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ddy J A. Past Global Changes Project : Proposed ImplementationPlans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Global ChangeReport No. 19, Sweden, Stockholm: IGBP, 1992.[2] 葛全胜.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586-594.[3] 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科学, 1973(2): 168-189.[4] 王绍武. 公元1380 年以来我国华北气温序列的重建. 中国科学: B辑, 1990(5): 553-560.[5] 郝志新, 郑景云, 葛全胜. 1736 年以来西安气候变化与农业收成的相关分析. 地理学报2003, 58(5): 735-742.[6] 葛全胜, 郑景云, 方修琦, 等. 过去2000 年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 第四纪研究, 2002, 22(2): 166-173.[7] 龚高法, 张丕远, 张瑾瑢. 十八世纪我国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气候. 地理研究, 1983, 2(2): 20-33.[8] 王绍武, 王日昇. 1470 年以来我国华东四季与年平均气温变化的研究. 气象学报, 1990, 48(1): 26-35.[9] 葛全胜, 方修琦, 郑景云. 中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特征的新认识: 纪念竺可桢《中国过去五千年温度变化初步研究》发表30 周年.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4):311-317.[10] 周清波, 张丕远, 王铮. 合肥地区1736-1991 年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的重建. 地理学报, 1994, 49(4): 332-337.[11] 郑景云, 满志敏, 方修琦, 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东部温度变化. 第四纪研究, 2005, 25(2): 129-140.[12] 满志敏.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9: 35-47.[13] 袁林. 西北灾荒史. 甘肃: 人民出版社, 1994: 145-169.[14] 龚高法, 张丕远, 吴祥定, 等.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 32-44.[15] 张向萍, 叶瑜, 王辉. 从1849 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记录谈整编方志资料的使用. 古地理学报, 2011, 13(2): 229-235.[16] 冯佩芝, 李翠金, 李小泉, 等.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析(1951-1980).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85: 58-81.[17] Xu Y, Gao X J, Shen Y, et al. A daily temperature datasetover China and its application in validating a RCM simulation.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9, 26(4):763-772.[18] 张丕远, 龚高法. 十六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若干特征. 地理学报, 1979, 34(3): 238-247.[19] 葛全胜, 郑景云, 满志敏, 等. 过去2000a 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序列重建及初步分析. 地学前缘, 2002, 9(1): 169-181.[20] 郑景云, 郑斯中. 山东历史时期冷暖旱涝状况分析. 地理学报, 1993, 48(4): 348-357.[21] Ge Q S, Zheng J Y, Fang X Q, et al. Winter half-year temperaturereconstruction fo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of the Yellow River and Yangtze River, China, during thepast 2000 years. The Holocene, 2003, 13(6): 933-940.[22] 葛全胜, 郑景云, 满志敏, 等. 过去2000 年中国温度变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自然科学进展, 2004, 14(4): 449-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