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物的三维精细刻画是场地环境管理中实现精准治理与科学决策的关键环节。污染物浓度的空间非平稳性与钻井数据的稀疏有偏性是限制现有三维刻画模型精度和刻画结果可靠性的核心挑战。论文从“非平稳解耦、数据纠偏与模型选择”的三元视角出发,系统梳理了场地土壤污染物三维刻画领域的关键问题与研究进展。首先,解析了非平稳性的形成机理及类型,探讨了非平稳性量化与解耦方法;其次,总结了稀疏有偏钻井数据的偏性来源及其纠偏方法体系,评估了不同模型对偏性数据的适应能力和改进方向;再次,比较了空间统计模型、机器学习模型与地球化学过程模型的优势与局限,剖析了三维刻画模型选择中存在的分歧与不确定性,提出在三元协同框架下构建多源数据驱动的高精度三维刻画体系的必要性。最后,结合智能决策技术的发展,展望了三维刻画技术在污染诊断、风险评估与可持续修复中的应用前景,强调了模型集成与动态优化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潜在价值。研究为提升复杂场地土壤污染分布的三维刻画精度及数字化治理模式提供方法学参考。
投入—产出表作为量化经济体内部部门关联及区域间物质流动的核心工具,对于研究区域间经贸联系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类关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在系统梳理了投入—产出表基本结构、发展历程及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其在经济分析、产业优化布局、政策评估优化、区域经济联系与资源流动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研究中发挥的作用,归纳了投入—产出表编制的一般流程和常用方法,并解析了现有方法存在的不足,进而对投入—产出表编制进行了展望,指出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进一步研发投入—产出模型提供参考。
在经济地理学领域,关系经济地理学(relational economic geography,REG)与演化经济地理学(r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EEG)呈现融合趋势,共同热议的主题是区域新兴产业的形成与演化机制。论文以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与实证分析,研究战略耦合动态演化对区域新兴产业形成及演化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① 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区域可通过对国外政府和外资企业的“双重依附式耦合”快速移植新兴产业,但高度依赖外部主体引发可持续性风险;② 外部冲击触发“去耦合”为政府能动性干预提供窗口期,政府能动性能够推动耦合模式从依附式向功能耦合升级,实现价值链跃迁与产业分叉;③ 产业转移形成的区位机会窗口与地方的区位条件、地方诉求相匹配有利于区域新兴产业的形成;④ 周边地区的精细化文化和创业氛围能够影响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能动性,进而推动新兴产业的形成。研究丰富了区域新兴产业演化的分析框架,深化了战略耦合影响区域新兴产业演化的影响机制,对于地方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应对外部冲击、推动耦合模式升级具有重要政策意义。
边境地区是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已有研究较少深入探讨其对外贸易的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边境省份,云南省是连接东南亚的重要大通道,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论文基于2003—2022年中国海关数据库,从年份—产品—市场多视角考察云南省对外贸易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① 贸易市场方面,以缅甸为代表的东南亚地区在贸易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沙特阿拉伯等资源型国家是主要进口市场;② 贸易产品方面,出口结构呈现绿色化、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进口产品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以及金属矿产品占比超过一半;③ 贸易产品—市场方面,云南省对美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从沙特阿拉伯等资源型国家大量进口矿产品,从热带国家进口较多植物品;④ 云南省出口格局受到本地产业基础和产业政策以及贸易国制度环境的积极影响,并被贸易国地理距离、政治距离以及产品供给能力所限制,进口规模与本地产业基础和产业政策以及贸易国的制度环境、对外开放度、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正相关,与地理距离和政治距离负相关,不同类型产品和市场贸易的主要影响因子存在差异。研究为优化以云南省为代表的边境地区的对外贸易结构提供政策建议。
近年来抖音短视频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提升旅游景区品牌知名度与客流量转化的重要途径。基于其销售力研究景区网络影响力及其影响因素,对完善景区数字化评估体系和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景区抖音门票销售额为测度指标,运用位序—规模、核密度、类型划分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中国5A级景区网络影响力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 从位序—规模特征来看,高位序景区数量占比仅为10.45%,但其影响力位于前列且在京津冀、长江中下游等区域集聚;中等位序景区数量最多,占比71.29%,但其内部层级不分明;低位序景区影响力差异大。② 从整体空间分异特征看,中高、中等、中低等级的景区数量多,而高等级和低等级景区数量较少;空间集聚上呈现出“一主核高密聚集、双副核次密分布、多个低密核心散布”的分布特征。③ 从各子系统空间分异特征看,销售总额与各子系统之间高等级景区分布展现出显著的趋同性,主要优势区域聚焦于长三角、川渝和中原等区域。④ 从与传统指标对比分析来看,迈点品牌指数(Meadin Brand Index,MBI)与抖音门票销售额测度的景区网络影响力均展现“中部聚集、首尾稀疏”的特征,且高等级景区分布区域相似性较高。然而,品牌网络影响力视角下高等与低等级景区数量较少,说明分布相较而言均衡且稳定。此外,根据抖音门票销售总额和MBI这两大指标将景区划分为五大类别,为景区营销优化、政策资源配置及游客决策提速提供实践指导。⑤ 从影响因素看,游客接待人数、收藏量、粉丝量等具有重要解释力;获赞数、话题量、作品数等解释力一般;而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解释力最低。
促进长征沿线文化系统与旅游系统的时空适配,有助于推动长征沿线文化和旅游生产要素在时空维度上的有序流动与优化配置,对于推进长征沿线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优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的15个省份为研究样本,构建长征沿线文化—旅游系统评价体系,综合运用适配性评价模型、耦合协调模型、核密度估计、障碍度模型及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剖析2013—2022年长征沿线文化系统与旅游系统时空适配驱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演变特征与机理。研究发现:① 长征沿线文化—旅游系统的适配水平与融合水平在时空维度呈现高度趋同的演变态势。随着长征沿线文旅系统的动态调适及协同优化,区域内文旅融合水平呈现显著的持续深化,印证了系统适配性对文旅深度融合的关键驱动作用。② 由障碍因子分析可知,长征沿线文化—旅游系统在适配过程中面临的阻碍因素呈现显著差异化特征。驱动因子分析则表明,人才储备与财政支持是塑造文旅系统适配格局的主导驱动力量,而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潜力挖掘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共同推动着文旅系统的动态适配与协同发展。③ 长征沿线文化—旅游系统适配驱动文旅融合发展呈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演化过程,遵循“外部驱动—内部响应—动态调适—融合深化”的逻辑机理,即外部驱动因素率先打破系统原有平衡,触发内部响应机制,通过资源整合、要素重组等动态调适路径,推动系统结构优化与功能升级,最终实现文旅融合由初级协同向深度融合的阶梯式跃迁。
随着数字口碑的兴起,传统“地段为王”的消费空间布局逻辑面临挑战。论文以上海市外环内的眼镜店为例,基于2017年和2022年大众点评数据,对店铺在宏观城市尺度和微观建筑尺度上的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运用多项logit模型探究数字口碑评分与消费空间分布的关系。研究发现:① 眼镜店呈现向弱势区位渗透的趋势,宏观尺度上以向次优区位扩散为主,微观尺度上则向非首层,尤其是向高楼层扩散;② 弱势区位的高评分店铺比例高于优势区位,显示出区位条件与服务质量间存在空间错位现象,且在微观尺度上尤为突出;③ 多项logit模型结果显示,数字口碑评分与店铺空间分布密切相关,评价等级每提升1个单位,店铺位于宏观和微观优势区位的概率分别下降11.4%和13.5%。研究有助于深化对网络时代消费空间重构机制的理解,并为城市商业空间的优化与更新提供参考。
数字媒介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人地关系,媒介通过特定叙事与故事场景吸引人们前往目的地揽胜。一些传统村落凭借数字媒介的裂变式传播成为“网红打卡地”。但更多的传统村落因缺乏日常空间表达的话语权而处于边缘地位,其如何凭借数字媒介获取现代认同的问题有待研究。论文以贵州台盘村为例,基于数字媒介的视角,从表征演变、关系建构、地方实践和权力博弈4个方面分析多元主体如何呈现和形塑台盘村这一传统村落。研究发现传统村落的空间表征以媒介事件为节点,呈现阶段性的演变过程;数字与现实关系的建构达成了意义的共识;个体远程与在地的实践塑造了具有地方性的符号表征;权力博弈形成了数字资本运作与地方性维持之间的张力,使地方朝向更长久的发展。研究拓展了媒介地理学的应用场景,透视传统村落地方营造的过程,结果可为数字媒介时代传统村落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提升全要素生态福利绩效是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论文基于2010—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基于松弛测度的方向距离函数(slack-based measure-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SBM-DDF)模型对全要素生态福利绩效展开科学评价,运用传统和空间核密度估计方法探究其时空演进特征及长期转移趋势,并通过分位数回归识别其演进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样本期内黄河流域全要素生态福利绩效整体呈上升态势,年均增长1.36%,表现出“下游>中游>上游”的区域非均衡特征。② 全域绩效分布呈“单极—多极”演进趋势,上游形成明显的两极分化格局,中游地区经历双峰震荡后回归单峰稳态,下游地区则实现绩效提升与差异收敛的协同发展。全域及上中游区域均表现为低水平与中间水平城市向上转移、高水平城市向下转移的特征,仅下游地区实现全水平层级的向上转移。考虑空间条件时,全域及上游地区整体均呈现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中游和下游高绩效区域则存在“以邻为壑”现象。③ 黄河流域全要素生态福利绩效的演进趋势受环境规制、城市绿化和金融发展等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环境规制在全域各分位点均呈显著正向影响,成为绩效分布曲线右移的首要驱动力。基础设施在上游地区呈现“低分位抑制—高分位促进”的双向作用,助推“双峰结构”形成。研究结论为优化黄河流域生态福利空间治理、制定差异化民生福祉提升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人文主义地理学与行为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个重要流派,但是目前国内缺乏对其方法论的比较与深入研究。段义孚与哈格斯特朗分别是两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其学说对地理学和其他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论文依循“代表人物—学派特征—方法论”的分析思路,分析两位巨擘的学术经历与理论主张,挖掘哈格斯特朗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段义孚思想的行为表征,比较并阐明两个学派的方法论异同。其相同点在于:两个学派均诞生于对计量革命“理性经济人”的批判,强调人的行为、情感与地方空间的关系,在哲学基础、认识论、研究方法、实践场景等方面具有兼容互补性;家园是地理学的重要概念,也是两位学者和两个学派的共同关怀。二者的差别主要在方法上,行为地理学承袭并扩展了定量方法,人文主义地理学主要是定性方法。未来地理学各流派之间应该加强理论对话与方法论比较,这是学术创新并产生知识外溢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