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妮. 植被指数及其研究进展. 干旱气象,2003,21(4):71-75.
[2] 王鹏新,龚健雅,李小文. 条件植被温度指数及其在干旱检测中的应用.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1,26(5):412-418.
[3] 王鹏新,龚健雅. 基于植被指数和土地表面温度的干旱检测模型. 地球科学进展,2003,18(4):527-533.
[4] 周红妹,周成虎,葛伟强,等. 基于RS与GIS的城市热场分布规律研究. 地理学报,2001, 56(2):189-197.
[5] 陈云浩,李晓兵,史培军,等. 上海城市热环境的空间格局分析. 地理科学,2002,22(3):317-322.
[6] 赵振斌,包浩生,等. 城市格网化及其景观生态效应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地理科学,2001,21(5):433-438.
[7] 刘红玉,吕宪国,张世奎. 湿地景观变化过程与累积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2003,22(1):60-70.
[8] 姚锡华,陈清泉,金成基,等. 中国城市百科全书:太原市. 太原: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6.
[9] 宋巍巍. 基于遥感热岛效应研究:以广水地区、武汉市为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0] 王才军. 基于RS的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以重庆市城区为例.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1] 周红妹,周成虎,葛伟强,等. 基于RS与GIS的城市热场分布规律研究. 地理学报,2001, 56 (2):189-197.
[12] 王才军. 基于RS的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以重庆市城区为例.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3] 田光进,张增祥,张国平,等. 基于遥感与GIS的海口市景观格局动态演化. 生态学报, 2002,22(7):1028 -1034.
[14] 李伟峰,欧阳志云,王如松,等. 城市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特征及形成机制. 生态学杂志, 2005,24(4):428-432.
[15] 陈文波,肖笃宁,李秀珍. 景观格局分析的特征和主要内容. 生态学报,2002,22(7):1135-1142.
[16] 李秀珍,布仁仓,常禹,等. 景观格局指标对不同景观格局的反应. 生态学报,2004,24(1):123-134.
[17] 宫阿都. 基于Landsat TM图像的北京城市地表温度遥感反演研究. 遥感信息,2005,3:98-101.
[18] 张景哲,刘启明. 北京城市气温与下垫面结构关系的时相变化. 地理学报,1988, 43(2):159-168.
[19] 程承旗,吴宁,郭仕德,等. 城市热岛强度与植被覆盖关系研究的理论技术路线和北京案例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172-174.
[20] 康慕谊.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M].北京: 中国计量出版社,1997.3.
[21] 韩文权,常禹,胡远满,等. 景观格局优化研究进展. 生态学杂志,2005,24(12):1487-14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