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2, Vol. 31 ›› Issue (11): 1503-1509.doi: 10.11820/dlkxjz.2012.11.011
宋辞, 裴韬, 周成虎
收稿日期:
2012-02-01
修回日期:
2012-08-01
出版日期:
2012-11-25
发布日期:
2012-11-25
通讯作者:
裴韬(1972-),男,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数据挖掘和空间信息统计等.E-mail: peit@lreis.ac.cn
作者简介:
宋辞(1986-),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热时空数据挖掘.E-mail: songc@lreis.ac.cn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3052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QN303);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自主部署创新项目(200905004);863 项目(2009AA12Z227).
SONG Ci, PEI Tao, ZHOU Chenghu
Received:
2012-02-01
Revised:
2012-08-01
Online:
2012-11-25
Published:
2012-11-25
摘要: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它对全球气候系统存在显著影响.本文对青藏高原自1960年以来的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概述与总结.近50 年来,青藏高原气温明显上升,经历了一个冷期和一个暖期,气温在20 世纪80 年代发生突变,整体呈现前低后高波动上升的趋势;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呈不对称的线性增温趋势,最低气温的上升速率要比最高气温快得多;而极端事件频率、强度也有所变化,其中低温事件大大减少,高温事件则明显增加;各类界限温度的积温以及持续日数等生物温度指标也都显著增加.在空间分布上,青藏高原气温呈现出整体一致增暖,并且有西高东低、南北反相的变化形态.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天文因素、高原内部气象要素以及外部环流影响等.
宋辞, 裴韬, 周成虎. 1960 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1): 1503-1509.
SONG Ci, PEI Tao, ZHOU Chenghu. Research Progresses of Surface 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 Change over Tibetan Plateau since 1960[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11): 1503-1509.
[1] Bernstein L, Bosch P, Canziani O, et al. Climate Change2007: Synthesis Report. Geneva, Switzerland: IPCC,2008.[2] 任国玉, 徐铭志, 初子莹, 等. 近54 年中国地面气温变化.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10(4): 717-727.[3] 丁一汇, 任国玉, 石广玉, 等.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I): 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2(1): 3-8, 50.[4] 丁一汇, 孙颖. 国际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2(4): 161-167.[5] 刘晓东, 张敏锋, 惠晓英, 等. 青藏高原当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温室效应的响应. 地理科学, 1998, 18(2):113-121.[6] 冯松, 汤懋苍, 王冬梅. 青藏高原是我国气候变化启动区的新证据. 科学通报, 1998, 43(6): 633-636.[7] 潘保田, 李吉均. 青藏高原: 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Ⅲ): 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兰州大学学报, 1996, 32(1): 108-115.[8] 徐亮, 李生辰, 郭英香, 等.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极端天气事件的选取与分析. 青海科技, 2006(3): 49-52.[9] 林振耀, 吴祥定. 青藏高原气候区划. 地理学报, 1981,36(1): 22-32.[10] 李潮流, 康世昌. 青藏高原不同时段气候变化的研究综述. 地理学报, 2006, 61(3): 327-335.[11] 丁一汇, 张莉. 青藏高原与中国其他地区气候突变时间的比较. 大气科学, 2008, 32(4): 794-805.[12] 范思睿, 范广洲, 赖欣, 等. 青藏高原近47 年四季开始日期的变化趋势分析//第28 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北京:中国气象学会, 2011.[13] 赵东升, 吴绍洪. 近40 年青藏高原主要生物温度指标的变化趋势. 地理研究, 2010, 29(3): 431-439.[14] 李林, 朱西德, 秦宁生, 等. 青藏高原气温变化及其异常类型的研究. 高原气象, 2003, 22(5): 524-530.[15] 康兴成. 青藏高原地区近40 年来气候变化的特征. 冰川冻土, 1996, 18(S1): 281-288.[16] 刘晓东, 侯萍.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近30 年气候变暖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高原气象, 1998, 17(3): 245-249.[17] 蔡英, 李栋梁, 汤懋苍, 等. 青藏高原近50 年来气温的年代际变化. 高原气象, 2003, 22(5): 464-470.[18] 李林, 陈晓光, 王振宇, 等. 青藏高原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差异性研究.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6(3): 181-186.[19] 吴绍洪, 尹云鹤, 郑度, 等. 青藏高原近30 年气候变化趋势. 地理学报, 2005, 60(1): 3-11.[20] 姚莉, 吴庆梅.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 气象科技,2002, 30(3): 163-164, 143.[21] 任国玉, 初子莹, 周雅清, 等. 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10(4): 701-716.[22] 刘桂芳, 卢鹤立. 1961-2005 年来青藏高原主要气候因子的基本特征. 地理研究, 2010, 29(12): 2281-2288.[23] 周宁芳, 秦宁生, 屠其璞, 等. 近50 年青藏高原地面气温变化的区域特征分析. 高原气象, 2005, 24(3): 344-349.[24] 李跃清. 近40 年青藏高原东侧地区云、日照、温度及日较差的分析. 高原气象, 2002, 21(3): 327-332.[25] 杜军, 边多, 胡军, 等. 西藏近35 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地理学报, 2007, 62(5): 492-500.[26] 刘青春, 时兴合, 汪青春, 等. 青藏高原春夏季温度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干旱气象, 2008, 26(3): 29-33, 43.[27] 李生辰, 唐红玉, 马元仓, 等. 青藏高原冬、夏季月平均气温及异常分布研究. 高原气象, 2000, 19(4): 520-529.[28] 韦志刚, 黄荣辉, 董文杰. 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大气科学, 2003, 27(2): 157-170.[29] 李生辰, 徐亮, 郭英香,等. 近34a 青藏高原年气温变化.中国沙漠, 2006, 26(1): 27-34.[30] 陈晓光, 李林, 朱西德, 等. 青海省气候变化的区域性差异及其成因研究.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 5(5):249-254.[31] 赵燕宁, 时兴合, 秦宁生, 等. 青海南部地区40 多年来气候变化的特征分析. 中国沙漠, 2005, 25(4): 529-534.[32] 杜军. 西藏高原近40 年的气温变化. 地理学报, 2001, 56(6): 682-690.[33] 杨续超, 张镱锂, 张玮, 等. 珠穆朗玛峰地区近34 年来气候变化. 地理学报, 2006, 61(7): 687-696.[34] 唐红玉, 李锡福. 青海高原近40 年来最高和最低温度变化趋势的初步分析. 高原气象, 1999, 18(2):230-235.[35] 姚檀栋, 刘晓东, 王宁练. 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幅度问题. 科学通报, 2000, 45(1): 98-106.[36] 汤懋苍, 许曼春. 祁连山区的气候变化. 高原气象,1984, 3(4): 21-33.[37] 汤懋苍, 李存强, 张建. 青藏高原及其四周的近代气候变化. 高原气象, 1988, 7(1): 39-49.[38] 林振耀, 赵昕奕. 青藏高原气温降水变化的空间特征.中国科学: D辑, 1996, 7(4): 354-358.[39] 马晓波, 李栋梁. 青藏高原近代气温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高原气象, 2003, 22(5): 507-512.[40] 段安民, 吴国雄, 张琼, 等. 青藏高原气候变暖是温室气体排放加剧结果的新证据. 科学通报, 2006, 51(8):989-992.[41] 李林, 朱西德, 王振宇, 等.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于暖湿化的若干事实//第26 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北京: 中国气象学会, 2009.[42] 翟盘茂, 任福民. 中国近四十年最高最低温度变化. 气象学报, 1997, 55(4): 418-429.[43] 王堰, 李雄, 缪启龙. 青藏高原近50 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的研究. 干旱区地理, 2004, 27(1): 41-46.[44] 刘新伟, 赵庆云, 孙国武. 青藏高原东北侧夏季异常高温的环流特征及诊断. 干旱气象, 2006, 24(3): 42-46.[45] 潘晓华, 翟盘茂. 气温极端值的选取与分析. 气象, 2002(10): 28-31.[46] 牛涛, 陈隆勋, 王文. 青藏高原冬季平均温度、湿度气候特征的REOF 分析.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13(5):560-570.[47] 胡宜昌, 董文杰, 何勇. 21 世纪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10): 1066-1075.[48] 刘晓东, 秦宁生. 青藏高原东部极端气温的趋势与变率//2005 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 北京: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05.[49] 游庆龙, 康世昌, 李潮流, 等. 三江源地区1961-2005 年气温极端事件变化.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2):232-236.[50] 董安祥, 白虎志, 李栋梁, 等. 青藏铁路沿线气温和地温的极值推算. 高原气象, 2003, 22(5): 503-506.[51] 李林, 李凤霞, 朱西德, 等. 三江源地区极端气候事件演变事实及其成因探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4):656-663.[52] 张志薇, 时兴合. 中国近55 年极端高温变化分析. 青海气象, 2010(4): 2-6.[53] 李炳义, 佟永晶. 农业指标温度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农民致富之友, 2009(6): 41.[54] 徐铭志, 任国玉. 近40 年中国气候生长期的变化. 应用气象学报, 2004, 15(3): 306-312.[55] 赵昕奕, 张惠远, 万军.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气候带的影响. 地理科学, 2002, 22(2): 190-195.[56] 王发科, 祁贵明, 郭晓宁, 等. 柴达木盆地南缘农业界限温度的气候变化特征. 干旱气象, 2009, 27(3): 227-231.[57] 汤懋苍, 白重瑗, 冯松, 等. 本世纪青藏高原气候的三次突变及与天文因素的相关. 高原气象, 1998, 17(3):250-257.[58] 朱玉祥, 丁一汇. 青藏高原积雪对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和问题. 气象科技, 2007, 35(1): 1-8.[59] 李跃清, 李崇银. 近40 多年四川盆地降温与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 气候与环境研究, 1999, 4(4):388-395.[60] You Q L, Kang S C, Pepin N,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temperature trend magnitude, elevation and mean temperaturein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homogenized surface stations and reanalysis data. Global and PlanetaryChange, 2010, 71(1-2): 124-133.[61] Wang B, Bao Q, Hoskins B, et al. Tibetan Plateau warmingand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East Asia. GeophysicalResearch Letters, 2008, 35(14): L14702.[62] Li Q X, Liu X N, Zhang H Z, et al. Detecting and adjustingtemporal inhomogeneity in Chinese mean surface airtemperature data.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4, 21(2): 260-268.[63] Li Q X, Dong W J. Detection and adjustment of undocumenteddiscontinuities in Chinese temperature series usinga composite approach.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9, 26(1): 143-153.[64] Li Z, Yan Z W. Homogenized daily mean/maximum/minimumtemperature series for China from 1960-2008. Atomospheric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09, 2(4):237-243.[65] Guiot J, Nicault A, Rathgeber C, et al. Last-millenniumsummer-temperature variations in western Europe basedon proxy data. Holocene. 2005, 15(4): 489-500.[66] Grudd H, Briffa KR, Karlen W, et al. A 7400-yeartree-ring chronology in northern Swedish Lapland: naturalclimatic variability expressed on annual to millennialtimescales. Holocene. 2002, 12(6): 657-665.[67] Liu X, Chen B. Climatic warming in the Tibetan Plateauduring recent decad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2000, 20(14): 1729-1742.[68] You Q L, Kang S C, Pepin N,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temperature trend magnitude, elevation and meantemperature in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homogenized surfacestations and reanalysis data. Global and PlanetaryChange, 2010, 71(1-2): 124-133.[69] Li Z X, He Y Q, Wilfred H, et al. Altitude dependencyof trends of daily climate extremes in southwestern China,1961-2008.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2(3): 416-430. |
[1] | 孙赫, 苏凤阁. 雅鲁藏布江流域多源降水产品评估及其在水文模拟中的应用[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7): 1126-1139. |
[2] | 陈瑞, 杨梅学, 万国宁, 王学佳. 基于水热变化的青藏高原土壤冻融过程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1): 1944-1958. |
[3] | 王婧, 李海蓉, 杨林生. 青藏高原大骨节病流行区环境、食物及人群硒水平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0): 1677-1686. |
[4] | 周玉科. 青藏高原植被NDVI对气候因子响应的格兰杰效应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5): 718-730. |
[5] | 徐明, 石玉立, 王彬. 高分辨率青藏高原历史月降水数据重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7): 923-932. |
[6] | 吉振明. 青藏高原黑碳气溶胶外源传输及气候效应模拟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4): 465-475. |
[7] | 朱燕, 侯光良, 兰措卓玛, 高靖易, 庞龙辉.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史前交通路线与分区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3): 438-449. |
[8] | 张国庆. 青藏高原湖泊变化遥感监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2): 214-223. |
[9] | 朱艳欣, 桑燕芳. 青藏高原降水季节分配的空间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1): 1533-1544. |
[10] | 刘翀, 朱立平, 王君波, 乔宝晋, 鞠建廷, 黄磊. 基于MODIS的青藏高原湖泊透明度遥感反演[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5): 597-609. |
[11] | 王婷. 2009-2015年国际青藏高原研究文献计量分析——基于SCIE和ESI数据[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4): 500-512. |
[12] | 吴致蕾, 刘峰贵, 张镱锂, 陈琼, 周强, 杨登兴. 清代青藏高原东北部河湟谷地林草地覆盖变化[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6): 768-778. |
[13] | 罗静, 陈琼, 刘峰贵, 张镱锂, 周强. 青藏高原河谷地区历史时期耕地格局重建方法探讨——以河湟谷地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2): 207-. |
[14] | 勾鹏, 叶庆华, 魏秋方. 2000-2013年西藏纳木错湖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0): 1241-1249. |
[15] | 姚檀栋. “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应对区域未来环境生态重大挑战问题的国际计划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7): 884-89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