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1, Vol. 30 ›› Issue (3): 282-289.doi: 10.11820/dlkxjz.2011.03.004
李广东, 邱道持, 王平
收稿日期:
2010-10-01
修回日期:
2011-01-01
出版日期:
2011-03-25
发布日期:
2011-03-25
通讯作者:
邱道持(1947-),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土资源管理与区域开发。
作者简介:
李广东(1986-),男,山东郯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国土规划。E-mail: lgd86315@126.com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XJY014)。
LI Guangdong, QIU Daochi,WANG Ping
Received:
2010-10-01
Revised:
2011-01-01
Online:
2011-03-25
Published:
2011-03-25
摘要: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评述了中国耕地保护机制建设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与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耕地保护机制建设重点研究了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和共同责任机制。对经济补偿模式与整体框架设计、经济补偿标准厘定、经济补偿资金管理与运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耕地保护关系、耕地保护多主体共同责任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基于分析得出机制建设是耕地保护的治本之策,农户行为与意愿研究、耕地非市场价值研究、中央政府激励机制设计将是下一步研究主要方向的结论。
李广东, 邱道持, 王平. 中国耕地保护机制建设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3): 282-289.
LI Guangdong, QIU Daochi,WANG Ping. Advances in Researches on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Farmland Protection in China[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3): 282-289.
[1] Lichtenberg E, Ding C. Assessing farmland protection policy in China. Land Use Policy, 2008, 25(1):59-68.[2] 曲福田, 冯淑怡, 诸培新, 等. 制度安排、价格机制与非农化研究. 经济学, 2004, 4(1): 229-248.[3] 吴次芳, 谭永忠. 制度缺陷与耕地保护. 中国农村经济, 2002(7): 69-73.[4] 钱忠好. 农地保护: 市场失灵与政策失灵. 农业经济, 2003(10): 14-19.[5] 蔡运龙. 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 地理科学, 2001, 21(1): 1-6.[6] Yeh A G-O, Li X.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al land los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Habitat International, 1999, 23(3): 373-390.[7] Zhang X, Chen J, Tan M, et al.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urban sprawl on soil resources of Nanjing city using satellite images and digital soil databases. Catena, 2007, 69(1): 16-30.[8] Lin G C S, Ho S P S. The state, land system, and land development process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2005, 95(2): 411-436.[9] Mark W Skinner, Richard G Kuhn, Alun E Joseph. Agricultural land protection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local governance in Zhejiang. Land Use Policy, 2001, 18(4): 329-340.[10] Qu F, Heerink N, Wang W. Land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its impact on land allo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and Use Policy, 1995, 12(3): 193-203.[11] Tan R, Beckmann V, Berg L, et al. Governing farmland conversion: Comparing China with the Netherlands and Germany. Land Use Policy, 2009, 26(4): 961-974.[12] 曲福田, 冯淑怡. 中国农地保护及其制度研究. 南京大学学报, 1998, 21(3): 110-115.[13] 翟文侠, 黄贤金. 我国耕地保护政策运行效果分析. 土地科学, 2003, 17(2): 8-13.[14] 李效顺, 曲福田, 谭荣, 等. 中国耕地资源变化与保护: 基于土地督察视角的考察.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 (3): 387-401.[15] 青宇波. 我国有关耕地保护的税收制度研究[D]. 成都: 四川大学, 2006.[16] 张全景, 欧名豪, 王万茂. 中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保护绩效及其区域差异研究. 中国土地科学, 2008, 22(9): 8-15.[17] 王德起, 曲福田. 我国耕地保护机制研究. 中国土地, 1997, 11(1): 15-20.[18] 钱忠好. 耕地保护的行动逻辑及其经济分析. 扬州大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6(1): 32-37.[19] 周小萍, 谷晓坤, 丁娜, 等. 中国发达地区耕地保护观转变和机制探讨.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1): 43-47.[20] 李边疆, 王万茂. 地方政府的博弈行为与耕地保护: 基于公共物品私人供给模型的分析框架. 中国软, 2006(4): 39-45.[21] 郑培, 朱道林, 张小武. 政府耕地保护行为的公共选论分析.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5(9): 10-12.[22] 陈秧分, 刘彦随, 李裕瑞. 基于农户生产决策视角的保护经济补偿标准测算. 中国土地科学, 2010, 24(4): 4-8, 31.[23] 曲福田, 朱新华. 不同粮食分区耕地占用动态与区域分析. 中国土地科学, 2008, 22(3): 34-40.[24] 孙海兵, 张安录. 农地外部效益内在化与农地城市流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16(1): 83-87.[25] 张效军, 欧名豪, 高艳梅. 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 中国软科学, 2007(12): 47-55.[26] 朱新华, 曲福田. 不同粮食分区间的耕地保护外部性机制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5): 148-153.[27] 陈旻, 方斌, 葛雄灿. 耕地保护区域经济补偿的框架.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9(4): 15-17,25.[28] 王雨濛. 耕地利用的外部性分析与效益补偿. 农业经题, 2007(3): 52-57.[29] 王雨濛, 张安录, 黄宗煌. 土地用途管制背景下的农偿多目标政策结构分析. 农业技术经济, 2009(4): 62-69.[30] Nickerson C, Barnard C.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USDA, 2006: 216-221.[31] Masuda K, Demura K. The system of direct payments in hilly and mountainous areas and the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multi-functionality.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Hokkaido University, 2002(58): 19-36.[32] 张效军, 欧名豪, 高艳梅. 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之标准探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5): 154-160.[33] 吴泽斌, 刘卫东.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区域经济标准测算.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12): 2076-2086.[34] 牛海鹏,张安录. 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其测算: 以河南作市为例. 资源科学, 2009, 31(8): 1400-1408.[35] 王舒曼, 谭荣, 吴丽梅. 农地资源舒适性价值评估: 以省为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 14(6): 720-724.[36] 王瑞雪, 颜廷武. 条件价值评估法本土化改进及其验证: 来自武汉的实证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6): 879-887.[37] 王瑞雪. 耕地非市场价值评估理论方法与实践[D]. : 华中农业大学, 2005.[38] 蔡银莺, 张安录. 武汉市农地非市场价值评估. 生态, 2007, 27(2): 763-773.[39] 黄宗智.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译本). 北京: 书局, 2000.[40] 石彦. 基于农户行为的耕地保护研究[D]. 重庆: 西南, 2009.[41] 余桂南. 农户生产行为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内江市中例[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 2008.[42] 赵华甫, 张凤荣, 姜光辉, 等. 基于农户调查的北京郊地保护困境分析. 中国土地科学, 2008, 22(3): 28-33.[43] 姜广辉, 孔祥斌, 张凤荣, 等.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7): 24-27.[44] 臧俊梅. 农地发展权的创设及其在农地保护中的运究[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07.[45] Cocklin C, Mautner N, Dibden J. Public policy, private landholders: Perspectives on policy mechanisms for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7, 85(4): 986-998.[46] 蔡运龙, 俞奉庆. 中国耕地问题的症结与治本之策. 土地科学, 2004, 18(3): 13-17.[47] 陈志刚, 黄贤金, 卢艳霞, 等. 农户耕地保护补偿意愿影响机理研究.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6): 20-25.[48] 蔡运龙.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的耕地问题. 资源科学, 2000, 22(3): 24-28.[49] 张凤荣. 保护耕地须从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着手. 中地, 2006(10): 23-24.[50] 陈其霆. 农户经营行为分析与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 月刊, 2001(8): 36-40,113.[51] 杨建波, 王国强, 王莉, 等. 河南省耕地保护态势与社任问题探讨.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 28(3): 101-105.[52] 李明月, 胡竹枝. 耕地保护、地方政府道德风险与土理体制变革. 经济体制改革, 2009(3): 134-137.[53] 官静. 耕地保护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及其绩效研究[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08.[54] 张学辉, 王如渊. 基于地方政府行为的农地非农化均型.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6): 4-8.[55] 张新华. 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 乌鲁: 新疆农业大学,2005.[56] 田华. 耕地保护机制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D]. 天津: 天范大学, 2008.[57] 托尼·赛奇, 邵明阳, 译. 盲人摸象: 中国地方政府分析.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6(4): 96-104.[58] 江孝感, 王伟. 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关系的委托-代理分析.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4): 77-84.[59] 金太军. 当代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现状及. 中国行政管理, 1999(7): 67-71.[60] 赵祥. 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地方政府代理行为偏差析. 中国行政管理, 2006(5): 100-104.[61] 郭贯成, 吴群.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析中国耕地保护体碍. 中国土地科学, 2008, 22(4): 49-55.[62] 马欣, 钟太洋, 谌明. 耕地保护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及理.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3(1): 33-36.[63] 王玉琼. 耕地保护与政府职能的相关性分析. 农业经题, 2004(4): 57-61.[64] 陈志刚, 曲福田, 黄贤金. 转型期中国农地最适所有排: 一个制度经济分析视角. 管理世界, 2007(7): 57-65,74.[65] 王金秀.“政府式”委托代理理论模型的构建. 管理世界, 2002(1): 139-140.[66] Sappington D. Incentives in principal-agent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1(5): 45-66.[67] 冯根福. 双重委托代理理论:上市公司治理的另一种框架: 兼论进一步完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新思路. 经济研究, 2004(12): 16-25.[68] 武岩, 姜海, 曲福田. 中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基体行为的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9(3): 67-71.[69] 陈美球, 魏晓华, 刘桃菊. 海外耕地保护的社会化扶策及其启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3): 70-74.[70] 张君宇, 杜新波, 胡杰. 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社会监制的思路探讨.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7(2): 28-30.[71] 曾霄. 农民参与耕地保护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 : 华中科技大学, 2007.[72] 邱道持. 论农村土地流转.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73] 邱道持. 土地利用文集.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1] | 谭荣辉, 刘耀林, 刘艳芳, 何青松. 城市增长边界研究进展——理论模型、划定方法与实效评价[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327-338. |
[2] | 薛岚. 国外乡村舒适性研究综述与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2): 2129-2138. |
[3] | 周恺, 和琳怡, 张一雯. 共享短租平台的概念发展、市场影响和空间交互关系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1): 1934-1943. |
[4] | 赵瑞东, 方创琳, 刘海猛. 城市韧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0): 1717-1731. |
[5] | 段洪涛,罗菊花,曹志刚,薛坤,肖启涛,刘东. 流域水环境遥感研究进展与思考[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8): 1182-1195. |
[6] | 高卿, 骆华松, 王振波, 宋金平. 美丽中国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7): 1021-1033. |
[7] | 陈颖彪, 郑子豪, 吴志峰, 千庆兰. 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应用综述和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2): 205-223. |
[8] | 洪长桥, 金晓斌, 陈昌春, 王慎敏, 杨绪红, 项晓敏. 集成遥感数据的陆地净初级生产力估算模型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8): 924-939. |
[9] | 王灵恩, 王磊, 钟林生, 成升魁. 国内外旅游食物消费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4): 513-526. |
[10] | 肖练练, 钟林生, 周睿, 虞虎. 近30年来国外国家公园研究进展与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2): 244-255. |
[11] | 塔娜, 刘志林. 西方城市女性时空行为研究的新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10): 1208-1217. |
[12] | 石先武, 国志兴, 张尧, 方佳毅, 胡可嘉, 刘钦政. 风暴潮灾害脆弱性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7): 889-897. |
[13] | 舒华, 宋辞, 裴韬. 室内定位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5): 580-588. |
[14] | 赵明伟, 岳天祥. 高精度曲面建模方法研究进展与分类[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4): 401-408. |
[15] | 范德芹, 赵学胜, 朱文泉, 郑周涛. 植物物候遥感监测精度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3): 304-3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