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2, Vol. 31 ›› Issue (8): 1055-1062.doi: 10.11820/dlkxjz.2012.08.009
何仁伟1,2,3, 陈国阶1, 刘邵权1, 郭仕利1,3, 刘运伟1,2,3
收稿日期:
2011-11-01
修回日期:
2012-01-01
出版日期:
2012-08-25
发布日期:
2012-08-25
通讯作者:
刘邵权(1968-),男,重庆梁平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山区城镇与聚落研究。E-mail:liushq@imde.ac.cn
作者简介:
何仁伟(1978-),男,重庆垫江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山区发展和系统动力学研究。E-mail:herenweiyan@163.com
基金资助: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EW-317).
HE Renwei1,2,3, CHEN Guojie1, LIU Shaoquan1, GUO Shili1,3, LIU Yunwei1,2,3
Received:
2011-11-01
Revised:
2012-01-01
Online:
2012-08-25
Published:
2012-08-25
摘要: 近年来, 随着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乡村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作为聚落地理学重要分支的乡村聚落地理学重新受到关注。了解乡村聚落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掌握其研究趋向, 不仅是学术发展的需要, 也是促进中国城乡协调发展, 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本文首先简要叙述了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进展, 认为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值得中国借鉴;然后简单分析了中国乡村聚落研究进展, 并从乡村聚落生态、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及其演化、乡村聚落发展问题、乡村聚落综合研究等4 个方面对近年来中国乡村聚落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最后, 在分析国内外乡村聚落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本文认为中国未来乡村聚落研究的主要趋向应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乡村聚落演变趋势预测研究;中国不同发展水平区域乡村聚落的模式研究;中国不同地貌形态区乡村聚落的研究;新聚落的构建研究;跨学科综合性研究。
何仁伟, 陈国阶, 刘邵权, 郭仕利, 刘运伟. 中国乡村聚落地理研究进展及趋向[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8): 1055-1062.
HE Renwei, CHEN Guojie, LIU Shaoquan, GUO Shili, LIU Yunwei. Research Progress and Tendency of Chinese Rural Settlements Geography[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8): 1055-1062.
[1] 金其铭. 中国农村聚落地理.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2] 张小林, 盛明. 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新定向. 人文地理, 2002, 17(1): 8l-84.[3] 张文奎. 人文地理学概论.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 金其铭. 农村聚落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8.[5] 金其铭, 董听, 张小林. 乡村地理学.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6] 任启平.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要素及结构研究.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7] 白吕纳. 人地学原理. 任美愕, 李旭旦, 译. 南京: 钟山书局, 1935.[8] 高永涛.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住区系统演变[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9.[9] 陈宗兴, 陈晓键. 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国外动态与国内趋势. 世界地理研究, 1994(1): 72-80.[10] Demangeon A. La Geographie de I’habitat Rurale, Reportof the Comission on Types of Rural Settlement. Newtown, Montgomeryshire: Montgomeryshire Express, Limited, 1928.[11] Demangeon A. Types de Villages en France. Annales deGeographie, 1939, 48(271): 1-21.[12] 申维承. 苏联人口与居民点地理研究概况//1962 经济地理学术会议文件, 1962.[13] 李小健. 经济地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4] Doxiadis C A. Ekistic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human settlements. Athens Publishing Center, 1975, 59(3): 569-570.[15] 彭鹏. 湖南农村聚居模式的演变趋势及调控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6] 沈茂英. 中国山区聚落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D]. 成都: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05.[17] Njoh A J. Municipal councils, international NGOs and citizenparticipation in public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inrural settlements in Cameroon. Habitat International,2011, 35(1): 101-110.[18] McKenzie P, Cooper A, McCann T, et al. The ecologicalimpact of rural building on habitats in an agriculturallandscape.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1, 101(3):262-268.[19] Banks D I, Griffin N J, Shackleton C M, et al. Wood supplyand demand around two rural settlements in a semi-aridSavanna, South Africa. Biomassa and Bioenergy.1996, 11(4): 319-331.[20] Bański J, Weso?owska M. Transformations in housing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of Poland’s Lublin region-Influenceon the spatial settlement structure and landscapeaesthetic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0, 94(2):116-126.[21] Amarasinghe U, Samad M, Anputhas M. Spatial clusteringof rural poverty and food insecurity in Sri Lanka.Food Policy, 2005, 30(5-6): 493-509.[22] Sevenant M, Antrop M. Settlement models, land use andvisibility in rural landscapes: Two case studies in Greece.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7, 80(4): 362-374.[23] Zomeni M, Tzanopoulos J, Pantis J D. Historical analysisof landscape change using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Anexplanatory tool for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Greekrural area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8, 86(1):38-46.[24] Dubovyk O, Sliuzas R, Flacke J. Spatio-temporal modellingof informal settlement development in Sancaktepedistrict, Istanbul, Turkey.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and Remote Sensing, 2011, 66(2): 235-246.[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1.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26] 林超. 聚落分类之讨论. 地理, 1938, 6(1): 17-18.[27] 严钦尚. 西康居住地理. 地理学报, 1939, 6: 43-58.[28] 陈述彭, 杨利普. 遵义附近之聚落. 地理学报, 1943, 10:69-81.[29] 吴传钧. 人地关系与经济布局(吴传钧文集).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8.[30] 张同铸, 宋家泰, 苏永煊, 等. 农村人民公社经济规划的初步经验. 地理学报, 1959, 25(2): 107-119.[31] 金其铭. 我国农村聚落地理研究历史及近今趋向. 地理学报, 1988, 43(4): 311-316.[32] 刘继生, 陈涛. 人地非线性相关作用的探讨. 地理科学,1997, 17(3): 324-229.[33] 刘邵权. 农村聚落生态研究: 理论与实践.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34] 陈勇, 陈国阶. 对乡村聚落生态研究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认识. 农村生态环境, 2002, 18(1): 54-57.[35] 刘邵权, 陈国阶, 陈治谏. 农村聚落生态环境预警: 以万州区茨竹乡茨竹五组为例. 生态学报, 2001, 21(2):295-301.[36] 陈勇,陈国阶,刘邵权,等.川西南山地民族聚落生态研究: 以米易县麦地村为例. 山地学报, 2005, 23(1):108-114.[37] 陈永林,陈晓强. 新农村建设对赣南乡村聚落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农业考古, 2007(6): 227-229.[38] 罗光杰, 李阳兵, 谭秋, 等. 岩溶山区聚落格局变化及其LUCC 响应分析: 以贵州省为例. 资源科学, 2010, 32(11): 2130-2137.[39] 华永新. 生态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农村能源, 2000(1):28-29.[40] 陈友云. 湖南常德生态村建设的研究. 作物研究, 1998(2): 9-12.[41] 马宗保, 马晓琴. 人居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西北少数民族聚落生态文化浅析.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7(4): 127-131.[42] 陈勇. 国内外乡村聚落生态研究. 农村生态环境, 2005,21(3): 58-61.[43] 王传胜, 孙贵艳, 孙威, 等. 云南昭通市坡地聚落空间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2):237-246.[44] 惠怡安, 张阳生, 徐明, 等. 试论农村聚落的功能与适宜规模: 以延安安塞县南沟流域为例. 人文杂志, 2010(3):183-187.[45] 范少言, 陈宗兴. 试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研究内容.经济地理, 1995, 15(2): 44-47.[46] 郭晓东, 牛叔文, 吴文恒, 等. 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 24(9): 27-32.[47] 韩非, 蔡建明. 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演变与重建. 地理研究, 2011, 30(7): 1271-1284.[48] 岳邦瑞, 李玥宏, 王军. 水资源约束下的绿洲乡土聚落形态特征研究: 以吐鲁番麻扎村为例.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25(10): 80-85.[49] 冯文兰, 周万村, 李爱农, 等. 基于GIS 的岷江上游乡村聚落空间聚集特征分析: 以茂县为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1): 57-61.[50] 汤国安, 赵牡丹. 基于GIS 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以陕北榆林地区为例. 经济地理, 2000, 20(5): 1-4.[51] 范少言.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4, 24(4): 295-304.[52] 尹怀庭, 陈宗兴. 陕西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及其演变. 人文地理, 1995, 10(4): 17-24.[53] 邢谷锐, 徐逸伦, 郑颖.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类型与特征. 经济地理, 2007, 27(6): 932-935.[54] 郭晓东, 牛叔文, 李永华, 等. 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的模拟分析: 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 山地学报, 2009,27(3): 293-299.[55] 韩茂莉, 张暐伟. 20 世纪上半叶西辽河流域巴林左旗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地理科学, 2009, 29(1): 71-77.[56] 曾早早, 方修琦, 叶瑜. 吉林省近300 年来聚落格局演变. 地理科学, 2011, 31(1): 87-94.[57] 范俊芳, 熊兴耀, 文友华. 侗族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生态因素及其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12(1): 57-61.[58] 卢向虎, 朱淑芳, 张正河. 中国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的实证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 2006(1): 35-41.[59] 刘彦随.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地理学报, 2007, 62(6): 563-570.[60] 程连生, 冯文勇, 蒋立宏. 太原盆地东南部农村聚落空心化机理分析. 地理学报, 2001, 56(4): 437-446.[61] 刘彦随, 刘玉, 翟荣新.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 地理学报, 2009, 64(10): 1193-1202.[62] 龙花楼, 李裕瑞, 刘彦随. 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地理学报, 2009, 64(10): 1203-1213.[63] 刘沛林, 刘春腊, 邓运员, 等.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 地理学报, 2010, 65(12):1496-1506.[64] 胡最, 刘沛林. 基于GIS 的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图谱的探索. 人文地理, 2008, 22(6): 13-16.[65] 雷清, 苏维词.西南(岩溶)山区乡村聚落景观优化研究:以安顺市为例. 水土保持研究, 2008, 15(3): 251-254.[66] 邓运员, 申秀英, 刘沛林. GIS 支持下的传统聚落景观管理模式. 经济地理, 2006, 26(4): 693-697.[67] 杨载田, 刘沛林. 南岭山区传统聚落景观资源及其旅游开发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11(1): 35-39.[68] 张祖庆. 转型时期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与对策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69] 刘颖杰. 我国农村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法律问题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11.[70] 陈延滨, 王科社, 郁雷. 北京郊区农村生活垃圾现状调查及其治理初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6): 中卷. 北京: 中国环境学出版社, 2006:1741-1744.[71] 陈国阶, 方一平, 陈勇, 等. 中国山区发展报告: 中国山区发展新动态与新探索.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72] 沈茂英. 山区聚落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四川: 巴蜀书社, 2006.[73] 陈国阶, 方一平, 陈勇, 等. 中国山区发展报告: 中国山区聚落研究.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74] 高延军. 中国山区聚落宜居性地域分异规律评价: 基于省份山区背景的分析.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 28(4): 71-78.[75] 角媛梅, 胡文英, 速少华, 等. 哀牢山区哈尼聚落空间格局与耕作半径研究. 资源科学, 2006, 28(3): 66-72.[76] 宋靖华, 赵冰, 熊燕, 等. 聚落生成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方法.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09, 31(2): 110-115.[77] 金涛, 张小林, 金庵. 中国传统农村聚落营造思想浅析.人文地理, 2002, 17(5): 45-48.[78] 樊杰. 人文—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基本脉络的透视: 对该领域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展历程的讨论.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4): 387-396. |
[1] | 陈卓, 梁宜, 金凤君. 基于陆路综合交通系统的中国城市网络通达性模拟及其对区域发展格局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2): 183-193. |
[2] | 李小建, 胡雪瑶, 史焱文, 杨慧敏. 乡村振兴下的聚落研究——来自经济地理学视角[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1): 3-14. |
[3] | 姜宛贝, 刘卫东, 刘志高, 韩梦瑶. 中国化石能源燃烧碳排放强度非均衡性及其演变的驱动力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425-1435. |
[4] | 向远林, 曹明明, 秦进, 吴冲. 基于精准修复的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变异性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544-1556. |
[5] | 胡国建, 陆玉麒. 基于企业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进展、思考和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587-1596. |
[6] | 朱晟君, 黄永源, 胡晓辉. 多尺度视角下的产业价值链与空间升级研究框架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8): 1367-1384. |
[7] | 杜欣儒, 路紫, 李仁杰, 董雅晴, 高伟. 中国枢纽机场时间延误成本估算与航线影响分析及中美比较[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7): 1160-1171. |
[8] | 任嘉敏, 马延吉. 地理学视角下绿色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7): 1196-1209. |
[9] | 周国华, 张汝娇, 贺艳华, 戴柳燕, 张丽. 论乡村聚落优化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902-912. |
[10] | 谭雪兰, 蒋凌霄, 王振凯, 安悦, 陈敏, 任辉. 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乡村贫困——源起、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913-923. |
[11] | 刘小鹏, 程静, 赵小勇, 苗红, 魏静宜, 曾端, 马存霞. 中国可持续减贫的发展地理学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892-901. |
[12] | 孙娜, 张梅青. 基于高铁流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演变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5): 727-737. |
[13] | 冯应斌, 龙花楼. 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5): 866-879. |
[14] | 杜德林, 王姣娥, 王祎. 中国三大航空公司市场竞争格局及演化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3): 367-376. |
[15] | 周美君, 李飞, 邵佳琪, 杨海娟.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3): 443-45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