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天元. 旅游学概论.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12.[2] 李平华, 陆玉麒. 可达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3): 69-78.[3] Hansen W G. How accessibility shapes land use. Journal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1959, 25(2): 73-76.[4] 金凤君, 王娇娥. 20 世纪中国铁路网扩展及其空间通达性. 地理学报, 2004, 59(2): 293-302.[5] 张兵, 金凤君, 于良. 湖南公路网络演变的可达性评价.经济地理, 2006, 26(5): 776-779.[6] 曹小曙, 薛德升, 阎小培. 中国干线公路网络联结的城市通达性. 地理学报, 2005, 60(6): 903-910.[7] 张莉, 陆玉麒, 赵元正. 基于时间可达性的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分: 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地理研究, 2009, 28(3):803-816.[8] Prideaux B. The role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destinationdevelopment. Tourism Management, 2000, 21(1):53-63.[9] 张建春, 陆林. 芜湖长江大桥与安徽旅游交通条件的改善. 人文地理, 2002, 17(4): 75-79.[10] 卞显红, 王苏洁. 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探析. 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11(6):132-138.[11] 薛惠锋. 风景植被特征及其旅游潜力评价理论初探. 自然资源, 1991(5): 66-71.[12] 薛惠锋. 骊山风景区植被资源旅游潜力评价与绿化规划.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2, 8(2): 39-45.[13] 李平, 李艳, 宋立杰. 山东省东部海岸湾岛资源旅游潜力分析. 海洋科学, 2003, 27(12): 36-41.[14] 李华. 保护区旅游潜力评价体系初探: 生态足迹理论的应用. 绿色中国, 2005(14): 43-45.[15] 彭国康, 俞长好, 李乐辉, 等.乐安森林旅游潜力及可持续发展. 江西林业科技, 2007(4): 59-61.[16] 张春丽, 佟连军, 刘继斌. 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潜力比较研究. 湿地科学, 2008, 6(2): 335-342.[17] 魏震铭, 李昕. 辽宁工业城市旅游发展潜力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31(4): 42-44.[18] 张永庆, 张冬冬. 上海都市旅游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分析. 工业技术经济, 2008, 27(5): 52-57.[19] 陈才, 武传表. 中国城市会展旅游发展潜力研究.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4(6): 43-46.[20] 蒋春燕, 冯学钢, 汪德根. 乡村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研究. 旅游论坛, 2009, 2(2): 234-237.[21] 武传表. 城市旅游发展潜力定量研究: 以中国14 个沿海开放城市为例. 旅游论坛, 2009, 2(5): 685-694.[22] 李琦, 孙根年, 韩亚芬. 中国省际入境旅游资源吸引力与区位可达性的矩阵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5):101-106.[23] 赵元正, 陆玉麒, 张莉. 时间可达性计算的最小种子算法.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6, 27(22): 4171-4174.[24] 蒋海兵, 徐建刚, 祁毅, 等.基于时间可达性与伽萨法则的大卖场区位探讨: 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 地理研究, 2010, 29(6): 1056-1068.[25] 胡浩. 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地研究[D]. 延边大学, 2011:15-33.[26] 倪晓宁, 戴斌. 中国旅游市场景气指数计算与分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11):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