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2, Vol. 31 ›› Issue (12): 1628-1635.doi: 10.11820/dlkxjz.2012.12.008
王士君, 王永超, 冯章献
收稿日期:
2012-01-01
修回日期:
2012-03-01
出版日期:
2012-12-25
发布日期:
2012-12-25
作者简介:
王士君(1963-),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和城市地理学。E-mail:wangsj@nenu.edu.cn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099);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0900431100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1SSXT137)。
WANG Shijun, WANG Yongchao, FENG Zhangxian
Received:
2012-01-01
Revised:
2012-03-01
Online:
2012-12-25
Published:
2012-12-25
摘要: 利用分形理论中的回旋半径法分别对吉林省中部地区4 个级别的中心地进行分维测算和分析, 得到不同级别中心地的不同结构特征:一级中心地长春市功能和地位明确、稳定, 二级中心地等级模糊且功能缺失, 三级中心地结构紧致合理, 四级中心地量大但联系松散。进一步通过空间构图的方式, 以城镇居民点矢量化数据为基础, 构建吉林省中部地区中心地原始空间图景, 通过对原始图景的修补和模型抽象化处理, 得出结构相对完整的中心地六边形网络体系。进而将其与传统中心地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修补之后的吉林省中部地区中心地属于克里斯塔勒K=3 体系。但是从现实发展来看, 吉林省中部地区形成合理的中心地体系, 需要加快部分三级中心地的发展, 并促其部分升级为二级中心地, 解决区内二级中心地空间缺失问题;同时, 还须解决四级中心地结构松散问题。
王士君, 王永超, 冯章献. 吉林省中部地区中心地空间关系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2): 1628-1635.
WANG Shijun, WANG Yongchao, FENG Zhangxian. Spa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Central Places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Jilin[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12): 1628-1635.
[1] 葛本中. 中心地理论评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89(2): 80-82.[2] 许学强, 周一星, 宁越敏. 城市地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161-178.[3] 单纬东, 陈彦光. 信阳地区城乡聚落体系的分形几何特征.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8, 17(3): 48-49.[4] 曹芳东, 吴江, 徐敏. 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省南通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 人文地理, 2010, 25(5): 70-73.[5] 邢海虹, 刘科伟. 基于分形理论对陕西城市体系等级规模分布的研究. 人文地理, 2007, 22(4): 38-40.[6] 马荣华, 顾朝林, 蒲英霞, 等. 苏南沿江城镇扩展的空间模式及其测度. 地理学报, 2007, 62(10): 1011-1013.[7] 王新生, 刘纪远, 庄大方, 等. 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时空特征. 地理学报, 2005, 60(3): 392-395.[8] 黄建毅, 张平宇. 辽中城市群范围界定与规模结构分形研究. 地理科学, 2009, 29(2): 183-184.[9] 蒙莉娜, 郑新奇, 赵璐, 等. 区域城镇点—轴系统空间结构的分形模型.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6): 945-946.[10] 喻定权, 陈群元. 基于分形理论的湖南省城市体系规模分布. 经济地理, 2006, 26(增刊): 242-245.[11] 高义, 苏奋振, 周成虎. 基于分形的中国大陆海岸线尺度效应研究. 地理学报, 2011, 66(3): 331-339.[12] 李秀玲, 李诚固. 基于分形理论的吉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41(4): 146-147.[13] 刘继生, 陈涛. 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 地理科学, 1995, 15(2): 140-141.[14] 周国华, 贺艳华, 唐承丽, 等.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 地理学报, 2011, 66(4): 516-517.[15] 陈彦光. 中心地体系空间结构的标度定律与分形模型:对Christarller 中心地模型的数学抽象与理论推广.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40(4): 626-627.[16] 陈彦光.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有多高? 城市地理研究为什么要借助分形几何学? 城市规划, 2003, 27(7): 12-16.[17] 冯章献. 东北地区中心地结构与扩散域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0.[18] 秦志琴, 张平宇. 辽宁沿海城市带空间结构.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4): 492-493.[19] 闫永涛, 冯长春.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实证研究. 城市问题, 2009(5): 15-16.[20] 王秋平, 张琦, 刘茂. 基于分形方法的城市路网交通形态分析. 城市问题, 2007(6): 52-54. |
[1] | 陈彦光. 城市地理研究中的单分形、多分形和自仿射分形[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1): 38-49. |
[2] | 黄琳珊, 陈彦光, 李双成. 京津冀城镇用地空间结构的多分维谱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1): 50-64. |
[3] | 赵静湉, 陈彦光, 李双成. 京津冀城市用地形态的双分形特征及其演化[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1): 77-87. |
[4] | 龙玉清, 陈彦光. 基于灯光数据的京津冀城市多标度异速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1): 88-100. |
[5] | 张凤, 陈彦光, 李晓松. 京津冀城市生长和形态的径向维数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1): 65-76. |
[6] | 刘飞, 郑新奇, 黄晴. 基于空间分形特征的城市群实体空间识别方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6): 677-684. |
[7] | 陈彦光. 城市形态的分维估算与分形判定[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5): 529-539. |
[8] | 陈彦光. 简单、复杂与地理分布模型的选择[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3): 321-329. |
[9] | 谭兴业, 陈彦光. 基于邻域扩展量化法的城市边界识别[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0): 1259-1265. |
[10] | 成功, 李仁杰, 张军海, 傅学庆. 成都茶馆空间随机聚集分形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6): 701-710. |
[11] | 柳坤, 申玉铭, 刘辉. 中国三大城市群服务业规模结构及演化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0): 1289-1294. |
[12] | 张利, 雷军, 李雪梅, 高超, 曾玮瑶. 1997-2007年中国城市用地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5): 607-614. |
[13] | 陈建, 王世岩, 毛战坡. 1976-2008年黄河三角洲湿地变化的遥感监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5): 585-592. |
[14] | 张庆伟, 石纯, 王军, 许世远. 基于分形理论与GIS技术的山东省气温趋势性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1): 1410-1414. |
[15] | 汪权方1|王倩1|张起鹏2|梅新1. 基于矢量数据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维数计算程序设计及其应用[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3): 259-2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