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aniels H. Services Industries: A Geographical Appraisal.London: Methuen, 1985.[2] Geo W R. Producer service trade and the social divisionof labor. Regional Studies, 1990, 24(4): 327-342.[3] Beyers W B. Producer service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3, 17(2): 219-231.[4] Gillespie A E, Green A E. The changing geography of producerservices employment in Britain. Regional Studies,1987, 21(5): 397-411.[5] Coffey W J, Bailly A S. Producer services and flexibleproduction: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Growth andChange, 1991, 22(4): 95-117.[6] 陈建军, 陈国亮, 黄洁.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管理世界, 2009(4):83-95.[7] 张三峰. 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城市集聚度测算及其特征研究: 基于21 个城市的分析. 产业经济研究, 2010(3):31-37.[8] 潘朝相, 徐玲. 长三角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体系构建. 中国科技论坛, 2008(2): 66-70.[9] 高春亮, 乔均.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产业经济研究, 2009(6): 38-43.[10] 沈玉芳, 刘曙华, 张婧, 等. 长江三角洲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 26(3):223-226.[11] 贺天龙, 伍检古. 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实证研究. 中国市场, 2010(1): 66-69.[12] 赵群毅, 周一星. 北京都市区生产者服务业的空间结构: 兼与西方主流观点的比较. 城市规划, 2007, 31(5):24-31.[13] 赵群毅. 北京生产者服务业空间变动的特征与模式. 城市发展研究, 2008, 14(4): 70-77.[14] 赵群毅, 谢从朴, 王茂军, 等. 北京都市区生产者服务业地域结构. 地理研究, 2009, 28(5): 1401-1413.[15] 邱灵, 申玉铭, 任旺兵. 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及空间分布. 地理学报, 2008, 63(12): 1299-1310.[16] 邵晖. 北京市生产者服务业聚集特征. 地理学报, 2008,63(12): 1289-1298.[17] 陶纪明. 上海生产者服务业空间集聚研究[D].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8: 1-171.[18] 申玉铭, 邱灵, 尚余力, 等. 京沪生产性服务业比较研究. 地理研究, 2009, 28(2): 441-450.[19] 钟韵. 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体系结构与空间布局结构: 总部经济浪潮中的思考. 热带地理, 2009, 29(6):544-549.[20] 甄峰, 刘慧, 郑俊.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研究: 以南京为例. 世界地理研究, 2008, 17(3): 24-31.[21] 陈前虎, 徐鑫, 帅慧敏. 杭州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演化研究. 城市规划, 2008, 32(8): 48-52.[22] 李普峰, 李同升. 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及其机制分析. 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6(3): 87-91.[23] 刘重. 京津冀经济区服务业发展的非均衡性与协调发展.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6, 8(2): 50-53.[24] 王小平, 陈永国. 基于大梯度极差理论的生产性服务业协作政策研究: 以京津冀经济圈为例. 经济与管理,2008, 22(1): 25-28.[25] 邓丽姝. 京津冀经济圈服务业协调发展研究. 经济论坛, 2006(6): 14-17.[26] 张华, 梁进社. 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2): 14-24.[27] 李冠霖. 第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第三产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特性. 北京: 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2.[28] 丁成日. 城市空间规划: 理论、方法和实践.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65.[29] 课题组. 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梯度与协作发展研究: 以京津冀经济圈为例.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8, 29(2):70-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