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会义,李秀彬,辛良杰. 现阶段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政策启示. 自然资源学报,2007,22(6):907-915.
[2] 毕于运,郑振源. 建国以来中国实有耕地面积增减变化分析. 资源科学,2000,22(2):8-12.
[3] 李秀彬. 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 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29-333.
[4] Li Xiubin,Wang Xiuhong.Changes in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China.Asian Geographer,2003,22(1-2):27-42.
[5] 张凤荣,孔祥斌,徐艳. 开展农地利用方式变化规律研究,探讨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3):18-22.
[6] 谭术魁,彭补拙. 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检讨及近期耕地调控思路. 经济地理,2003,23(3):371-375.
[7] 庞 英,张全景,叶依广. 中国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5):32-36.
[8] Herzog F, Steiner B, Baileyt D, et al. Assessing the intensity of temperate European agriculture at the landscape scale.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2006, (24):165-181.
[9] 陈佑启. 中国耕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2000,16(6):29-32.
[10] 傅泽强, 蔡运龙,杨友孝, 等. 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2001,16(4):313-319.
[11] 刘成武,李秀彬. 1980-2002 年中国农地利用变化的时序特征.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4):194-198.
[12] 刘成武,李秀彬. 1980 年以来中国农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 地理学报,2006,61(2):139-145.
[13] 董秀茹,钱凤魁, 王秋兵. 沈阳市农用地集约利用状况分析. 党政干部学刊,2005,(7):31-32.
[14] 林英彦. 土地经济学通论. 5版. 台北: 文笙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 520-521.
[15] 雷利·巴洛维 著,谷树忠, 等译. 土地资源经济学:不动产经济学.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
[16] 伊利·理查德·T, 莫尔豪斯·爱德华·W. 土地经济学原理.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17] 赵本宇,张文秀,龚长兰. 新形势下耕地资源集约利用及其评价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842-5843,5878.
[18] 孔祥斌,张凤荣,徐 艳, 等.集约化农区耕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 资源科学,2003,25(3):57-63.
[19] 张国平, 刘纪远,张增祥. 近10年来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分析. 地理学报,2003, 58(3): 323-332.
[20] 郑海霞,封志明. 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数量和质量分析. 资源科学,2003,25(5):33-39.
[21] 谭术魁. 中国耕地撂荒问题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