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2, Vol. 31 ›› Issue (6): 717-723.doi: 10.11820/dlkxjz.2012.06.007
周国华1, 彭佳捷1,2
收稿日期:
2011-10-01
修回日期:
2012-02-01
出版日期:
2012-06-25
发布日期:
2012-06-25
作者简介:
周国华(1965-),男,湖南娄底人,教授,主要从事土地评价与城乡规划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 uuy828@163.com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097)。
ZHOU Guohua1, PENG Jiajie1,2
Received:
2011-10-01
Revised:
2012-02-01
Online:
2012-06-25
Published:
2012-06-25
摘要: 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已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快速城市化进程引发的空间冲突已逐步影响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甚至威胁区域安全。界定空间冲突的内涵,分析空间冲突的形成原因、演变特征和影响效应,构建空间冲突的理论分析框架,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的探索性工作。空间冲突是源于空间资源稀缺性和空间功能外溢性的一种伴随空间资源竞争而产生的客观地理现象,按其形成原因可分为空间经济冲突、空间生态冲突、空间社会冲突和空间复合冲突4 类;空间冲突的演变过程呈倒“U”形变化,其可控性级别可划分为稳定可控、基本可控、基本失控和严重失控4 个层次;空间冲突的影响效应表现为空间资源失配、空间开发失序、生态系统失衡和社会发展失稳等。
周国华, 彭佳捷. 空间冲突的演变特征及影响效应——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6): 717-723.
ZHOU Guohua, PENG Jiajie.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Effect of Spatial Conflict: A Case Study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6): 717-723.
[1] 方创琳, 刘海燕.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剥夺行为与调控路径. 地理学报, 2007, 62(8): 67-68.[2] 于涛方, 李娜.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整合研究. 规划师,2005(4): 17-24.[3] 周子鑫, 朱传耿. 我国区域空间整合研究进展与展望.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 28(5): 1-5.[4] 方创琳, 蔺雪芹. 武汉城市群的空间整合与产业合理化组织. 地理研究, 2008, 27(2): 397-408.[5] 刘贵利, 严奉天, 等. 城市发展中内外空间冲突与协调的战略选择: 以石家庄市为例. 地理研究, 2006, 25(4):701-709.[6] 谢正磊, 许学工. 基于非线性理论的绿色空间和建设用地竞争关系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水土保持研究, 2007,14(6): 223-230.[7] 张京祥. 城市与区域管治及其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 城市问题, 2000(6) : 40-44.[8] 李铭, 方创琳, 孙心亮. 区域管治研究的国际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7): 107-120.[9] Wackernagel M, Onisto L, Bello P, et al. National natural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29: 375-390.[10] 徐中民, 程国栋, 张志强.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可持续定量研究的新方法: 以张掖地区1995 年的生态足迹计算为例. 生态学报, 2001, 21(9): 1484-1493.[11] 郭秀锐, 杨居荣, 毛显强. 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以广州为例. 地理研究, 2003, 22(5): 654-662.[12] 华昇. 基于GIS 的长沙市景观格局定量分析与结构优化[D]. 湖南大学, 2008.[13] 滕丽. GIS 环境下的区域溢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14] 谢花林. 基于景观结构和空间统计学的区域生态风险分析. 生态学报, 2008, 28(10): 5020-5026.[15] 孙心亮,方创琳. 干旱区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及应用:以河西地区城市化过程为例, 2006, 29(5):668-674.[16] 李景刚, 何春阳, 李晓兵. 快速城市化地区自然/半自然景观空间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以北京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1): 33-47.[17] 曾辉, 刘国军. 基于景观结构的区域生态风险分析. 中国环境科学, 1999, 19(5): 454-457.[18] Victor B. Applying ecological risk principles to watershed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2, 29(2): 145-154.[19] Obery A M, Landis W G. A regional multiple stressor riskassessment of the Codorus creek watershed applying therelative risk model. Huma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2002, 8(2): 405-428.[20] 王琦, 杜永怡, 席酉民. 组织冲突研究回顾与展望. 预测, 2004, 23(3): 74-80.[21] 谭术魁. 国外有关土地冲突概念、原因和分类的研究.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4): 379-385.[22] 王飞. 空间双寡头竞争下的创新扩散: 基于博弈论的模型. 南开经济研究, 2007(3): 80-96.[23] 于伯华, 吕昌河. 土地利用冲突分析: 概念与方法.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3): 106-115.[24] 叶岱夫. 空间稀缺理论与城市管理. 管理透视, 2004(5):页码范围.[25] Niklas M S W, Wanstrom L P S. Conflict, Conflict PreventionAnd Conflict Management And Beyond: A ConceptionExploration. [EB/OL]. http://www.silkroadstudies.org/new/docs/ConceptPapers/2005/concept_paper_ConfPrev.pdf.[26] 陈勇. 空间博奕理论的应用与规划启示. 城市规划汇刊, 2002(2): 50-53.[27] 陈晓芳.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冲突管理的理论分析与机制设计[D]. 华中师范大学, 2008.[28] 陈雯, 孙伟, 赵海霞. 区域发展的空间失衡模式与状态评估: 以江苏省为例. 地理学报, 2010, 65(10): 33-47.[29] 李纯斌, 吴静.“空间失配”假设及对中国城市问题研究的启示. 城市问题, 2006(2): 16-21.[30] 陈利顶, 傅伯杰. 黄河三角洲地区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的影响分析. 生态学报, 1996, 16(4): 337-344.[31] 史培军.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安全响应机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32] 彭佳捷. 基于生态安全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冲突测度研究[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
[1] | 梁鑫源, 金晓斌, 韩博, 孙瑞, 张晓琳, 周寅康. 长三角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多功能性演变——以苏州市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2): 207-219. |
[2] | 敖雪, 翟晴飞, 崔妍, 周晓宇, 沈历都, 赵春雨, 宁喜龙. 基于EOF分解的辽宁省城市化气候效应检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532-1543. |
[3] | 晏龙旭, 王德, 张尚武. 城市中心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576-1586. |
[4] | 王依茹, 王琛, 曾金迪. 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下中国成人超重肥胖情况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 100-110. |
[5] | 王立, 张健君. 个体-家庭地方认同迭代的生命历程空间叙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6): 896-903. |
[6] | 温康民, 任国玉, 李娇, 任玉玉, 孙秀宝, 周雅清, 张爱英. 国家基本/基准站地面气温资料城市化偏差订正[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4): 600-611. |
[7] | 丁凯熙, 张利平, 宋晓猛, 佘敦先, 夏军. 北京地区汛期降雨时空演变特征及城市化影响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12): 1917-1932. |
[8] | 陈晓红, 周宏浩.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图谱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9): 1171-1185. |
[9] | 韩立建. 城市化与PM2.5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8): 1011-1021. |
[10] | 李久枫, 余华飞, 付迎春, 赵耀龙. 广东省“人口—经济—土地—社会—生态”城市化协调度时空变化及其聚类模式[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2): 287-298. |
[11] | 田富强, 程涛, 芦由, 徐宗学. 社会水文学和城市水文学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 46-56. |
[12] | 周道静, 王传胜.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城市化地区专项评价——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3): 359-366. |
[13] | 王甫园, 王开泳, 陈田, 李萍. 城市生态空间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2): 207-218. |
[14] | 马恩朴, 李同昇, 卫倩茹. 中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机制探索——以西安市南郊大学城康杜村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7): 816-828. |
[15] | 高群, 余成. 城市化进程对氮循环格局及动态的影响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6): 726-7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