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2, Vol. 31 ›› Issue (7): 846-852.doi: 10.11820/dlkxjz.2012.07.002
刘彩红1,2, 杨延华1, 王振宇1
收稿日期:
2011-02-01
修回日期:
2011-06-01
出版日期:
2012-07-25
发布日期:
2012-07-25
作者简介:
刘彩红(1981-),女,江苏沛县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气候诊断与预测工作。E-mail:lchwlj710@163.com
基金资助: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2011-01)。
LIU Caihong1,2, YANGYanhua1, WANG Zhenyu1
Received:
2011-02-01
Revised:
2011-06-01
Online:
2012-07-25
Published:
2012-07-25
摘要: 本文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出发, 研究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夏季流量与流域气候条件的响应关系及流量预估模型, 并根据区域气候模式输出数据降尺度生成的未来气候情景, 对未来龙羊峡夏季水库流量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近35 年来, 黄河上游夏季气温升高、蒸发增大, 降水略有减少;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平均入库流量呈递减趋势, 夏季流量对流域降水量、平均最高气温及最低气温的响应显著;未来两个时期(2020s、2030s)龙羊峡夏季流量均较基准期(1988-2010 年)减少, 但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流量变化有所差异, 其中A2 情景下夏季平均流量分别减少23.9%(2020s)和19.8%(2030s), B2 情景下分别减少14.4%(2030s)和17.3%(2030s), 据此, 未来气候变化对黄河上游流域夏季流量的可能影响将弊大于利, 但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刘彩红, 杨延华, 王振宇. 黄河上游夏季流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未来趋势预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7): 846-852.
LIU Caihong, YANGYanhua, WANG Zhenyu.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Summer Flow and Estimates of the Future Trend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7): 846-852.
[1] Huang Q, Zhao X H. Factors affecting runoff changein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Progress in NaturalScience, 2004, 14(9): 811-816.[2] 蓝永超, 文军, 赵国辉, 等. 黄河河源区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冰川冻土, 2010, 32(1): 176-181.[3] 蓝永超, 林舒, 李州英, 等. 近50a 来黄河上游水循环要素变化分析. 中国沙漠, 2006, 26(5): 849-854.[4] 孙卫国, 程炳岩, 李荣. 黄河源区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及其与区域气候的小波相关. 中国沙漠, 2010, 30 (3):712-721.[5] 李林, 汪青春, 张国胜, 等. 黄河上游气候变化对地表水的影响. 地理学报, 2004, 59(5): 716-722.[6] 赖祖铭.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大江河径流的影响. 冰川冻土, 1996, 18(增刊): 31-43.[7] 蓝永超, 林舒, 李州英, 等. 近50a 来黄河上游水循环要素变化分析. 中国沙漠, 2006, 26(5): 849-854.[8] 许吟隆, 张颖娴, 林万涛, 等.“三江源”地区未来气候变化的模拟分析.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7, 12(5): 667-675.[9] 范丽军, 符宗斌, 陈德亮. 统计降尺度方法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预估的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3):320-329.[10] 高桥浩一郎. 从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来推算蒸发量的公式. 天气, 1979, 26(12): 29-32[11] 李林, 李凤霞, 郭安红, 等. 近43 年来“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及其突变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1):79-85.[12] 孙卫国. 气候资源学.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8: 150-220.[13] 施雅风. 气候变化对西北华北水资源的影响. 济南: 山东科学出版社, 1995: 127-141.[14] 常国刚, 李林, 朱西德. 黄河源区地表水资源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地理学报, 2007, 62(3): 312-320.[15] Nakicenovic N, Alcamo J, Davis G, et al. Special Reporton Emissions Scenarios. A Special Report of WorkingGroup III of the Internation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U.S.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599-611.[16] 赵传燕, 南忠仁, 程国栋, 等. 统计降尺度对西北地区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44(5): 12-18.[17] 林而达, 许吟隆, 蒋金鹤, 等.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II)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2(2):51-61.[18] 赵宗慈, 丁一汇, 徐影, 等. 人类活动对20 世纪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影响监测和21 世纪预测.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3, 8(1): 26-34.[19] 赵芳芳, 徐宗学. 黄河源区未来气候变化的水文响应.资源科学, 2009, 31(5): 722-731. |
[1] | 周玉科. 青藏高原植被NDVI对气候因子响应的格兰杰效应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5): 718-730. |
[2] | 方佳毅, 史培军.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岸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5): 625-636. |
[3] | 张会, 李铖, 程炯, 吴志峰, 吴艳艳. 基于“H-E-V”框架的城市洪涝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2): 175-190. |
[4] | 赵彦茜, 肖登攀, 柏会子, 陶福禄. 中国作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2): 224-235. |
[5] | 萧凌波. 1736-1911年中国水灾多发区分布及空间迁移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4): 495-503. |
[6] | 张国庆. 青藏高原湖泊变化遥感监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2): 214-223. |
[7] | 方叶林, 黄震方, 王芳, 李经龙. 中国大陆省际旅游效率时空演化及其俱乐部趋同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0): 1392-1404. |
[8] | 傅伯杰. 新时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思考[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 1-7. |
[9] | 郑景云, 方修琦, 吴绍洪. 中国自然地理学中的气候变化研究前沿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 16-27. |
[10] | 吴绍洪, 高江波, 邓浩宇, 刘路路, 潘韬. 气候变化风险及其定量评估方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 28-35. |
[11] | 闫军辉, 刘浩龙, 葛全胜, 郑景云, 郝志新, 王义民. 1906-2015年武汉市温度变化序列重建与初步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9): 1176-1183. |
[12] | 黄文婕, 葛全胜, 戴君虎, 王焕炯. 贵阳木本植物始花期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度[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8): 1015-1024. |
[13] | 林静, 蔡建明, 程哲. 美国机构养老社区空间人本化构建及经验借鉴[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7): 903-911. |
[14] | 刘亚辰, 方修琦, 陶泽兴, 戴君虎. 诗歌中物候记录的基本特征及用于历史气候重建的处理方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4): 483-490. |
[15] | 荣培君, 杨群涛, 秦耀辰, 李旭, 张天宁, 张帅帅. 中国省域能源消耗碳排放安全评价[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4): 487-49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