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温康民, 任国玉, 李娇, 任玉玉, 孙秀宝, 周雅清, 张爱英. 国家基本/基准站地面气温资料城市化偏差订正[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4): 600-611. |
[2] |
江净超, 刘军志, 秦承志, 缪亚敏, 朱阿兴. 中国近地表气温直减率及其季节和类型差异[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12): 1538-1548. |
[3] |
赵诗坤, 庞朔光, 文蓉, 刘忠方. 海河流域降水稳定同位素的云底二次蒸发效应[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8): 1031-1038. |
[4] |
孙侦, 贾绍凤, 吕爱锋, 朱文彬, 高彦春. IPCC AR5全球气候模式对1996-2005年中国气温模拟精度评价[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0): 1229-1240. |
[5] |
李月臣, 何志明, 刘春霞. 基于站点观测数据的气温空间化方法评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8): 1019-1028. |
[6] |
闫军辉, 刘浩龙, 郑景云, 郝志新, 葛全胜, 傅辉. 长江中下游地区1620年的极端冷冬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6): 835-840. |
[7] |
韩翠华, 郝志新, 郑景云. 1951-2010 年中国气温变化分区及其区域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6): 887-896. |
[8] |
石光普, 石圆圆, 郭俊庭, 陈少勇, 林纾, 王银花. 气候变暖背景下祁连山区春季积雨云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3): 447-454. |
[9] |
石光普, 石圆圆, 郭玉珍, 陈少勇, 林纾, 郭俊庭. 气候变暖背景下祁连山区秋季层状云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5): 609-616. |
[10] |
范泽孟, 岳天祥, 陈传法. 全球平均气温未来情景的降尺度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3): 267-274. |
[11] |
孙良杰, 齐玉春, 董云社, 彭琴, 何亚婷, 刘欣超, 贾军强, 曹丛丛. 全球变化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2): 1715-1723. |
[12] |
宋辞, 裴韬, 周成虎. 1960 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1): 1503-1509. |
[13] |
张正勇, 刘琳, 唐湘玲. 1960-2010 年中国天山山区气候变化区域差异及突变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1): 1475-1484. |
[14] |
王军邦, 黄玫, 林小惠.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1): 123-128. |
[15] |
侯光良, 方修琦. 中国全新世气温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9): 1075-10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