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2, Vol. 31 ›› Issue (8): 1097-1105.doi: 10.11820/dlkxjz.2012.08.014
李鹏, 濮励杰, 章锦河
收稿日期:
2011-12-01
修回日期:
2012-02-01
出版日期:
2012-08-25
发布日期:
2012-08-25
通讯作者:
濮励杰(1965-),男,江苏吴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土地资源与环境科学等。E-mail:ljpu@nju.edu.cn
作者简介:
李鹏(1987-),男,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方向。E-mail:iceberg1987@126.com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1255)。
LI Peng, PU Lijie, ZHANG Jinhe
Received:
2011-12-01
Revised:
2012-02-01
Online:
2012-08-25
Published:
2012-08-25
摘要: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也日益突出, 作为对旅游干扰反应最为敏感的环境因子之一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环境健康状况有重要的影响。基于此, 本文对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综述, 将中国旅游活动对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历程大体上分为初步探索和快速发展2 个阶段, 并且分别就文章数量、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细阐述了这2 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在此基础上, 分别就旅游活动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活动下的各个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行了分类综合。总结了现阶段中国区域旅游活动对土壤环境影响研究中的研究内容、研究区域和研究尺度等方面的4 大特征, 揭示了现阶段中国旅游活动对土壤环境影响研究中参考标准、研究内容、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方面的不足以及该领域未来发展的趋势与热点, 以期为今后旅游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指明方向。
李鹏, 濮励杰, 章锦河. 旅游活动对土壤环境影响的国内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8): 1097-1105.
LI Peng, PU Lijie, ZHANG Jinhe. The Influence of Tourist Activities on Soil Environment: An Overview of Research Progress in China[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8): 1097-1105.
[1] Lutz H J. Soil condition of picnic grounds in public forestparks. Journal of Forestry, 1945, 43(2): 121-127.[2] Settergren C D, Cole D M. Recreation effects on soil andvegetation in the Missouri Ozarks. Journal of Forestry,1970, 68(4): 231-233.[3] Manning R E. Impacts of recreation on riparian soils andvegetation.Water Resources Bulletin,1979,15(1): 30-43.[4] Cole D N, Fichtler R K. Campsite impact on three westernwilderness area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83,7(3): 275-288.[5] Jim C Y. soil compaction as a constraint to tree growth intropical & subtropical urban habitats.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1993, 20(l): 35-49.[6] Sun D, Liddle M J. A survey of trampling effects on vegetationand soil in eight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sites. EnvironmentalManagement, 1993, 17(4): 497-510.[7] Eden T, Ruchard J R. Impacts of experimentally appliedmountain biking and hiking on vegetation and soil of adeciduous fores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1, 27(3): 397-409.[8] Cole D N. Vegetation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recreationaluse and fire suppression in the Eagle Cap WildernessOregon: Some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BiologicalConservation, 1981, 20(4): 247-270.[9] Marion J L, Cole D N.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soil and vegetation impacts on campsites. Ecological Applications,1996, 6(2): 520-530.[10] Bratton S P, Hickler M G, Graves J H. Trail erosion patternsin great Smo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 EnvironmentalManagement, 1979, 3(5): 431-445.[11] Quinn N W, Morgan R P C. Simulation of soil erosion inducedby human trampl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80, 10(2): 155-165.[12] Douglas M G. Recreational impacts on erosion and runoffin a central Arizona riparian area. Journal of Soil andWater Conservation, 1998, 53(1): 38-42.[13] Deluca T H, Patterson IV W A, Freimund W A, et al. Influenceof llamas, horses, and hikers on soil erosion fromestablished recreation trails in western Montana, USA.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8, 22(2): 255-262.[14] 蒋高明,黄晓银. 旅游和城市化对避暑山庄土壤、植物的影响. 环境科学, 1990, 11(1): 35-39.[15] 蒋文举, 朱联锡, 李静, 等. 旅游对峨眉山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 环境科学, 1996, 17(3): 48-51.[16] 刘鸿雁, 张金海. 旅游干扰对香山黄栌林的影响研究.植物生态学报, 1997, 21(2): 191-196.[17] 王金亮, 王平, 鲁芬, 等. 碧塔海景区旅游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5): 101-108.[18] 秦远好, 谢德体, 魏朝富, 等. 土壤生态环境对游憩活动冲击的响应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20(3): 61-65.[19] 李灵, 张玉, 江慧华. 旅游干扰对武夷山风景区土壤质量的影响. 水土保持研究, 2009, 16(6): 56-62.[20] 张昆, 田昆, 吕宪国, 等. 旅游干扰对纳帕海湖滨草甸湿地土壤水文调蓄功能的影响. 水科学进展, 2009, 20(6):800-805.[21] 张淑花, 赵美微, 张雪萍. 旅游干扰对二龙山风景区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11, 42(3): 523-527.[22] 冯学钢, 包浩生. 旅游活动对风景区地被植物—土壤环境影响的初步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1999, 14(1): 75-78.[23] 管东生, 林卫强, 陈玉娟. 旅游干扰对白云山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环境科学, 1999, 20(6): 6-9.[24] 管东生, 丁键, 王林. 旅游和环境污染对广州城市公园森林植物和土壤的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 2000, 20(3):277-280.[25] 邓金阳, 吴云华, 金龙.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游憩冲击的调查评估. 中南林业学院学报, 2000, 20(1): 40-46.[26] 刘嘉丽, 张石棋, 宋红芳, 等. 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对土壤性质影响的研究: 以缙云山为例.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34(6): 55-60.[27] SHI Q.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soils in ZhangjiajieWorld Geopark.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6, 17(2): 167-170.[28] 孔祥丽, 李丽娜, 龚国勇. 旅游干扰对明月山国家森林公园土壤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 29(3):350-353.[29] 李梅, 杨万勤, 肖艳. 干扰对毕棚沟生态旅游区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14): 303-307.[30] 陆林, 巩劼, 晋秀龙. 旅游干扰对黄山风景区土壤的影响. 地理研究, 2011, 30(2): 209-223.[31] 陈飙, 杨桂华. 旅游者践踏对生态旅游景区土壤影响定量研究: 以香格里拉碧塔海生态旅游景区为例. 地理科学, 2004, 24(3): 372-376.[32] 晋秀龙, 陆林, 巩劼, 等. 旅游活动对九华山风景区土壤的冲击影响.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11): 1881-1892.[33] 马建华, 朱玉涛. 嵩山景区旅游活动对土壤组成性质和重金属污染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08, 28(3): 955-964.[34] 马建华, 朱玉涛. 嵩山景区旅游活动对土壤组成和性质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09, 46(1): 164-168.[35] 田昆, 贝荣塔, 常凤来. 香格里拉大峡谷土壤特性及其人为活动影响研究. 土壤, 2004, 36(2): 203-207.[36] 王文华, 王淑琴, 徐维并, 等. 北京昆明湖底泥中有机物的表征. 环境科学学报, 1995, 15(2): 178-185.[37] 王晶, 包维楷, 何丙辉. 旅游活动对九寨沟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研究. 生态环境, 2006, 15(2): 284-288.[38] 许宇慧, 唐亚, 张朝生. 四川省九寨沟景区道路灰尘及土壤重金属含量评价. 山地学报, 2010, 28(3): 288-293.[39] 刘春艳, 李文军, 叶文虎. 自然保护区旅游的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 中国环境科学, 2001, 21(5): 399-403.[40] 陈戈. 旅游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水土保持研究,2001, 8(2): 84-87.[41] 刘巧玲, 管东生. 旅游活动对自然景区的非污染生态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05, 24(4): 443-447.[42] 席建超, 胡传东, 武国柱. 六盘山生态旅游区旅游步道对人类践踏干扰的响应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2): 275-284.[43] 武国柱, 席建超, 刘浩. 六盘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类型植对人类旅游干扰的响应. 资源科学, 2008, 30(8):1169-1175.[44] 钟林生, 柴江豪, 谢婷, 等. 旅游活动对黄石寨景区步道的影响评估. 地理研究, 2008, 27(5): 1071-1077.[45] 李永亮, 岳明, 杨永林. 旅游干扰对喀纳斯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2010, 30(4): 645-651.[46] 晋秀龙, 陆林, 巩劼, 等. 旅游活动对九华山风景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影响. 地理研究, 2011, 30(1): 103-114.[47] 谭周进, 肖启明, 杨海君, 等. 旅游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土壤酶及微生物作用强度的影响. 自然资源学报,2006, 21(1): 133-138.[48] 谭周进, 戴素明, 谢桂先, 等. 旅游踩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环境科学学报, 2006, 26(11):1921-1925.[49] 谭周进, 肖启明, 祖智波. 旅游踩踏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土壤微生物区系及活性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07,44(1): 184-187.[50] 杨海君, 杨成建, 肖启明. 旅游活动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分布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2007, 26(5): 617-621.[51] 吕君, 刘丽梅, 陈田. 典型草原地区旅游发展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资源科学, 2008, 30(6): 837-842.[52] 章锦河. 旅游废弃物生态影响评价: 以九寨沟、黄山风景区为例. 生态学报, 2008, 28(6): 2764-2772. |
[1] | 胡国建, 陆玉麒. 基于企业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进展、思考和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587-1596. |
[2] | 付占辉, 梅林, 郑茹敏, 王彤彤. 东北地区城市女性就业水平空间分异机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8): 1308-1318. |
[3] | 任嘉敏, 马延吉. 地理学视角下绿色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7): 1196-1209. |
[4] | 程晗蓓, 邹游, 林赛南, 李志刚. 居住迁移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述评[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7): 1210-1223. |
[5] | 丁建军, 王璋, 柳艳红, 余方薇. 中国连片特困区经济韧性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924-937. |
[6] | 邹利林, 刘彦随, 王永生. 中国土地利用冲突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298-309. |
[7] | 马恩朴, 蔡建明, 韩燕, 廖柳文, 林静. 人地系统远程耦合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310-326. |
[8] | 胡小芳, 李小雅, 王天宇, 赵红敏, 杨铄, 邓磊, 李景旺. 民宿空间分布的集聚模式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杭州、湖州、恩施的比较[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0): 1698-1707. |
[9] | 杨俊, 由浩琳, 张育庆, 金翠. 从传统数据到大数据+的人居环境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 166-176. |
[10] | 卓蓉蓉, 余斌, 曾菊新, 郭新伟, 王明杰. 中国重点农区乡村地域功能演变及其影响机理——以江汉平原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 56-68. |
[11] | 陈秧分, 刘玉, 王国刚. 大都市乡村发展比较及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403-1411. |
[12] | 杨奎,张宇,赵小风,文琦,钟太洋. 乡村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393-1402. |
[13] | 熊理然, 刘保强, 武友德, 蒋梅英. 2010—2015年中东北非政局变动中的“政治性民意势力”及其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6): 930-940. |
[14] | 戴旭俊, 刘爱利. 地方认同的内涵维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5): 662-674. |
[15] | 方佳毅, 史培军.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岸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5): 625-6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