33-42.
doi: 10.3321/j.issn:1002-1329.2004.06.006 |
[Zhou Y X, Yu H B.2004b. Reconstructing city population size hierarchy of China based on the fifth population census (II)[J]. City Planning Review, 28(8): 33-42.]
doi: 10.3321/j.issn:1002-1329.2004.06.006 |
|
[19] |
Anderson G, Ge Y.2005.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cities[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35(6): 756-776.
doi: 10.1016/j.regsciurbeco.2005.01.003 |
[20] |
Beckmann M J.1958. City hierarchi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city size[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6(3): 243-248.
doi: 10.1086/449769 |
[21] |
Fan C C.1988.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ynamics of city-size distributions in China[J].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7(2): 123-157.
doi: 10.1007/BF00125464 |
[22] | Herbert D T, Thomas C J.2013. Cities in space: City as place. 3rd ed.[M]. London, UK/ New York, USA: Routledge. |
[23] |
Song S F, Zhang K H.2002. Urbanisation and city size distribution in China[J]. Urban Studies, 39(12): 2317-2327.
doi: 10.1080/0042098022000033890 |
[24] | Zipf G K.1946. The P1P2/D hypothesis: On the intercity movement of person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1(6): 677-686. |
[1] | 陈卓, 梁宜, 金凤君. 基于陆路综合交通系统的中国城市网络通达性模拟及其对区域发展格局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2): 183-193. |
[2] | 姜宛贝, 刘卫东, 刘志高, 韩梦瑶. 中国化石能源燃烧碳排放强度非均衡性及其演变的驱动力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425-1435. |
[3] | 胡国建, 陆玉麒. 基于企业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进展、思考和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587-1596. |
[4] | 朱晟君, 黄永源, 胡晓辉. 多尺度视角下的产业价值链与空间升级研究框架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8): 1367-1384. |
[5] | 杜欣儒, 路紫, 李仁杰, 董雅晴, 高伟. 中国枢纽机场时间延误成本估算与航线影响分析及中美比较[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7): 1160-1171. |
[6] | 周国华, 张汝娇, 贺艳华, 戴柳燕, 张丽. 论乡村聚落优化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902-912. |
[7] | 谭雪兰, 蒋凌霄, 王振凯, 安悦, 陈敏, 任辉. 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乡村贫困——源起、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913-923. |
[8] | 刘小鹏, 程静, 赵小勇, 苗红, 魏静宜, 曾端, 马存霞. 中国可持续减贫的发展地理学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892-901. |
[9] | 孙娜, 张梅青. 基于高铁流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演变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5): 727-737. |
[10] | 杜德林, 王姣娥, 王祎. 中国三大航空公司市场竞争格局及演化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3): 367-376. |
[11] | 周美君, 李飞, 邵佳琪, 杨海娟.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3): 443-453. |
[12] | 宋周莺, 虞洋. “一带一路”沿线贸易便利化发展格局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3): 355-366. |
[13] | 孙才志, 阎晓东. 基于MRIO的中国省区和产业灰水足迹测算及转移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207-218. |
[14] | 韩炜, 蔡建明. 乡村非农产业时空格局及其对居民收入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219-230. |
[15] | 李晓丽, 宋伟轩, 吴威, 马雨竹. 基于跟踪调查的北京城市空间感知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276-2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