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樊杰,孙威,傅小锋. 我国矿业城市持续发展的问题、成因与策略.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68-77.
[2] Carey D I. Development based on carrying capacity.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993, 3(2): 140-148.
[3] Arrow K J, Bolin B, Costanza R, et al. Economic growth,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environment.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5, 15(2): 91-95.
[4] Wackernagel M, Onisto L, Bello P, et al.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29: 375-390.
[5] 程国栋. 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 冰川冻土, 2002, 24(4): 361-367.
[6] 郭秀锐, 毛显强, 冉圣宏. 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0, 10(3): 28.
[7] 杨贤智. 环境管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150-155.
[8] 王中根, 夏军.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研究. 长江职工大学学报, 1999, l6(4): 9-12.
[9] 高吉喜. 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 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10] 杨志峰, 隋欣. 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 环境科学学报, 2005, 25(5): 586-594.
[11] 刘晓丽, 方创琳.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5): 35-42.
[12] 王家骥, 姚小红, 李京荣, 等. 黑河流域生态承载力估测. 环境科学研究, 2000, 13(2): 44-48.
[13] 徐中民, 张志强, 程国栋. 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地理学报, 2000, 55(5): 607-616.
[14] 徐中民, 张志强, 程国栋, 等. 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2): 280-285.
[15] 毛汉英,余丹林. 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 地理学报, 2001, 56(3): 363-371.
[16] 杨志峰, 何孟常, 毛显强, 等.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17] 李金平, 陈飞鹏, 王志石. 城市环境经济能值综合和可持续性分析. 生态学报, 2006, 26(2): 439-448.
[18] 王明全, 王金达, 刘景双, 等. 基于能值的生态足迹方法在黑龙江和云南二省中的应用与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1): 73-81.
[19] 顾康康, 刘景双, 陈昕. 辽中地区矿业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动态分析. 地理学报, 2008, 63(5): 473-481.
[20] 辽宁省统计局. 辽宁省统计年鉴.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8-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