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orman R T T. Land mosaics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 and reg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 刘灿然, 陈灵芝. 北京地区植被景观斑块形状的分形分析.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2): 129-134.
[3] 刘灿然, 陈灵芝. 北京地区植被景观中斑块形状的指数分析. 生态学报, 2000, 24(4): 559-567.
[4] 罗格平, 周成虎, 陈曦. 干旱区绿洲斑块稳定性研究: 以三工河流域为例. 科学通报, 2006, 51(增刊): 73-80.
[5] 郭晋平, 薛俊杰, 李志强, 等. 森林景观恢复过程中景观要素斑块规模的动态分析. 生态学报, 2000, 20(2): 218-223.
[6] 常学礼, 鲁春霞, 高玉葆. 科尔沁沙地景观斑块结构对沙漠化过程影响分析. 生态学报, 2004, 24(6): 1237-1242.
[7] Xu C, Liu M S, Zhang C, et al.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rapid urban growth in the Nanjing metropolitan region of China. Landscape Ecol, 2007, 22: 925-937.
[8] 邵景安, 李阳兵, 王世杰, 等. 岩溶山区不同岩性和地貌类型下景观斑块分布与多样性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3): 478-485.
[9] 李阳兵, 王世杰, 容丽, 等. 不同石漠化程度岩溶峰丛洼地系统景观多样性的比较. 地理研究, 2005, 24(3): 371-378.
[10] 张笑楠, 王克林, 陈洪松, 等. 桂西北喀斯特区域景观结构特征与石漠化的关系.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11): 2467-2472.
[11] 王德炉, 朱守谦, 黄宝龙.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类型及程度评价. 生态学报, 2005, 25(5): 1057-1063.
[12] 万军, 蔡运龙, 张惠远. 贵州省关岭县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土壤侵蚀效应研究. 地理科学, 2004, 24(5): 573-579.
[13] Xiong Y J, Qiu G Y, Mo D K, et al.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its causes in karst areas: a case study in Yongshun County, Hunan Province, China. Environ Geol, 2009, 59(7): 1481-1488.
[14] 徐琳, 王红亚, 蔡运龙. 黔中喀斯特丘原区小河水库沉积物的矿物磁性特征及其土壤侵蚀意义. 第四纪研究, 2007, 27(3): 408-416.
[15] 王德炉, 朱守谦, 黄宝龙.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类型及程度评价. 生态学报, 2005, 25(5): 1057-1063.
[16] 李阳兵, 白晓永, 周国富,等. 中国典型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与石漠化的关系. 地理学报, 2006, 61(6): 624-632.
[17] 张信宝, 王世杰, 贺秀斌, 等. 西南岩溶山地坡地石漠化分类刍议. 地球与环境, 2007, 35(2): 188-192.
[18] Yuan D X. Rock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ubtropical karst of south China. Z. Geomorph. N. F., 1997, 108: 81-90.
[19] 李阳兵,王世杰,容丽. 关于喀斯特石漠和石漠化概念的讨论. 中国沙漠,2004,24(6): 689-695
[20] 周梦维, 王世杰, 李阳兵. 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景观格局的空间因子分析: 以贵州清镇王家寨小流域为例. 地理研究, 2007, 26(5): 897-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