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英, 曹明奎, 陶波, 等.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降水量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 地理研究, 2006, 25(6):1031-1041.[2] 马京津, 高晓清, 曲迎乐. 华北地区春季和夏季降水特征及与气候相关的分析.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 11(3):321-329.[3] 王绍武, 董光荣. 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秦大河主编.中国西部环境特征及其演变: 1 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2: 71-145.[4] Gemmer M, Becker S, Jiang T. Observed monthly precipitation trends in China 1951-2002.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2004, 77(1): 39-45.[5] 吕新苗, 吴绍洪, 杨勤业. 全球环境变化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可能影响评述.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3):260-269.[6] 张军涛, 李哲, 郑度. 温度与降水变化的小波分析及其环境效应解释: 以东北农牧交错区为例. 地理研究,2002, 21(1): 54-60.[7] 黄朝迎. 黑河流域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与自然植被影响的诊断分析.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3, 8(1): 84-90.[8] 程杨, 杨林生, 李海蓉. 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2): 46-58.[9] 宋迎波, 郑昌玲, 李森, 等. 2008 年夏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 2008, 29(4): 514-515.[10] 胡利平, 姚延锋, 裴古娥, 等. 天水地区近50 年气温与降水变化特征.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4): 651-656.[11] 白虎志, 董文杰, 马振锋. 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的气候特征. 高原气象, 2004, 23(6): 890-897.[12] 苏布达, 王国杰, 姜彤. 西北地区45a 来降水异常的时空变化及其标度特征. 冰川冻土, 2007, 29(2): 176-182[13] 陈隆勋, 邵永宁, 张清芬, 等. 近四十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初步分析. 应用气象学报, 1991, 2(2): 164-173.[14] 施雅风. 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问题评估.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3: 17-25.[15] 王遵娅, 丁一汇, 何金海. 近50 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 气象学报, 2004, 62(2): 228-236.[16] 马晓波, 李栋梁. 青藏高原近代气温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高原气象, 2003, 22(5): 507-512.[17] 周立三. 中国农用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310-312.[18] 何艳芬, 张柏, 李方, 等. 东北黑土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4, 22(1): 191-194.[19] 刘昌明.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生态环境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201-232.[20] 郭慕萍, 王志伟, 秦爱民, 等. 54 年来中国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变化. 干旱区研究, 2009, 26(1): 120-125.[21] 刘昌明, 傅国斌, 李丽娟. 西部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建设.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2, 21(1): 7-11.[22] 郁淑华. 西南地区洪涝灾害的监测与预报.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4: 151-169.[23] 汪青春, 秦宁生, 唐红玉, 等. 青海高原近44 年来气候变化的事实及其特征. 干旱区研究, 2007, 24(2): 234-2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