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2, Vol. 31 ›› Issue (5): 593-601.doi: 10.11820/dlkxjz.2012.05.007
郝立生1, 丁一汇2
收稿日期:
2011-10-01
修回日期:
2012-02-01
出版日期:
2012-05-25
发布日期:
2012-05-25
作者简介:
郝立生(1966-),男,河北廊坊人,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季风和气候变化。E-mail:hls54515@163.com
基金资助: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2010-1);国家气候中心短期气候预测创新团队基金。
HAO Lisheng1, DING Yihui2
Received:
2011-10-01
Revised:
2012-02-01
Online:
2012-05-25
Published:
2012-05-25
摘要: 由于近60 年来华北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 使该地区本已紧张的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 给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城市运行造成严重威胁, 已引起政府和科学界的高度关注, 例如为缓解华北用水紧张形势, 国家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华北降水发生变化的机理是什么, 搞清这个问题对认识华北降水未来变化趋势及转型很有借鉴意义。本文重点从华北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出发, 回顾了海温、东亚夏季风、副热带高压、积雪和海冰变化影响华北夏季降水的机制。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 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主要包括华北降水什么时间发生转型, ENSO影响华北降水的机制以及ENSO长期变化趋势对华北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华北夏季降水的机制, 如何更好地定量描述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其影响华北夏季降水的机制, 副热带高压季节内变化、长期变化对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
郝立生, 丁一汇. 华北降水变化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5): 593-601.
HAO Lisheng, DING Yihui. Progress of Precipitation Research in North China[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5): 593-601.
[1] 叶笃正, 黄荣辉. 长江黄河流域旱涝规律和成因研究.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87.[2] 俞煊, 杨贵羽, 周祖昊, 等. 天津夏季降水演变规律及其城市效应.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5): 43-48.[3] 原志华, 延军平, 刘宇峰. 1950 年以来汾河水沙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5): 57-63.[4] 李春强, 杜毅光, 李保国. 1965-2005 年河北省降水量变化的小波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1): 1340-1344.[5] 向亮, 刘学锋, 郝立生, 等. 未来百年不同排放情景下滦河流域径流特征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7):861-867.[6] 竺可桢. 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 地理学报, 1934, 1(1):1-27.[7] Zhu J H, Wang S W. 80a-oscillation of summer rainfallover east of China and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dvances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1, 18(5): 1043-1051.[8] 张庆云. 1880 年以来华北降水及水资源的变化. 高原气象, 1999, 18(4): 486-495.[9] 王绍武. 现代气候学研究进展.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1:458.[10] 陈隆勋, 周秀骥, 李维亮, 等. 中国近80 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气象学报, 2004, 62(5): 634-646.[11] 周连童, 黄荣辉. 关于我国夏季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的研究.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3, 8(3):274-290.[12] 丁一汇, 张莉. 青藏高原与中国其他地区气候突变时间的比较. 大气科学, 2008, 32(4): 794-805.[13] 翟盘茂, 潘晓华. 中国北方近50 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 地理学报, 2003, 58(增刊): 1-10.[14] Zhai P M, Zhang X B, Wan H, et al. Trends in total precipitationand frequency of daily precipitation extremesover China. Journal of Climate, 2005, 18(7):1096-1108.[15] Wang Y Q, Zhou L. Observed trends in extreme precipitationevents in China during 1961-2001 and the associatedchanges in large-scale circulation. Geophysical ResearchLetters, 2005, 32, L09707,doi:10.1029/2005GL022574.[16] 郝立生, 闵锦忠, 丁一汇. 华北地区降水事件变化和暴雨事件减少原因分析.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5):1160-1167.[17] 李超. 厄尔尼诺对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 海洋学报,1992, 14(5): 45-51.[18] 于润玲, 孙照渤, 陈海山. 华北夏季降水与北半球环流及北太平洋海温关系的初步分析.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 25(5): 577-586.[19] 严华生, 严小冬. 前期高度场和海温场变化对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 大气科学, 2004, 28(3): 405-414.[20] Trenberth K E. The definition of El Ni?o. Bulletin of the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97, 78(12):2771-2777.[21] 陆端军, 张先恭. 中国降水和温度对ENSO响应的特征.应用气象学报, 1995, 6(1): 118-123.[22] 刘颖, 倪允琪. ENSO对亚洲夏季风环流和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诊断研究. 气象学报, 1998, 56(6): 618-691.[23] 陈文, 康丽华, 王玎. 我国夏季降水与全球海温的耦合关系分析.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 11(3): 259-269.[24] 黄荣辉, 徐予红, 周连童, 等. 我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华北干旱化趋势. 高原气象, 1999, 18(4): 465-476.[25] 陆日宇, 黄荣辉. 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波列对夏季东北阻塞高压年际变化的影响. 大气科学, 1998, 22(5):727-734.[26] 杨修群, 谢倩, 朱益民, 等. 华北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及相关的海气异常型.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48(4):789-797.[27] 邓伟涛, 孙照渤, 曾刚, 等.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大气科学, 2009,33(4): 835-846.[28] Saji N H, Goswami B N, Vinayachandran P N, et al. A dipolemode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Nature, 1999, 401(6571): 360-363.[29] 李崇银, 穆明权. 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及其气候影响. 大气科学, 2001, 25(4): 433-443.[30] 谭言科, 刘会荣, 李崇银, 等.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的季节性位相锁定可能原因. 大气科学, 2008, 32(2):197-205.[31] 李东辉, 谭言科, 张瑰, 等. 东亚冬夏季风对热带印度洋秋季海温异常的响应. 热带海洋学报, 2006, 25(4): 6-13.[32] 郝立生, 丁一汇, 闵锦忠. 华北降水季节演变主要模态及影响因子. 大气科学, 2011, 35(2): 217-234.[33] 郝立生. 华北降水时空变化及降水量减少影响因子研究[D].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34] 晏红明, 肖子牛. 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亚洲季风区天气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热带气象学报, 2000, 16(1):18-27.[35] Guan Z Y, Yamagata T. The unusual summer of 1994 inEast Asia: IOD teleconnections. Geophysical ResearchLetters, 2003, 30(10): 1541-1544.[36] 贾小龙, 李崇银. 南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及其气候影响.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48(6): 1238-1249.[37] 顾伟宗, 陈海山, 孙照渤. 华北春季降水及其与前期印度洋海温的关系.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 29(4):484-490.[38] Guan ZY , Ashok K, Yamagata T. Summertime responseof the tropical atmosphere to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sea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Journal of the MeteorologicalSociety of Japan, 2003, 81(3): 533-561.[39] 刘娜, 周秋林, 管兆勇, 等. 北半球对流层气候异常对热带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的响应及动力机制解释.自然科学进展, 2008, 18(6): 668-673.[40] 刘毓赞, 赵荻, 曹杰. 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冬季风影响的一个物理机制.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8, 28(1): 24-29.[41] 李琰, 王亚非, 魏东. 前期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对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6 月降水的影响. 气象学报,2007, 65(3): 393-405.[42] 琚建华, 陈琳玲, 李崇银. 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模态及其指数定义的初步研究.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20(6):617-624.[43] 杨霞, 管兆勇, 朱保林. IOD对ENSO影响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干扰作用.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 30(2):170-177.[44] Gong D Y, Ho C H. Shift in the summer rainfall over theYangtze River valley in the late 1970s. Geophysical ResearchLetters, 2002, 29(10):1436,doi:10.1029/2001GL014523.[45] 顾薇, 李崇银, 潘静. 太平洋-印度洋海温与我国东部旱涝型年代际变化的关系.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7, 12(2):113-123.[46] Zhou T J, Yu R C, Li H M, et al. Ocean forcing to changesin global monsoon precipitation over the recent halfcentury. Journal of Climate, 2008, 21(15): 3833-3852.[47] Li H M, Dai A G, Zhou T J, et al. Responses of EastAsian summer monsoon to historical SST and atmosphericforcing during 1950-2000. Climate Dynamics, 2010, 34(4): 501-514.[48] 郭其蕴, 王继琴. 中国与印度夏季风降水的比较研究.热带气象学报, 1988, 4(1): 53-60.[49] 陈隆勋. 东亚季风系统的结构及其中期变动. 海洋学报, 1984, 3(6): 744-785.[50] Tao S Y, Chen L X.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on the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China.//Chang C P,Krishnamurti T N. Eds. Monsoon Meteorolog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60-92.[51] 朱锦红, 王绍武, 慕巧珍. 华北夏季降水80 年振荡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 自然科学进展, 2003, 13(11):1205-1209.[52] Dai X G, Wang P, Chou J F. Multiscale characteristics ofthe rainy season rainfall and interdecadal decaying ofsummer monsoon in North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3, 48(12): 2730-2734.[53] Ding Y H, Wang Z Y, Sun Y.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thesummer precipitation in East China and its associationwith decreasing Asian summer monsoon. Part I: Observedevid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2007, 28(9): 1139-1161.[54] 汤绪, 陈葆德, 梁萍, 等. 有关东亚夏季风北边缘的定义及其特征. 气象学报, 2009, 67(1): 83-89.[55] 张庆云, 陶诗言, 陈烈庭. 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 气象学报, 2003, 61(4): 559-568.[56] 黄荣辉, 李维京. 夏季热带西太平洋上空的热源异常对东亚上空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及其物理机制. 大气科学,1988, 12(增刊): 107-117.[57] 庄世宇, 纪立人. 夏季副热带西太平洋大气环流持续异常. 科学通报, 1997, 42(20): 2196-2199.[58] 赵声蓉, 宋正山, 纪立人. 华北汛期降水与亚洲季风异常关系的研究. 气象学报, 2002, 60(1): 68-75.[59] 张礼平, 丁一汇, 陈正洪, 等. OLR与长江中游夏季降水的关联.气象学报, 2007, 65(1): 75-83.[60] 张人禾. El Ni?o 盛期印度夏季风水汽输送在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中的作用. 高原气象, 1999, 18(4):567-574.[61] 谢坤, 任雪娟. 华北夏季大气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夏季旱涝的关系. 气象科学, 2008, 28(5): 508-514.[62] 马京津, 于波, 高晓清, 等. 大尺度环流变化对华北地区夏季水汽输送的影响. 高原气象, 2008, 27(3): 517-523.[63] 李崇银, 王作台, 林士哲, 等. 东亚夏季风活动与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北跳关系的研究. 大气科学, 2004, 28(5): 641-658.[64] 廖清海, 高守亭, 王会军, 等. 北半球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变异及其对东亚夏季风气候异常的影响.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1): 10-18.[65] 郭其蕴. 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变化的分析. 地理学报, 1983, 38(3): 207-217.[66] Webster P J, Yang S. Monsoon and ENSO: Selectively interactivesystems.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MeteorologicalSociety, 1992, 118(507): 877-926.[67] Chen H, Ding Y H, He J H. Reappraisal of Asian summermonsoon indices and the long-term variation of monsoon.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7, 21(2):168-178.[68] Wang B, Wu Z W, Li J P, et al. How to measure thestrength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Journal ofClimate, 2008, 21(17): 4449-4463.[69] 高辉, 张芳华. 关于东亚夏季风指数的比较. 热带气象学报, 2003, 19(1): 79-86.[70] 江滢, 翟盘茂. 几种亚洲季风指数与中国夏季主要雨型的关联.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16(z1): 70-76.[71] 陈兴芳. 1994 年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变化及其成因分析.气象, 1995, 21(12): 3-7.[72] 孙安健, 高波. 华北平原地区夏季严重旱涝特征诊断分析. 大气科学, 2000, 24(3): 393-402.[73] 张恒德, 金荣花, 张友姝. 夏季北极涡与副热带高压的联系及对华北降水的影响. 热带气象学报, 2008, 24(4):417-422.[74] 李春, 孙照渤, 陈海山.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联系.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2,25(4): 455-462.[75] 谭桂容, 孙照渤. 西太平洋副高与华北旱涝的关系.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20(2): 206-211.[76] 韦志刚, 罗四维, 董文杰, 等. 青藏高原积雪资料分析及其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应用气象学报, 1998, 9(增刊): 39-46.[77] 彭京备, 陈烈庭, 张庆云. 青藏高原异常雪盖和ENSO的多尺度变化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高原气象,2005, 24(3): 366-377.[78] 宋燕, 张菁, 李智才, 等.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年代际变化及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高原气象, 2011, 30(4):843-851.[79] 朱玉祥, 丁一汇, 刘海文.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模拟研究. 大气科学, 2009, 33(5): 903-915.[80] 武炳义, 高登义, 黄荣辉. 冬春季节北极海冰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0, 5(3): 249-258.[81] 宋华, 孙照渤. 华北地区夏季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北极海冰的关系.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3, 26(3):289-295.[82] 卞林根, 林学春. 南极海冰涛动及其对东亚季风和我国夏季降水的可能影响. 冰川动土, 2008, 30(2): 196-203.[83] 杨修群, 谢倩, 黄士松. 北极冰异常对亚洲夏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 海洋学报, 1994, 16(5): 35-40.[84] 武炳义, 黄荣辉, 高登义. 北极海冰的厚度和面积变化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 气象学报, 2001, 59(4):414-428.[85] 谢付莹, 何金海. 华北夏季降水与哈得孙湾海冰的相关分析.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3, 26(3): 308-316. |
[1] | 孙琨, 钟林生. 国家公园公益化管理国外相关研究及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2): 314-329. |
[2] | 邓国富, 李明启. 树轮密度对气候的响应及重建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2): 343-356. |
[3] | 王成, 任梅菁, 胡秋云, 李琴.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韧性的科学认知及其研究域[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1): 85-94. |
[4] | 敖雪, 翟晴飞, 崔妍, 周晓宇, 沈历都, 赵春雨, 宁喜龙. 基于EOF分解的辽宁省城市化气候效应检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532-1543. |
[5] | 胡国建, 陆玉麒. 基于企业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进展、思考和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587-1596. |
[6] | 张灵, 张俊, 杜良敏, 高雅琦. 长江上游降水对三峡水库蓄水关键月入库流量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7): 1117-1125. |
[7] | 孙赫, 苏凤阁. 雅鲁藏布江流域多源降水产品评估及其在水文模拟中的应用[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7): 1126-1139. |
[8] | 任嘉敏, 马延吉. 地理学视角下绿色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7): 1196-1209. |
[9] | 谭雪兰, 蒋凌霄, 王振凯, 安悦, 陈敏, 任辉. 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乡村贫困——源起、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913-923. |
[10] | 胡栩, 聂勇, 徐霞, 蒋盛, 张镱锂. 塔里木盆地南缘和田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4): 577-590. |
[11] | 孙艺杰, 刘宪锋, 任志远, 段艺芳. 1960—2016年黄土高原干旱和热浪时空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4): 591-601. |
[12] | 熊琛然, 王礼茂, 屈秋实, 向宁, 王博. 地缘政治风险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4): 695-706. |
[13] | 段倩雯, 谈明洪. 国内外大城市的城市森林时空变化对比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3): 410-419. |
[14] | 周美君, 李飞, 邵佳琪, 杨海娟.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3): 443-453. |
[15] | 宋臻, 史兴民. 雨养农业区农户的气候变化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路径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3): 461-4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