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洁. 东京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及其对中国大城市的启示. 经济地理, 2004, 24(6): 812-815.[2] 鲁春阳, 杨庆媛, 靳东晓, 等.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研究进展及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7): 861-868.[3] 王秋冰, 卢娜, 边振兴. 沈阳市城区扩展动态监测与驱动力分析. 资源科学, 2008, 30(7): 1068-1075.[4] 毛蒋兴, 闫小培. 中国城市土地快速变化的特征与机制: 以深圳为例.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1.[5] 匡文慧, 张树文, 张养贞, 等. 1900 年以来长春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张机理分析. 地理学报, 2005, 60(5): 841-850.[6] 吴晓旭, 邹学勇. 基于遥感与GIS 的乌审旗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2): 199-206.[7] 毕如田, 白中科, 李华, 等. 基于RS和GIS技术的露天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12):201-204.[8] 刘纪远, 张增祥, 庄大方, 等.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地理研究, 2003, 22(1):1-12.[9] 渠爱雪, 卞正富, 朱传耿, 等. 徐州城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格局. 地理研究, 2009, 28(1): 97-108.[10] 董隽, 臧淑英. 大庆市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地理研究, 2011, 30(6): 1121-1128.[11] 李平, 李秀彬, 刘学军, 等. 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 地理研究, 2001, 20(2): 129-138.[12] 匡文慧, 张树文, 张养贞, 等. 长春百年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演变特征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9, 41(7): 176-179.[13] 万远, 李霖, 应申, 等.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与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6): 313-318.[14] 匡文慧, 邵全琴, 刘纪远, 等. 1932 年以来北京主城区土地利用空间扩张特征与机制分析.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 11(4): 428-435.[15] 孙雁, 刘志强, 王秋兵, 等. 百年沈阳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 资源科学, 2011, 33(11):2022-2029.[16] 闫永涛, 冯长春. 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研究.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3): 37-43.[17] 郝仕龙.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以宁夏南部山区为例. 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9: 6.[18] 于开芹, 冯永军, 郑九华, 等. 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3): 213-218.[19] 刘盛和, 何书金.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5): 533-540.[19] 吴次芳, 丁成日, 张蔚文. 中国城市理性增长与土地政策.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7.[21] 李秀彬. 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3): 195-203.[22] Tang B S, Wong S W, Lau M C H. Social impact assessment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land requisition in Guangzhou.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ment Review, 2008, 28(1): 57-72.[23] Cheng J Q, lMasser I. Urban growth pattern modeling: Acase study of Wuhan city, PR China. Landscape UrbanPlan, 2003, 62(4): 199-217.[24] Tan M H, Robinson.G M, Li X B. Urban spatial developmentand land use in Beijing: Implications from London’s experience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1, 21(1): 49-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