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2, Vol. 31 ›› Issue (5): 617-624.doi: 10.11820/dlkxjz.2012.05.010
李名升, 张建辉, 梁念, 林兰钰, 李茜, 温香彩
收稿日期:
2011-08-01
修回日期:
2011-11-01
出版日期:
2012-05-25
发布日期:
2012-05-25
通讯作者:
温香彩(1964-),女,河南濮阳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环境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E-mail:wenxc@cnemc.cn
E-mail:wenxc@cnemc.cn
作者简介:
李名升(1981-),男,山东安丘人,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与评价。E-mail:lims@cnemc.cn
基金资助: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7527-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630008)。
LI Mingsheng, ZHANG Jianhui, LIANG Nian, LIN Lanyu, LI Qian, WEN Xiangcai
Received:
2011-08-01
Revised:
2011-11-01
Online:
2012-05-25
Published:
2012-05-25
摘要: 为比较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在分析几种常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 利用2008 年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190 个国控断面水质监测数据对单因子评价法、平均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灰色关联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物元可拓评价法、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等7 种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指标权重的选择对评价结果影响有限, 73.7%的断面评价等级没有因权重发生变化, 但物元可拓法对权重变化较为敏感。②当评价指标污染程度相当时, 平均污染指数法较为适合;当某指标污染程度较为突出时, 内梅罗指数更为恰当。但两者评价结果吻合程度较高, 相关系数达0.94, 且水质越差, 结果越接近。③分级评分法和单因子评价法评价结果差异较大, 仅有10%左右的断面评价等级一致, 且水质越差, 各种方法所得的评价等级差别越大。④各种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评价等级相关系数在0.7 左右。综合各种评价方法理论上的优缺点并结合环境管理需求, 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是两种优选方法, 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可以组合使用。
李名升, 张建辉, 梁念, 林兰钰, 李茜, 温香彩. 常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分析与比较[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5): 617-624.
LI Mingsheng, ZHANG Jianhui, LIANG Nian, LIN Lanyu, LI Qian, WEN Xiangcai. Comparisons of Some Common Methods for Wat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5): 617-624.
[1] Chang N B, Chen H W, Ning S K. Identification of riverwater quality using the 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approach.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1, 63(3): 293-305.[2] Lermontova A, Yokoyamab L, Lermontov M, et al. Riverquality analysis using fuzzy water quality index: Ribeirado Iguape river watershed, Brazil. Ecological Indicators,2009, 9(6): 1188-1197.[3] Anbazhagan S, Nair A M.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and groundwater quality mapping in Panvel Basin,Maharashtra, India. 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3, 45(6):753-761.[4] Jarvie H P, Oguchi T, Neal C. Exploring the linkages betweenriver water chemistry and watershed characteristicsusing GIS-based catchment and locality analyses. RegionalEnvironmental Change, 2002, 3(1-3): 36-50.[5] Purandara B K, Varadarajan N, Venkatesh B, et al. Surface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and modeling of GhataprabhaRiver, Karnataka, Indi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and Assessment, 2011, 177(1-4): 39-50.[6] Guo J, Li Z.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ing of waterquality of the Yangtze River system: A case study inreaches crossing the city of Chongqing. Journal ofChongqing University, 2009, 8(1): 1-9.[7] 许珺, 傅肃性, 黄绚. 台湾基隆河流域水质与环境遥感制图及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8(3): 267-273.[8] 罗固源, 郑剑锋,许晓毅, 等. 基于遗传算法的次级河流回水段水质模型多参数识别.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9): 962-966.[9] 邵磊, 周孝德, 杨方廷, 等. 基于自由搜索的投影寻踪水质综合评价方法,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12):1708-1714.[10] 韩美, 李艳红, 张维英, 等. 中国湖泊与环境演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2): 125-132.[11] 彭文启, 张祥伟. 现代水环境质量评价理论和方法. 北京: 化学工业业出版社, 2005.[12] 张婷, 刘静玲, 王雪梅. 白洋淀水质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评价与分析. 环境科学学报, 2010, 30(2): 261-267.[13] 弥艳, 常顺利, 师庆东, 等. 艾比湖流域2008 年丰水期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湖泊科学, 2009, 21(6): 891-894.[14] 郑琳, 崔文林, 贾永刚. 青岛海洋倾倒区海水水质模糊综合评价. 海洋环境科学, 2007, 26(1): 8-41.[15] 侯保灯, 李佳蕾, 潘妮, 等. 基于改进熵权的灰色关联模型在湿地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 8(6): 80-83.[16] 张先起, 梁川. 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模型在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水利学报, 2005, 36(9): 1057-1061.[17] 徐祖信. 我国河流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方法研究.同济大学学报, 2005, 33(4): 482-488.[1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2008 中国环境质量报告.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46-73.[19] 张龙云, 曹升乐. 物元可拓法在黄河水质评价中的改进及其应用. 山东大学学报: 工学版, 2007, 37(6): 91-94.[20] 徐祖信. 我国河流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方法研究.同济大学学报, 2005, 33(3): 321-325.[21] 李祚泳, 丁晶, 彭荔红. 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21-27. |
[1] | 赖锡军. 流域水环境过程综合模拟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8): 1123-1135. |
[2] | 段洪涛,罗菊花,曹志刚,薛坤,肖启涛,刘东. 流域水环境遥感研究进展与思考[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8): 1182-1195. |
[3] | 刘年磊, 卢亚灵, 蒋洪强, 程曦. 基于环境质量标准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3): 296-305. |
[4] | 李云玲, 郭旭宁, 郭东阳, 王晓红.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3): 342-349. |
[5] | 余建辉, 张文忠, 李佳洺. 资源环境耗损过程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3): 350-358. |
[6] | 王士远, 张学霞, 朱彤, 杨维, 赵静瑶.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遥感评价[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10): 1269-1278. |
[7] | 黄晓军, 黄馨, 崔彩兰, 杨新军. 社会脆弱性概念、分析框架与评价方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1): 1512-1525. |
[8] | 黄晓军, 黄馨, 崔彩兰, 杨新军. 社会脆弱性概念、分析框架与评价方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1): 1512-1525. |
[9] | 郭燕莎, 王劲峰, 殷秀兰. 地下水监测网优化方法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9): 1159-1166. |
[10] | 周侃, 蔺雪芹, 申玉铭, 吴立军. 京郊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3): 361-368. |
[11] | 刘珍环, 李猷, 彭建, . 城市不透水表面的水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3): 275-281. |
[12] | 雷梅, 郭立新, 张山岭. 年轮化学示踪技术及在重现矿区重金属污染历史中的应用[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 114-120. |
[13] | 黄耀欢, 王浩, 肖伟华, 秦大庸. 内陆水体环境遥感监测研究评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5): 549-556. |
[14] | 姚鑫1, 2, 3|杨桂山1, 3. 自然湿地水质净化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5): 825-832. |
[15] | 马万栋, 张渊智, 施平, 邢前国. 海岸带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5): 87-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