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weeting MM.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Karst geomorphology in Europe and a comparison with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Z Geomorph, 1993, 37: 127~138.
[2] 李阳兵, 侯建筠, 谢德体. 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 2002, 22( 3) : 365~370.
[3] 陈佑启, Peter H. Verburg. 中国土地利用/覆被的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地理科学, 2000, 20( 3) : 197~202.
[4] 袁道先. 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 科学目标和执行计划.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6( 4) : 461~466.
[5] 李阳兵. 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 5) : 1~9.
[6] 蔡运龙. 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的生态重建与农林牧业发展: 研究现状与趋势. 资源科学, 1999, 21( 5) : 37~41.
[7] 唐克丽等编著. 中国水土保持.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8] 黄秉维. 编制黄河中游流域土壤侵蚀分区图的经验教训. 科学通报, 1955, ( 12) : 15~21.
[9] 朱显谟. 黄土区土壤侵蚀的分类. 土壤学报, 1956, 4( 2) : 99~114.
[10] 辛树帜, 蒋德麒. 中国水土保持概论.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2.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190~96) .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7.
[12]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 长江流域土壤侵蚀区划报告, 见: 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 第4 集, 西 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13] 陈循谦. 长江上游( 云南境内) 的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学报, 1990, 4( 3) : 71~79.
[14] 朱安国.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6.
[15] 朱安国. 贵州西部山区土壤侵蚀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1990, 10( 3) : 1~7.
[16] 吴绍洪, 郑度杨勤业.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地理区域系统与生态建设战略初步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1, 20(1): 10~20.
[17] 王恩儒. 土壤侵蚀的环境、经济损失与土壤保护的收益. 地理科学进展, 1996( 1) : 38~42.
[18] 陈晓平. 喀斯特山区环境土壤侵蚀特征的分析研究.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7, 3( 4) : 31~36.
[19] Williams P W.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human impact on karst terrains:An introduction, Catena, 1993, (Suppl.25): 1~19.
[20] Yuan Daoxian. Rock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ubtropical karst of south China. In: Webmaster. Copyrights by Karst Dynamics Laboratory and Network Center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1995~1999. http://www.karst.edu.cn/desert/rockdesert.htm
[21] 杨汉奎. 喀斯特荒漠化是一种地质生态灾难.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5, 15( 3) : 137~147.
[22] 李阳兵, 王世杰, 容丽. 关于喀斯特石漠和石漠化概念的讨论. 中国沙漠, 2004, 24( 6) : 689~695.
[23] 屠玉麟. 贵州土地石漠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见: 李菁, 石灰岩地区开发与治理.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6, 58~70.
[24] 李瑞玲, 王世杰, 周德全, 张殿发, 李凤全, 周忠发, 熊康宁. 贵州岩溶地区岩性与土地石漠化的空间相关分析. 地理学 报, 2003, 58( 2) : 314~320.
[25] 苏维词. 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土壤侵蚀性退化及防治. 中国岩溶, 2001, 20( 3) : 217~223.
[26] Wang Shijie, Zhang Dianfa, Li Ruiling. Mechanism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the karst mountain areas of Guizhou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2002, 3( 1) : 123~135.
[27] 王德炉. 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过程及防治研究. 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28] 蓝安军. 基于GIS- RS 的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空间格局与演化机制研究. 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29] 李阳兵, 白晓永, 周国富, 兰安军, 龙健, 安裕伦, 梅再美. 中国典型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与石漠化的关系. 地理学报, 2006, 61( 6) : 624~632.
[30] 安和平. 贵州省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 水土保持通报, 1996, 16( 5) : 57~64.
[31] 安和平, 金小麒. 南北盘江流域( 贵州部分) 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退化研究. 贵州林业科技, 1997, 25( 3) : 12~17.
[32] 白占国, 万国江. 贵州碳酸盐岩区域的侵蚀速率及环境效应研究.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8, 4( 1) : 1~7.
[33] 周忠发, 安裕伦. 贵州省水土流失遥感现状调查及空间变化分析. 水土保持通报, 2000, 20( 6) : 23~25.
[34] 周忠发, 游慧明. 贵州纳雍县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与GIS 空间数据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 2001, 8( 1) : 93~97.
[35] 彭建, 杨明德. 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水土流失状态分析. 山地学报, 2001, 19( 6) : 511~515.
[36] 万军, 蔡运龙. 应用线性光谱分离技术研究喀斯特地区土地覆被变化- 以贵州关岭县为例. 地理研究, 2003, 22( 4) : 439~446.
[37] 甘露, 万国江, 梁小兵, 陈刚才. 贵州岩溶荒漠化成因及其防治. 中国沙漠, 2002, 22( 1) : 68~74.
[38] 吴秀芹. 我国亚热带喀斯特生态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自然科学进展, 2006, 16( 3) : 267~272.
[39] 周忠发, 黄路迦.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与地层岩性关系分析———以贵州高原清镇市为例. 水土保持通报, 2003, 23( 1) : 19~22.
[40] 何尧启. 主成分分析在喀斯特土壤环境退化研究中的初步运用.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1999, 17( 1) : 12~19.
[41] 徐燕, 龙健. 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19( 1) : 157~159.
[42] 龙健, 江新荣, 邓启琼, 刘方. 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石漠化的本质特征研究. 土壤学报, 2005, 42( 3) : 419~427.
[43] 郑永春, 王世杰. 贵州山区石灰土侵蚀及石漠化的地质原因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 11( 5) : 461~465.
[44] 白占国, 万国江. 滇西和黔中表土中7Be, 137Cs 分布特征对比研究. 地理科学, 2002, 22( 1) : 43~48.
[45] 赵中秋, 后立胜, 蔡运龙.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过程与机理探讨. 地学前缘, 2006, 13( 3) : 189.
[46] 杨胜天, 朱启疆. 贵州典型喀斯特环境退化与自然恢复速率. 地理学报, 2000, 55( 4) : 460~466.
[47] 龙明忠, 杨洁, 吴克华. 喀斯特峡谷区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壤侵蚀对比研究- 以贵州花江示范区为例. 贵州师范学学 报, 2006, 24( 1) : 25~30.
[48] 胡宝清, 王世杰, 李玲, 覃开贤. 喀斯特石漠化预警风险评估模型的系统设计—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 地理科 学进展, 2005, 24( 2) : 122~130.
[49] 蓝安军, 熊康宁, 安裕伦. 喀斯特石漠化的驱动因子分析. 水土保持通报, 2001, 21( 6) : 19~23.
[50] 后立胜,蔡运龙.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实质分析与进展评述.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 6) : 96~104.
[51] 吴秀芹, 蔡运龙.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 6) :576~584.
[52] 万军, 蔡运龙, 张惠远, 饶胜. 贵州省关岭县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土壤侵蚀效应研究. 地理科学, 2004, 24( 5) : 573~578.
[53] 吴秀芹, 蔡运龙, 蒙吉军. 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以贵州省关岭县石板桥流域为例. 水土保持 研究, 2005, 12( 4) : 48.
[54] 万军.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与生态重建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 3) : 447~453.
[55] 何腾兵. 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状况及生态农业建设途径探讨. 水土保持学报, 2000, 14( 5) : 28~34.
[56] 龙忠富, 唐成斌, 莫本田. 贵州草业在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 贵州农业科学, 2000, 28( 1) : 57~58.
[57] 蔡运龙. 生态旅游: 西南喀斯特山区摆脱“贫困陷阱”之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16( 1) : 113~116.
[58] 苏维词, 李坡, 贺卫. 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 中国岩溶, 2001, 20 ( 1) : 64~68.
[59] 蔡运龙, 蒙吉军. 退化土地的生态重建: 社会工程途径. 地理科学, 1999, 19 ( 13) : 19~24.
[60] Lamoreaux P E, Powell W J, LeGrand H E. Environmental and legal aspects of karst areas, Environmental Geology, 1997, 29( 1~2) : 23~36.
[61] 陈文贵.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解决小流域粮食问题途径. 水土保持通报, 1999, 19( 1) : 52~56.
[62] 袁道先. 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1999, 14( 5) : 425~432.
[63] 何钢, 蔡运龙, 万军. 生态重建模式的尺度视角―以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为例. 水土保持研究, 2003, 10( 3) : 83~86.
[64] 赵文武, 傅伯杰, 吕一河, 陈利顶. 多尺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 1) : 24~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