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善余. 人口地理学概论.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 胡焕庸. 中国之人口分布. 地理学报, 1935, 2(2): 33-74. [3] 孙铁山, 李国平, 卢明华. 京津冀都市圈人口集聚与扩散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区域密度函数的实证研究. 地理学报, 2009, 64(8): 956-966. [4] 吕安民, 李成名,林宗坚, 等. 中国省级人口增长率及其空间关联分析. 地理学报, 2002, 57(2): 143-150. [5] 柴彦威, 胡智勇, 仵宗卿. 天津城市内部人口迁居特征及机制分析. 地理研究, 2000, 19(4): 391-399. [6] 朱传耿, 顾朝林, 马荣华, 等. 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 地理学报, 2001, 56(5): 549-560. [7] 安介生. 历史时期中国人口迁移若干规律的探讨. 地理研究, 2004, 23(5): 667-677. [8] Fan C C.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population re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1990 and 2000 census comparisons.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2005, 57(2): 295-311. [9] 刘燕华, 王强. 中国适宜人口分布研究: 从人口的相对分布看各省区可持续性.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 11(1): 34-37. [10] 王法辉, 金凤君, 曾光. 区域人口密度函数与增长模式: 兼论城市吸引范围划分的GSI 方法. 地理研究, 2004, 23(1): 97-103. [11] 刘纪远, 岳天祥, 王英安, 等. 中国人口密度数字模拟. 地理学报, 2003, 58(1): 17-24. [12] Czárán T. Spatiotemporal Models of Population and Community Dynamics. London: Chapman & Hall,1998. [13] Ryavec K E, Veregin H. Population and rangelands in central Tibet: A GIS-based approach. Geojournal, 1998, 44(l): 61-72. [14] 周德翼, 杨海娟. 黄土高原治理中中央、地方、农民间的博弈分析. 水土保持通报, 2002, 22(3): 35-38. [15] Lu C H, van Ittersum M K. A trade-off analysis of policy objectives for Ansai,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4, 102(3): 235-246 [16] 许炯心. 黄河上中游产水产沙系统与下游河道沉积的耦合关系. 地理学报, 1997, 52(5): 421-429. [17] 唐克丽, 张科利, 雷阿林. 黄土丘陵区退耕上限坡度的研究论证. 科学通报, 1998, 43(2): 200-203. [18] 国务院文件,国发[2010]46 号.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2010 年12月. [19] 高国力. 如何认识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及其内涵特征. 中国发展观察, 2007(3): 23-25. [20] 樊杰.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地理学报, 2007, 62(4): 339-350. [21] 徐勇, 马国霞, 郭腾云. 区域经济增长时空分异模拟方法: 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 地理科学, 2007, 27(6): 749-755. [22] 葛美玲, 封志明. 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 地理学报, 2009, 64(2): 202-210. [23] 孟斌, 王劲峰, 张文忠, 等.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 地理科学, 2005, 25(4): 393-400. [24] 王劲峰. 地图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09, 11(2): 169-175. [25] Haining R. Spatial Data Analysis in 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6] Bailey T C, Gatrell A C. Interactive Spatial Data Analysis. Harlow: Longman,1995. [27] Anselin L, Bera A. Spatial dependence in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 Ullah A, Giles D E A. Handbook of Applied Economics Statistics. New York: Marcel Dekker, 1998. [28] 史念海.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 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1. [29] 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黄土高原地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数据集.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2. [30] 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问题.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0. [31] 张天曾. 黄土高原论纲.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3. [32] 梁方仲.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33] 赵翼. 曹光甫校点. 廿二史杞记. 卷二十二. 五代史. 南京: 江苏凤凰出版社, 2008. [34] 脱脱, 欧阳玄, 等. 金史. 卷七十二. 娄室传.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35] 中共党史系中国历史教研室. 中国古代史讲义.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61. [36] 何一民, 周明长. 156 项工程与新中国工业城市发展 (1949-1957).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7, 14(2): 70-77. [37] 梁四宝, 武芳梅. 明清时期山西人口迁徙与晋商的兴起.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1(2): 54-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