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2, Vol. 31 ›› Issue (12): 1620-1627.doi: 10.11820/dlkxjz.2012.12.007
胡最, 刘春腊, 邓运员, 杨立国
收稿日期:
2012-02-01
修回日期:
2012-07-01
出版日期:
2012-12-25
发布日期:
2012-12-25
作者简介:
胡最(1977-),男,湖南宁乡人,博士生,讲师,主要从事GIS在景观基因中的应用研究。E-mail:fuyanghuzui@163.com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2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ZH073);湖南省人文地理学重点建设学科项目;衡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项目(RGGJSPYF0311);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YBB032)。
HU Zui, LIU ChunLa, DENG Yunyuan, YANG Liguo
Received:
2012-02-01
Revised:
2012-07-01
Online:
2012-12-25
Published:
2012-12-25
摘要: 在市镇形态理论、生物基因理论等理论方法的启发下, 我国学者在传统聚落的研究实践中提出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近年来景观基因理论探索与应用的研究文献, 分析以下基本问题:① 景观基因的基本概念与产生的理论背景;②从景观基因的识别方法、传统聚落景观区划与群系研究、景观基因理论的应用与完善、GIS技术在景观基因信息图谱建立中的探索等方面论述了景观基因理论与应用的研究现状;③ 系统整理了景观基因理论的基本框架并分析了其理论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本研究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的完善和深入发展,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最后, 展望了今后景观基因理论研究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胡最, 刘春腊, 邓运员, 杨立国.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及其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2): 1620-1627.
HU Zui, LIU ChunLa, DENG Yunyuan, YANG Liguo. Research Progress on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Landscape’s Gene[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12): 1620-1627.
[1] 邓春凤, 冯兵, 龚克, 等. 桂北城镇聚落空间形态及景观. 城市问题, 2007(9): 62-68.[2] 王海宁.“屯堡第一村”——九溪的聚落形态研究. 新建筑, 2008(5): 68-72.[3] 王鲁民, 张帆. 中国传统聚落极域研究. 华中建筑,2004, 21(4): 98-99, 109.[4] 袁忠. 中国乡土聚落的空间审美文化系统论.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10(2): 52-56.[5] 魏德毓, 李华珍. 廉村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与文化意象初探.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26(4):109-112.[6] 周宏伟. 基于传统功能视角的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类型探讨. 中国农史, 2009(4): 92-101.[7] 徐坚. 浅析中国山地村落的聚居空间. 山地学报, 2002,20(5): 526-530.[8] 屈德印, 黄利萍. 浙江古镇聚落空间类型分析. 艺术与设计, 2006(6): 22-23.[9] 王鲁民, 张建. 中国传统"聚落"中的公共性聚会场所. 规划师, 2000, 16(2): 75-77.[10] 郑霞, 金晓玲, 胡希军. 论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及传承. 经济地理, 2009, 29(5): 823-826.[11] 于学斌.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鄂伦春族居住文化. 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2006, 27(3): 87-90.[12] 陈勇, 陈霞, 尹志华. 道教聚落生态思想初探. 社会科学研究, 2001, 6: 78-81.[13] 彭鹏, 刘华领. 河北传统聚落中寺庙戏场浅析.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2(2): 67-72.[14] 李娜, 张捷. 旅游地传统聚落建筑景观变迁的空间分异. 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11(6):131-133.[15] 刘沛林.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北京: 北京大学, 2011: 1-240.[16] 刘沛林. 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2003, 24(4): 1-8.[17] 刘沛林.“景观信息链”理论及其在文化旅游地规划中的运用. 经济地理, 2008, 28(6): 1035-1039.[18] 申秀英, 刘沛林, 邓运员, 等. 中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其利用价值, 地理研究, 2006, 25(3): 485-494.[19] 刘沛林, 刘春腊, 邓运员, 等.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其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 地理学报, 2010, 65(12):1496-1506.[20] 刘沛林, 刘春腊, 李伯华, 等.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基因分析. 地理科学, 2010, 30(6): 810-817.[21] 胡最, 刘沛林. 基于GIS 的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图谱的探索. 人文地理, 2008, 23(6): 13-16.[22] 申秀英, 刘沛林, 邓运员. 景观“基因图谱”视角的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 人文地理, 2006, 21(4): 109-112.[23] 胡最, 刘沛林, 申秀英, 等.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单元表达机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0, 26(6): 96-101.[24] 翟文燕, 张侃侃, 常芳. 基于地域“景观基因”理念下的古城文化空间认知结构: 以西安城市建筑风格为例. 人文地理. 2010, 25(2): 78-80.[25] 丰兴军. 城市建筑与景观设计在现代化境遇中的文化识别.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9(2): 148-150.[26] 冯卫, 谢一鸣. 徽派传统聚落建筑基因研究. 中国名城,2011, 66(3): 66-68.[27] 吴晓枫, 高俊峰. 关于保护乡土建筑“真实性”原则的辨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3(1):151-154.[28] 刘森林. 中国传统民间住宅建筑研究: 思路、方法、视角与途径. 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15(4): 107-111.[29] 王恩涌. 漫谈风水: 兼论俞孔坚教授新作.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8(7-8): 81-83.[30] 刘沛林. 古村落: 和谐的人聚空间.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7: 1-174.[31] 刘沛林. 中国古村落之旅.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1-200.[32] 刘沛林. 古镇名村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北京: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7: 1-380.[33] 刘沛林, 霍耀中. 碛口旅游发展.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6: 1-120.[34] 邓琼芬. 文化旅游区景观基因的表现手法研究. 嘉应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2010, 28(1): 42-45.[35] 邓运员, 杨枊, 刘沛林. 景观基因视角的湖南省古村镇文化特质及其保护价值. 经济地理, 2011, 31(9):1552-1557, 1584.[36] 许抄军, 刘沛林, 王良健. 历史文化名镇的非利用价值评估研究: 以凤凰古城为例. 经济地理, 2005, 25(2):240-243.[37] 许抄军, 罗能生, 刘沛林. 历史文化古城的游憩价值评估: 以凤凰古城为例. 经济地理, 2006, 26(3): 521-525.[38] 刘沛林. 广东侨乡聚落的景观特点及其遗产价值.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3, 1(3): 76-83.[39] 刘沛林, 刘春腊, 邓运员, 等. 客家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地学视角的解析. 人文地理, 2009, 24(6): 40-43.[40] 刘天曌, 杨载田. 湖南客家人由来及其传统聚落景观初探.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1): 148-150, 160.[41] 胡最, 刘沛林, 申秀英, 等. 古村落景观基因图谱的平台系统设计.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0, 12(1): 83-88.[42] 胡最, 刘沛林, 陈影.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图谱单元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9, 25(5): 79-83.[43] 邓运员, 代侦勇, 刘沛林. 基于GIS的中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初步研究. 测绘科学, 2006, 31(4): 74-77.[44] 刘沛林, 刘春腊. 基于景观基因完整性理念的传统聚落保护与开发. 经济地理, 2009, 29(10): 1731-1736.[45] 申秀英, 刘沛林, 邓运员, 等. 景观基因图谱: 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3): 143-148.[46] 刘沛林, 刘春腊, 邓运员, 等. 我国古城镇景观基因“胞—链—形”的图示表达与区域差异研究. 人文地理,2011, 31(1): 19-23. |
[1] | 李伯华, 李雪, 陈新新, 窦银娣, 刘沛林.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双轮驱动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1): 40-49. |
[2] | 向远林, 曹明明, 秦进, 吴冲. 基于精准修复的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变异性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544-1556. |
[3] | 晏龙旭, 王德, 张尚武. 城市中心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576-1586. |
[4] | 任嘉敏, 马延吉. 地理学视角下绿色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7): 1196-1209. |
[5] | 谭雪兰, 蒋凌霄, 王振凯, 安悦, 陈敏, 任辉. 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乡村贫困——源起、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913-923. |
[6] | 高丽, 李红波, 张小林. 中国乡村生活空间研究溯源及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4): 660-669. |
[7] | 熊琛然, 王礼茂, 屈秋实, 向宁, 王博. 地缘政治风险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4): 695-706. |
[8] | 黄安, 许月卿, 卢龙辉, 刘超, 张益宾, 郝晋珉, 王惠.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识别与优化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3): 503-518. |
[9] | 邹利林, 刘彦随, 王永生. 中国土地利用冲突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298-309. |
[10] | 李伯华,郑始年,窦银娣,刘沛林,曾灿. “双修”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湖南省2个典型村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412-1423. |
[11] | 高卿, 骆华松, 王振波, 宋金平. 美丽中国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7): 1021-1033. |
[12] | 陈晓红, 周宏浩.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图谱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9): 1171-1185. |
[13] | 廖柳文, 高晓路. 人口老龄化对乡村发展影响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5): 617-626. |
[14] | 李弘毅, 刘永学, 张思宇, 孙超, 孙佳琪. 地理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南海岛礁资源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1): 1454-1462. |
[15] | 许昕, 赵媛, 张新林, 曾通刚, 夏四友, 谢倩倩, 孙琪. 中国老年地理学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0): 1416-14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