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2, Vol. 31 ›› Issue (7): 933-940.doi: 10.11820/dlkxjz.2012.07.012
彭建1,2, 吴健生1,2, 潘雅婧1,2, 韩忆楠1,2
收稿日期:
2012-01-01
修回日期:
2012-05-01
出版日期:
2012-07-25
发布日期:
2012-07-25
通讯作者:
吴健生(1965-),男,湖南新化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景观生态与GIS研究。E-mail:wujs@szpku.edu.cn
E-mail:wujs@szpku.edu.cn
作者简介:
彭建(1976-),男,四川彭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景观生态与土地利用研究。E-mail:jianpeng@urban.pku.edu.cn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130534)。
PENG Jian1,2, WU Jiansheng1,2, PAN Yajing1,2, HAN Yinan1,2
Received:
2012-01-01
Revised:
2012-05-01
Online:
2012-07-25
Published:
2012-07-25
摘要: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生态持续性则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基本途径, 但目前仍缺乏普遍认可的生态持续性目标分解方案;而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影响日益显著且不断增大的背景下, 生态系统健康、风险、安全与可持续性评价已成为当前宏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 虽然在各类评价之间普遍存在概念混淆、指标体系雷同等问题。本研究在系统梳理生态持续性相关概念逻辑关联的基础上, 将区域视为人类自然-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强调人类活动的主导性,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 从生态胁迫、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可持续能力3 方面构建了一个具有鲜明生态意义的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概念模型, 并对评价模型、评价指标筛选及其阈值与权重展开了深入探讨。研究认为:系统工程的综合评价法是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的基本方法;不存在绝对的评价标准, 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的终极目标, 不在于静态的评价某时某地人类-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与否, 而在于定量表征时空尺度上系统可持续性的动态变化与空间分异。
彭建, 吴健生, 潘雅婧, 韩忆楠. 基于PSR模型的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概念框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7): 933-940.
PENG Jian, WU Jiansheng, PAN Yajing, HAN Yinan. Evaluation for Regional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Based on PSR Model: Conceptual Framework[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7): 933-940.
[1] Peng J, Wang Y L, Wu J S,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evaluation frameworks of regional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1, 21(4): 496-510.[2] Franke T T. Making future landscapes: Defining a path toqualified sustainability.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6, 35(4): 241-246.[3] Parris T M, Kates R W. Characterizing a sustainabilitytransition: Goals, targets, trends, and driving forces. Proceedings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3, 100(14): 8068-8073.[4] 傅伯杰, 刘世梁, 马克明.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生态学报, 2001, 21(11):1885-1892.[5] 陈利顶, 吕一河, 田慧颖, 等.重大工程建设中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基本原则和方法.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3): 674-680.[6] 卫伟, 陈利顶. 生态系统评价: 问题分析与研究展望.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 23(7): 627-631.[7] 傅伯杰. 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趋势与优先领域.地理研究, 2010, 29(3): 383-396.[8] Rapport D J. Defining ecosystem health//Rapport D J,Costanza R, Epstein P R, et al. Ecosystem Health. Malden,Massachusetts: Blackwell Science Inc., 1998: 18-33.[9] 彭建, 王仰麟, 吴健生, 等. 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生态学报, 2007, 27(11): 4877-4885.[10] 宋兰兰, 陆桂华, 刘凌. 浅析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现状. 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32(5): 539-541.[11] 王小艺, 沈佐锐.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方法研究概况.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1, 6(1): 84-90.[12] 李瑾, 安树青, 程小莉, 等.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进展.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6): 641-647.[13] Parsons R. Conflict between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and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Conundrum, canard or curiosit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 32(3): 227-244.[14] 肖笃宁, 陈文波, 郭福良. 论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3): 354-358.[15] 李佩武, 李贵才, 张金花, 等. 深圳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2): 245-252.[16] 魏兴萍. 基于PSR 模型的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9): 1095-1099.[17] 付在毅, 许学工.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地球科学进展,2001, 16(2): 267-271.[18] 周婷, 蒙吉军.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研究进展.生态学杂志, 2009, 28(4): 762-767.[19] 蒙吉军, 周婷, 刘洋.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以鄂尔多斯市为例.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47(5):935-943.[20] 赵凤琴, 汤洁, 王晨野, 等. 生态脆弱地区土地生态环境安全初探. 水土保持通报, 2005, 25(1): 99-103.[21] 秦建成, 高明. 三峡低山丘陵区生态系统安全评价: 以重庆忠县为例. 山地学报, 2004, 22(1): 73-78.[22] 高长波, 陈新庚, 韦朝海, 等. 广东省生态安全状态及趋势定量评价. 生态学报, 2006, 26(7): 2191-2197.[23] 傅伯杰, 周国逸, 白永飞, 等. 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6): 571-576.[24] 方一平, 陈国阶. 西昌市生态空间占用及其生态系统安全评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13(3): 212-217.[25] 邹长新, 沈渭寿. 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农村生态环境,2003, 19(1): 56-59.[26] 谢花林, 张新时. 城郊区生态安全水平的量度及其对策研究: 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 14(3): 23-26.[27] 彭建, 王仰麟, 刘松, 等. 景观生态学与土地持续利用研究.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40(1):154-160.[28] 彭建, 王仰麟, 张源, 等. 滇西北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以云南省永胜县为例.地理学报,2004, 59(4): 629-638.[29] 冉圣宏, 谈明洪, 吕昌河.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LUCC生态风险研究: 以延河流域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4): 439-444.[30] 谢花林.基于景观结构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空间特征分析: 以江西兴国县为例.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4):688-695.[31] 傅丽华, 谢炳庚, 张晔, 等.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 自然灾害学报, 2011, 20(2): 96-101.[32] 彭建, 王仰麟, 张源, 等. 滇西北山区土地持续利用动态评价与分析:以云南省永胜县为例. 地理研究, 2006, 25(3): 406-414.[33] Haines-Young 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landscapes: Defining a new paradigm for landscapeecology. Fennia, 2000, 178(1): 7-14.[34] 陈百明, 张凤荣.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6(3): 197-203.[35] 杨多贵, 陈劭锋, 牛文元. 可持续发展四大代表性指标体系评述. 科学管理研究, 2001, 19(4): 58-61. |
[1] | 王辉, 宋长春. 三江平原湿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6): 872-882. |
[2] | 吴健生, 马洪坤, 彭建. 基于“功能节点—关键廊道”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深圳市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2): 1663-1671. |
[3] | 徐卫华, 杨琰瑛, 张路, 肖燚, 王效科, 欧阳志云. 区域生态承载力预警评估方法及案例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3): 306-312. |
[4] | 柳江, 武瑞东, 何大明. 地缘合作中的陆疆跨境生态安全及调控[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5): 606-616. |
[5] | 杨桂山, 徐昔保, 李平星. 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1): 1356-1367. |
[6] | 郑德凤, 臧正, 张雨, 孙才志. 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区域PRED系统综合评价——以大连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3): 364-374. |
[7] | 钟林生, 李萍. 甘肃省阿万仓湿地旅游开发生态风险评价及管理对策[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1): 1444-1451. |
[8] | 时卉, 杨兆萍, 韩芳, 石天戈, 栾福明. 新疆天池景区生态安全度时空分异特征与驱动机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3): 475-485. |
[9] | 谷蕾, 宋博, 仝致琦, 马建华. 连霍高速不同运营路段路旁土壤重金属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5): 632-638. |
[10] | 魏兴萍. 基于PSR模型的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安全动态评价[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9): 1095-1099. |
[11] | 冉圣宏,谈明洪,吕昌河.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LUCC生态风险研究——以延河流域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4): 439-444. |
[12] | 李佩武,李贵才,张金花,李子鹤,徐凤. 深圳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2): 245-252. |
[13] | 万利,陈佑启,谭靖,张洁瑕. 北京郊区生态安全动态评价与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2): 238-244. |
[14] | 郭斌,任志远. 西安城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动态变化[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1): 71-75. |
[15] | 徐璡昱,刘力,吴慧. 中国的韩国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1): 153-1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