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詹道江, 谢悦波. 古洪水研究.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17-27.[2] Baker V R. Palaeoflood hydrology and extreme floodevents. Journal of Hydrology, 1987, 96: 79-99.[3] 谢悦波, 姜红涛. 古洪水研究: 挖掘河流大洪水的编年史. 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1, 37(3): 390-394.[4] 詹道江, 谢悦波. 洪水计算的新进展: 古洪水研究. 水文,1997(1):1-6.[5] 杨达源, 谢悦波. 黄河小浪底段古洪水沉积与古洪水水位的初步研究. 河海大学学报, 1997, 25(3): 86-89.[6] 杨达源, 谢悦波. 古洪水平流沉积. 沉积学报, 1997, 15(3): 29-32.[7] 谢悦波, 杨达源. 古洪水平流沉积基本特征. 河海大学学报, 1998, 26(6): 5-10.[8] 谢悦波, 王文辉, 王平. 古洪水平流沉积粒度特征. 水文, 2000, 20(4): 18-20.[9] 朱诚, 郑朝贵, 马春梅, 等. 长江三峡库区中坝遗址地层古洪水沉积判别研究. 科学通报, 2005, 50(20):2240-2250.[10] 杨晓燕, 夏正楷, 崔之久. 黄河上游全新世特大洪水及其沉积特征. 第四纪研究, 2005, 25(1): 80-85.[11] Huang C C, Pang J L, Zha X C, et al. Extraordinaryfloods of 4100-4000 a BP recorded at the LateNeolithicruins in the Jinghe River gorges, middle reach of the YellowRiver, China. Palaeogeography, 2010, 289(3): 1-9.[12] Huang C C, Pang J L, Zha X C, et al. Impact of monsoonalclimatic change on Holocene overbank floodingalong Sushui River, middle reach of the Yellow River,China.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07, 26(17-18):2247-2264.[13] 查小春, 黄春长, 庞奖励. 关中西部漆水河全新世特大洪水与环境演变. 地理学报, 2007, 62(3): 292-300.[14] 姚平, 黄春长, 庞奖励, 等. 北洛河中游黄陵洛川段全新世古洪水研究. 地理学报, 2008, 63(11): 1198-1206.[15] 万红莲, 黄春长, 庞奖励, 等. 渭河宝鸡峡全新世特大洪水水文学研究. 第四纪研究, 2010, 30(2): 430-440.[16] 王夏青, 黄春长, 庞奖励, 等. 黄河壶口至龙门段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研究. 土壤通报, 2011, 42(4):781-787.[17] 周芳, 查小春, 黄春长, 等. 马莲河全新世古洪水沉积学和水文学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9): 1081-1087.[18] 李文浩. 汉江上游流域水文特性分析.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4, 15(2): 54-58.[19] 杨永德, 邹宁, 郭希望, 等. 汉江白河水文站设计洪水分析计算. 水资源研究, 1997, 18(3): 36-38.[20] 任明达, 王乃梁. 现代沉积环境概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1: 7-35.[21] 成都地质学院. 沉积岩石学.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0:307-320.[22] 鹿化煜, 安芷生. 黄土高原红粘土与黄土古土壤粒度特征对比: 红粘土风成成因的新证据. 沉积学报, 1999, 17(2): 226-232.[23] 成都地质学院陕北队. 沉积岩(物)粒径分析及其应用.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76: 31-127.[24] 庞奖励, 黄春长, 周亚利, 等. 汉江上游谷地全新世黄土及其成壤改造特征. 地理学报, 2011, 66(11): 1562-1573.[25] 刘秀铭, 刘东生, Shaw J, 等. 中国黄土磁性矿物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第四纪研究, 1993, 13(3): 281-287.[26] 张文河, 穆桂金. 烧失量测定测定有机质和碳酸盐的精度控制. 干旱区地理, 2007, 30(3): 455-459.[27] 任明达, 缪昕. 石英砂表面的微结构: 一种沉积环境标志. 地质论评, 1984, 30(1): 36-41.[28] 陈丽化, 缪昕, 于众. 扫描电镜在地质上的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6: 21-35.[29] 王颖, 迪纳瑞尔B. 石英砂表面结构模式图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1-10.[30] 刘东生. 黄土与环境.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31] 文启忠. 中国黄土地球化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9.[32] Taylor S R, McLennan S M. The Continental Crust: ItsComposition and Evolution. London: Blackwell, 1985:2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