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研究综述
  • 研究综述
    陶欢, 李尤, 侯艺璇, 廖晓勇
    2025, 44(9): 1765-1778. doi: 10.18306/dlkxjz.2025.09.001   cstr: 32072.14.dlkxjz.2025.09.00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污染物的三维精细刻画是场地环境管理中实现精准治理与科学决策的关键环节。污染物浓度的空间非平稳性与钻井数据的稀疏有偏性是限制现有三维刻画模型精度和刻画结果可靠性的核心挑战。论文从“非平稳解耦、数据纠偏与模型选择”的三元视角出发,系统梳理了场地土壤污染物三维刻画领域的关键问题与研究进展。首先,解析了非平稳性的形成机理及类型,探讨了非平稳性量化与解耦方法;其次,总结了稀疏有偏钻井数据的偏性来源及其纠偏方法体系,评估了不同模型对偏性数据的适应能力和改进方向;再次,比较了空间统计模型、机器学习模型与地球化学过程模型的优势与局限,剖析了三维刻画模型选择中存在的分歧与不确定性,提出在三元协同框架下构建多源数据驱动的高精度三维刻画体系的必要性。最后,结合智能决策技术的发展,展望了三维刻画技术在污染诊断、风险评估与可持续修复中的应用前景,强调了模型集成与动态优化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潜在价值。研究为提升复杂场地土壤污染分布的三维刻画精度及数字化治理模式提供方法学参考。

  • 研究综述
    牛方曲, 梅雨旸
    2025, 44(9): 1779-1792. doi: 10.18306/dlkxjz.2025.09.002   cstr: 32072.14.dlkxjz.2025.09.00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投入—产出表作为量化经济体内部部门关联及区域间物质流动的核心工具,对于研究区域间经贸联系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类关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在系统梳理了投入—产出表基本结构、发展历程及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其在经济分析、产业优化布局、政策评估优化、区域经济联系与资源流动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研究中发挥的作用,归纳了投入—产出表编制的一般流程和常用方法,并解析了现有方法存在的不足,进而对投入—产出表编制进行了展望,指出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进一步研发投入—产出模型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林柄全, 孙斌栋
    2025, 44(9): 1793-1806. doi: 10.18306/dlkxjz.2025.09.003   cstr: 32072.14.dlkxjz.2025.09.00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地理学领域,关系经济地理学(relational economic geography,REG)与演化经济地理学(r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EEG)呈现融合趋势,共同热议的主题是区域新兴产业的形成与演化机制。论文以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与实证分析,研究战略耦合动态演化对区域新兴产业形成及演化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① 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区域可通过对国外政府和外资企业的“双重依附式耦合”快速移植新兴产业,但高度依赖外部主体引发可持续性风险;② 外部冲击触发“去耦合”为政府能动性干预提供窗口期,政府能动性能够推动耦合模式从依附式向功能耦合升级,实现价值链跃迁与产业分叉;③ 产业转移形成的区位机会窗口与地方的区位条件、地方诉求相匹配有利于区域新兴产业的形成;④ 周边地区的精细化文化和创业氛围能够影响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能动性,进而推动新兴产业的形成。研究丰富了区域新兴产业演化的分析框架,深化了战略耦合影响区域新兴产业演化的影响机制,对于地方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应对外部冲击、推动耦合模式升级具有重要政策意义。

  • 研究论文
    曾雄旺, 张湘琦, 左声亮, 杨文涛
    2025, 44(9): 1807-1818. doi: 10.18306/dlkxjz.2025.09.004   cstr: 32072.14.dlkxjz.2025.09.00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产业链韧性建设对夯实“三农”压舱石、建设农业强国至关重要。论文基于2011—2022年中国中部80个地级区域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测度农业产业链韧性,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探究其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时间维度上,中部农业产业链韧性整体不断增强,南方片区韧性略高于北方片区;② 空间维度上,中部农业产业链韧性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韧性区域由湖南湖北向秦岭—淮河线扩展,Dagum基尼系数分析验证其南北片区的不均衡性;③ 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发现,物流配送能力、经济发展与消费能力等是中部农业产业链韧性时空分异的关键影响因子,农业技术研发水平与农业劳动力数量等交互作用能显著影响韧性发展,驱动强度正从传统要素依赖向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转变。基于此,研究提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物流配送等基础建设、推进区域间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产业链协作、完善涉农政策与风险防控体系等政策建议促进中部地区农业产业链韧性发展。
  • 研究论文
    李文韬, 贺灿飞
    2025, 44(9): 1819-1835. doi: 10.18306/dlkxjz.2025.09.005   cstr: 32072.14.dlkxjz.2025.09.00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边境地区是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已有研究较少深入探讨其对外贸易的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边境省份,云南省是连接东南亚的重要大通道,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论文基于2003—2022年中国海关数据库,从年份—产品—市场多视角考察云南省对外贸易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① 贸易市场方面,以缅甸为代表的东南亚地区在贸易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沙特阿拉伯等资源型国家是主要进口市场;② 贸易产品方面,出口结构呈现绿色化、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进口产品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以及金属矿产品占比超过一半;③ 贸易产品—市场方面,云南省对美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从沙特阿拉伯等资源型国家大量进口矿产品,从热带国家进口较多植物品;④ 云南省出口格局受到本地产业基础和产业政策以及贸易国制度环境的积极影响,并被贸易国地理距离、政治距离以及产品供给能力所限制,进口规模与本地产业基础和产业政策以及贸易国的制度环境、对外开放度、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正相关,与地理距离和政治距离负相关,不同类型产品和市场贸易的主要影响因子存在差异。研究为优化以云南省为代表的边境地区的对外贸易结构提供政策建议。

  • 研究论文
    王永明, 姜玲玲, 金庭竹, 王美霞
    2025, 44(9): 1836-1847. doi: 10.18306/dlkxjz.2025.09.006   cstr: 32072.14.dlkxjz.2025.09.00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线上数据揭示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是国内外学界研究热点,但目前对县域间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的研究很少。论文基于在线预订大数据,利用复杂网络、加权指数随机图模型等方法,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县域间旅游流网络的“整体—基元—节点”多维结构特征与影响机制。结果发现:① 该网络呈现稀疏性、无标度性和小世界性,县域间旅游流联系以省域内联系为主,跨省联系弱。② 该网络含有7个3节点基元,各基元均形成环状结构,游客旅行模式呈现出“全连接三元组”等7种模式。③ 县域节点中心性差异大,马太效应明显,旅游流集聚和扩散功能相耦合,综合功能强的县域集中分布在长三角城市群以及中西部省会城市或重点旅游城市,而中介功能强的县域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和云南。④ 该网络形成受到网络内生结构、节点属性和外生网络等变量影响,由内生动力、正向推力和负向阻力共同驱动,其中互惠性提供内生动力,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和旅游资源禀赋发挥正向推力,距省会距离、消费价格、人口密度以及县域间空间距离和文化距离产生负向阻力。研究有助于深化县域间旅游流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成果。
  • 研究论文
    丰亮, 卞荷雨, 丁志伟
    2025, 44(9): 1848-1863. doi: 10.18306/dlkxjz.2025.09.007   cstr: 32072.14.dlkxjz.2025.09.00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抖音短视频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提升旅游景区品牌知名度与客流量转化的重要途径。基于其销售力研究景区网络影响力及其影响因素,对完善景区数字化评估体系和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景区抖音门票销售额为测度指标,运用位序—规模、核密度、类型划分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中国5A级景区网络影响力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 从位序—规模特征来看,高位序景区数量占比仅为10.45%,但其影响力位于前列且在京津冀、长江中下游等区域集聚;中等位序景区数量最多,占比71.29%,但其内部层级不分明;低位序景区影响力差异大。② 从整体空间分异特征看,中高、中等、中低等级的景区数量多,而高等级和低等级景区数量较少;空间集聚上呈现出“一主核高密聚集、双副核次密分布、多个低密核心散布”的分布特征。③ 从各子系统空间分异特征看,销售总额与各子系统之间高等级景区分布展现出显著的趋同性,主要优势区域聚焦于长三角、川渝和中原等区域。④ 从与传统指标对比分析来看,迈点品牌指数(Meadin Brand Index,MBI)与抖音门票销售额测度的景区网络影响力均展现“中部聚集、首尾稀疏”的特征,且高等级景区分布区域相似性较高。然而,品牌网络影响力视角下高等与低等级景区数量较少,说明分布相较而言均衡且稳定。此外,根据抖音门票销售总额和MBI这两大指标将景区划分为五大类别,为景区营销优化、政策资源配置及游客决策提速提供实践指导。⑤ 从影响因素看,游客接待人数、收藏量、粉丝量等具有重要解释力;获赞数、话题量、作品数等解释力一般;而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解释力最低。

  • 研究论文
    唐承财, 金天姿, 肖小月, 韩莹
    2025, 44(9): 1864-1882. doi: 10.18306/dlkxjz.2025.09.008   cstr: 32072.14.dlkxjz.2025.09.00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产业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推动冰雪旅游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论文以北京冬奥会举办地之一的崇礼为典型冰雪旅游案例地,基于核心主导业态、延伸联动业态和支撑辅助业态,构建了系统化的冰雪旅游地业态体系,选取2005、2010、2015、2022、2023年的POI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分析了冰雪旅游地业态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2005—2023年,崇礼冰雪旅游地业态POI数量不断增长,尤其自冬奥强驱阶段(2015—2022年)起,在筹办冬奥会推动下,各业态的POI数量远超起步探索阶段(1996—2002年)和规模扩张阶段(2003—2014年),其中核心主导业态增长最显著,并在高质量发展阶段(2023年至今)呈现平稳发展,显现出集中在东南部各乡镇内部,北部稀疏、南部稠密的特征。② 崇礼业态呈集聚型空间分布状态,在研究阶段内,经历了“一区多点”到“双区双带”的演变,集聚程度不断增强。在空间扩散上,业态分布中心总体位于红旗营乡和西湾子镇的交界地带,标准差椭圆呈现明显的东北—西南方向特征,空间分布变化较为显著;在空间关联上,业态具有明显的正相关空间关联性,业态聚类特征突出,从局部上看,低—低集聚大幅减少,高—高集聚和高—低集聚类型逐渐增加,业态发展水平提升较多。③ 冰雪旅游地业态时空演化主要受与行政中心的距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企业的协同发展、交通线路、海拔、坡度、冰雪运动与冬奥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且行政中心与冰雪政策对崇礼在冬奥强驱阶段业态发展具有较为显著的推动作用,并逐步转向以旅游类企业为主要带动力。
  • 研究论文
    周海霞, 张燕, 廉吉全
    2025, 44(9): 1883-1900. doi: 10.18306/dlkxjz.2025.09.009   cstr: 32072.14.dlkxjz.2025.09.00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促进长征沿线文化系统与旅游系统的时空适配,有助于推动长征沿线文化和旅游生产要素在时空维度上的有序流动与优化配置,对于推进长征沿线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优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的15个省份为研究样本,构建长征沿线文化—旅游系统评价体系,综合运用适配性评价模型、耦合协调模型、核密度估计、障碍度模型及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剖析2013—2022年长征沿线文化系统与旅游系统时空适配驱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演变特征与机理。研究发现:① 长征沿线文化—旅游系统的适配水平与融合水平在时空维度呈现高度趋同的演变态势。随着长征沿线文旅系统的动态调适及协同优化,区域内文旅融合水平呈现显著的持续深化,印证了系统适配性对文旅深度融合的关键驱动作用。② 由障碍因子分析可知,长征沿线文化—旅游系统在适配过程中面临的阻碍因素呈现显著差异化特征。驱动因子分析则表明,人才储备与财政支持是塑造文旅系统适配格局的主导驱动力量,而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潜力挖掘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共同推动着文旅系统的动态适配与协同发展。③ 长征沿线文化—旅游系统适配驱动文旅融合发展呈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演化过程,遵循“外部驱动—内部响应—动态调适—融合深化”的逻辑机理,即外部驱动因素率先打破系统原有平衡,触发内部响应机制,通过资源整合、要素重组等动态调适路径,推动系统结构优化与功能升级,最终实现文旅融合由初级协同向深度融合的阶梯式跃迁。

  • 研究论文
    殷振轩, 胡杨, 王德
    2025, 44(9): 1901-1910. doi: 10.18306/dlkxjz.2025.09.010   cstr: 32072.14.dlkxjz.2025.09.01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数字口碑的兴起,传统“地段为王”的消费空间布局逻辑面临挑战。论文以上海市外环内的眼镜店为例,基于2017年和2022年大众点评数据,对店铺在宏观城市尺度和微观建筑尺度上的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运用多项logit模型探究数字口碑评分与消费空间分布的关系。研究发现:① 眼镜店呈现向弱势区位渗透的趋势,宏观尺度上以向次优区位扩散为主,微观尺度上则向非首层,尤其是向高楼层扩散;② 弱势区位的高评分店铺比例高于优势区位,显示出区位条件与服务质量间存在空间错位现象,且在微观尺度上尤为突出;③ 多项logit模型结果显示,数字口碑评分与店铺空间分布密切相关,评价等级每提升1个单位,店铺位于宏观和微观优势区位的概率分别下降11.4%和13.5%。研究有助于深化对网络时代消费空间重构机制的理解,并为城市商业空间的优化与更新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陶慧, 温应铮, 王磊, 陈亮
    2025, 44(9): 1911-1924. doi: 10.18306/dlkxjz.2025.09.011   cstr: 32072.14.dlkxjz.2025.09.01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媒介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人地关系,媒介通过特定叙事与故事场景吸引人们前往目的地揽胜。一些传统村落凭借数字媒介的裂变式传播成为“网红打卡地”。但更多的传统村落因缺乏日常空间表达的话语权而处于边缘地位,其如何凭借数字媒介获取现代认同的问题有待研究。论文以贵州台盘村为例,基于数字媒介的视角,从表征演变、关系建构、地方实践和权力博弈4个方面分析多元主体如何呈现和形塑台盘村这一传统村落。研究发现传统村落的空间表征以媒介事件为节点,呈现阶段性的演变过程;数字与现实关系的建构达成了意义的共识;个体远程与在地的实践塑造了具有地方性的符号表征;权力博弈形成了数字资本运作与地方性维持之间的张力,使地方朝向更长久的发展。研究拓展了媒介地理学的应用场景,透视传统村落地方营造的过程,结果可为数字媒介时代传统村落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 研究论文
    陈明华, 耿树伟, 李亚婷, 谢琳霄
    2025, 44(9): 1925-1937. doi: 10.18306/dlkxjz.2025.09.012   cstr: 32072.14.dlkxjz.2025.09.01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提升全要素生态福利绩效是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论文基于2010—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基于松弛测度的方向距离函数(slack-based measure-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SBM-DDF)模型对全要素生态福利绩效展开科学评价,运用传统和空间核密度估计方法探究其时空演进特征及长期转移趋势,并通过分位数回归识别其演进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样本期内黄河流域全要素生态福利绩效整体呈上升态势,年均增长1.36%,表现出“下游>中游>上游”的区域非均衡特征。② 全域绩效分布呈“单极—多极”演进趋势,上游形成明显的两极分化格局,中游地区经历双峰震荡后回归单峰稳态,下游地区则实现绩效提升与差异收敛的协同发展。全域及上中游区域均表现为低水平与中间水平城市向上转移、高水平城市向下转移的特征,仅下游地区实现全水平层级的向上转移。考虑空间条件时,全域及上游地区整体均呈现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中游和下游高绩效区域则存在“以邻为壑”现象。③ 黄河流域全要素生态福利绩效的演进趋势受环境规制、城市绿化和金融发展等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环境规制在全域各分位点均呈显著正向影响,成为绩效分布曲线右移的首要驱动力。基础设施在上游地区呈现“低分位抑制—高分位促进”的双向作用,助推“双峰结构”形成。研究结论为优化黄河流域生态福利空间治理、制定差异化民生福祉提升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奚秀梅, 傅丽华, 段树国
    2025, 44(9): 1938-1948. doi: 10.18306/dlkxjz.2025.09.013   cstr: 32072.14.dlkxjz.2025.09.01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人地关系地域综合系统研究的目标是改善区域人地相互作用在地域系统中的良性循环,不同空间层级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功能演变不同,识别人地关系地域综合系统的多级特征尺度对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小波分析方法,以土地利用为切入点,识别湘西北人地关系综合系统的多级特征尺度。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耕地次之,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潜力较大;样线序列上,林地分布与高程变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耕地、湿地、水体及人造地表的分布与高程变化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草地分布与高程变化相关性不显著。② 通过比较分析,确定使用Cmor小波函数识别研究区多级特征尺度比较合适。③ 湘西北地域综合系统空间特征尺度可分为4级,分别为36 km、18 km、8 km、5 km。研究可为多尺度的国土空间治理政策传导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并为人地关系地域综合系统的多尺度转换和功能级联效应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 研究论文
    李兴奕, 李双双, 贺名扬
    2025, 44(9): 1949-1963. doi: 10.18306/dlkxjz.2025.09.014   cstr: 32072.14.dlkxjz.2025.09.01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是影响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关键环流系统。气候模式预估发现,在趋势变化上,WPSH持续增强、西伸结论更为可信,但年代际尺度变化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亟需厘清黄土高原夏季降水年代际异常对WPSH的响应规律。论文利用277个气象台站逐日气象数据,辅以趋势分析、K-means聚类、极点对称模态分解等方法,对黄土高原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划分出4种西伸、脊线位置异常组合类型,识别夏季降水响应的敏感区。结果表明:① 1970—2020年,黄土高原夏季降水以年际波动为主。② 2003—2020年,东南部降水量增加,并未改变“东南多、西北少”的降水格局。③ 在位置异常响应关系中,当脊线位置处于正常时,WPSH位置偏西(偏东),对应黄土高原降水偏多(偏少);脊线位置相对于多年均值(26.7°N)偏北或偏南,则调控“东南—西北反向”降水异常格局。未来WPSH强度持续偏强,西伸脊点明显偏西,意味着黄土高原东南部夏季降水持续偏多,将增加城市适应极端降水的风险,需针对性构建区域综合风险防范体系。
  • 研究论文
    倪丽丽, 张珺宇, 艾合麦提·那麦提, 李有芳
    2025, 44(9): 1964-1981. doi: 10.18306/dlkxjz.2025.09.015   cstr: 32072.14.dlkxjz.2025.09.01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公园是调节热环境的关键空间,但其分布不均和降温效果差异常会导致与居民需求的空间错配。科学评估城市公园的昼夜热环境调节服务供需关系,对于优化城市昼夜热环境和促进环境正义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热环境调节服务供需评估框架,以石家庄中心城区为例,以街道为单元,将公园降温能力作为供给,以由危险性、脆弱性和暴露性构成的热风险作为需求,通过供需匹配分析和优先级指数评估供需关系,划分规划干预优先级,识别典型供需失衡区,并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结果表明:① 石家庄市中心城区公园的昼夜热环境调节服务供给能力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昼夜低供给能力街道在老城区形成聚集,反映供给显著不足。② 需求水平整体呈现中心高、外围低的格局,但昼夜存在差异。白天高需求街道偏向西部和南部延伸,夜晚高需求街道在核心西南部。③ 大部分的街道存在昼夜供需不匹配的现象,“低供—高需”街道占比最高,白天占比36%,夜晚占比41%。④ 根据供需失衡程度,将街道划分为5个等级,并识别出11个昼夜均需优先干预的典型失衡区,集中于老城区。这些失衡主要由多因素综合作用引起,多数街道表现出公园降温能力不足的特征。对此,提出了差异化优化策略,为石家庄市优化公园资源配置和提升热环境调节服务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他城市提供方法学框架。
  • 地理学家
  • 地理学家
    高磊, 叶超
    2025, 44(9): 1982-1994. doi: 10.18306/dlkxjz.2025.09.016   cstr: 32072.14.dlkxjz.2025.09.01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人文主义地理学与行为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个重要流派,但是目前国内缺乏对其方法论的比较与深入研究。段义孚与哈格斯特朗分别是两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其学说对地理学和其他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论文依循“代表人物—学派特征—方法论”的分析思路,分析两位巨擘的学术经历与理论主张,挖掘哈格斯特朗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段义孚思想的行为表征,比较并阐明两个学派的方法论异同。其相同点在于:两个学派均诞生于对计量革命“理性经济人”的批判,强调人的行为、情感与地方空间的关系,在哲学基础、认识论、研究方法、实践场景等方面具有兼容互补性;家园是地理学的重要概念,也是两位学者和两个学派的共同关怀。二者的差别主要在方法上,行为地理学承袭并扩展了定量方法,人文主义地理学主要是定性方法。未来地理学各流派之间应该加强理论对话与方法论比较,这是学术创新并产生知识外溢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