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2, Vol. 31 ›› Issue (7): 911-920.doi: 10.11820/dlkxjz.2012.07.010
林晨1,2, 周生路2, 吴绍华2
收稿日期:
2011-10-01
修回日期:
2012-02-01
出版日期:
2012-07-25
发布日期:
2012-07-25
通讯作者:
周生路(1968-),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资源与环境研究。Email:zhousl@nju.edu.cn
E-mail:zhousl@nju.edu.cn
作者简介:
林晨(1984-),男,江苏南京人,博士生,主要从事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与资源环境中的应用研究。Email:dreamlive_9@163.com
基金资助: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009BADC6B)。
LIN Chen1,2, ZHOU Shenglu2, WU Shaohua2
Received:
2011-10-01
Revised:
2012-02-01
Online:
2012-07-25
Published:
2012-07-25
摘要: 土壤侵蚀动态监测是侵蚀研究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强度评价以及趋势预测两方面, 其中, 地理元胞自动机(Geo-Cellular Automata, GeoCA)是最常用的土壤侵蚀趋势模拟模型, 但是现有研究主要基于邻域计算规则, 强度模型的数学意义, 而忽视了元胞自身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不能完全体现土壤侵蚀演变的复杂性, 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模拟的精度, 而且使得趋势预测与侵蚀评价两者间的融合性降低, 不利于完整的研究体系形成。本研究认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趋势是其自身侵蚀状态、自然条件以及邻域转换规则共同作用决定, 从而设计元胞侵蚀强度指数算法、元胞侵蚀强度函数以及元胞邻域转换函数, 对传统GeoCA进行了优化, 并在GIS与遥感技术支撑下, 以福建省长汀县为研究区, 设计了上述算法的整合模型, 对福建省长汀县30 年来土壤侵蚀时空演替过程进行了测算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长汀县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以河田镇为中心的汀中地区,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土壤侵蚀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改善趋势明显加快, 至2000 年以后有所放缓。预计至2020 年, 土壤侵蚀区的比重将从1990 年的约40%下降至约20%。通过比较, 整合算法的精度达到72.7%, 高于单纯的侵蚀强度评价算法以及传统GeoCA模型, 证明优化GeoCA不仅是进行土壤侵蚀时空演变模拟研究的有效手段, 更为土壤侵蚀这一复杂地理系统的元胞表述规则研究进一步深入提供了思路。
林晨, 周生路, 吴绍华. 基于优化GeoCA模型的土壤侵蚀时空变化模拟——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7): 911-920.
LIN Chen, ZHOU Shenglu, WU Shaohua. Simulation of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Soil Erosion Based on Optimized GeoCA: A Case Study in Changting County, Fujian Province[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7): 911-920.
[1] 赵其国, 史学正. 土壤资源概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2] Ries J B. Methodologies for soil erosion and land degradationassessment in Mediterranean-type ecosystems.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10, 21(2): 171-187.[3] Smith R. The application of cellular automata to the erosionof landforms.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1991, 16(3): 273-281.[4] 李德成, 徐彬彬. 利用马氏过程模拟和预测土壤侵蚀的动态演变. 环境遥感, 1995, 10(2): 89-97.[5] 史晓霞, 李京, 陈云浩, 等. 基于CA模型的土壤盐渍化时空演变模拟与预测. 农业工程报, 2007, 23(1): 6-14.[6] Cox C, Madramootoo C. Applic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Systems in watershed management planning inSt. Lucia.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1998, 20(3): 229-250.[7] Gouee P, Delahaye D, Bermond M, et al. Scales: Alarge-scale assessment model of soil erosion hazard inBasse-Normandie (Northern-Western France). Earth SurfaceProcesses and Landforms, 2010, 35(8): 887-901.[8] 陈建平, 丁火平, 王功文, 等. 基于GIS 和元胞自动机的荒漠化演化预测模型. 遥感学报, 2004, 8(3): 254-260.[9] 周成虎, 孙战利, 谢一春. 地理元胞自动机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10] 马力, 杨新民. 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壤侵蚀空间演化模拟. 水土保持通报, 2003, 23(1): 49-51.[11] 原立峰. 元胞自动机在模拟土壤侵蚀时空演化过程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研究, 2005, 12(6): 57-60.[12] 周成虎, 欧阳, 马廷, 等. 地理系统模拟的CA模型理论探讨.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6): 833-838.[13] 王维明, 陈明华, 林敬兰, 等. 长汀县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防治对策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2005, 25(4): 73-77.[14] 史德明, 韦启潘, 梁音, 等. 中国南方侵蚀土壤退化指标体系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00, 14(3): 1-9.[15] 曾慧娟, 潘文斌. 基于RS/GIS 和RUSLE 的福建武步溪流域土壤侵蚀研究.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7, 7(5): 88-92.[16] Wischemier W H. A soil erodibility nomograph for famdandand construction sites. Soil and Water Conversation,1971, 26(5): 189-193.[17] 黄炎和, 卢程隆. 闽南次降雨量与土壤侵蚀量的关系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16(3): 75-78.[18] 丁凤, 徐涵秋. TM 热波段图像的地表温度反演算法与实验分析. 地球信息科学, 2006, 8(3): 125-130.[19] 阮伏水. 花岗岩坡地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参考指标探讨.水土保持研究, 1997, 4(1): 113-19.[20] 李智广. 区域土壤侵蚀遥感定量监测技术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21] 潘竟虎, 赵军, 董晓峰. Geo-CA 与GIS 在区域土壤侵蚀动态监测与模拟中的应用. 干旱区研究, 2008, 25(1):131-137.[22] Liang Y, Li D C. Soil Erosion Assessment in the Red SoilRegion of Southeast China Using an Integrated Index.Soil Science, 2009, 174(10): 574-581.[23] 杨学震. 丘陵红壤的土壤侵蚀与治理.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77-141.[24] 林敬兰. 福建省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规律及防治对策探讨. 资源科学, 2003, 26(增刊): 111-118. |
[1] | 房艳刚,刘本城,刘建志. 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与优化策略——以吉林省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349-1360. |
[2] | 马冰滢, 黄姣, 李双成. 基于生态-经济权衡的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优化配置[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1): 26-37. |
[3] | 李汉青, 袁文, 马明清, 袁武. 珠三角制造业集聚特征及基于增量的演变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9): 1291-1302. |
[4] | 张骏杰, 高延利, 蔡玉梅, 周伟, 袁涛. 基于“多规合一”的市级国土空间优化方法——以烟台市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8): 1045-1054. |
[5] | 薛天翼, 王红亚. 湖泊(水库)沉积物分析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运用[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7): 890-900. |
[6] | 宿瑞, 王成, 唐宁, 彭清, 龙玉琴. 区域镇村社区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5): 688-697. |
[7] | 徐智邦, 周亮, 蓝婷, 王中辉, 孙立, 武荣伟. 基于POI数据的巨型城市消防站空间优化——以北京市五环内区域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4): 535-546. |
[8] | 郑德凤, 刘晓星, 王燕燕, 吕乐婷.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的中国自然资本利用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0): 1328-1339. |
[9] | 李致颖, 方海燕. 基于TETIS模型的黑土区乌裕尔河流域径流与侵蚀产沙模拟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7): 873-885. |
[10] | 黄金川, 林浩曦, 漆潇潇. 面向国土空间优化的三生空间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3): 378-391. |
[11] | 鲍超, 贺东梅. 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时空特征与政策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1): 58-67. |
[12] | 徐亚莉, 罗明良, 梁倍瑜, 昌小莉, 向卫, 张斌. DEM空间插值方法对土壤侵蚀模拟的影响研究——以USPED分析干热河谷典型冲沟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7): 870-877. |
[13] | 戴特奇, 王梁, 张宇超, 廖聪. 农村学校撤并后规模约束对学校优化布局的影响——以北京延庆区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11): 1352-1359. |
[14] | 彭俊, 董治宝, 韩凤清. 切片采样算法在光释光年龄模型参数估计中的应用[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1): 78-88. |
[15] | 席晶, 程杨. 北京市养老机构布局的时空演变及政策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9): 1187-11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