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2, Vol. 31 ›› Issue (5): 577-583.doi: 10.11820/dlkxjz.2012.05.005
李正1,2, 王军1, 白中科1,2, 郭义强1, 余莉3
收稿日期:
2012-01-01
修回日期:
2012-03-01
出版日期:
2012-05-25
发布日期:
2012-05-25
通讯作者:
王军(1970-),男,河南新乡人,博士,研究员,国土资源部“百人计划”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生态学、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土地整理。E-mail:wangjun@lcrc.org.cn
E-mail:wangjun@lcrc.org.cn
作者简介:
李正(1985-),男,江西萍乡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整理复垦、土地可持续利用。E-mail:lizheng19859011@sina.com
基金资助: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B38B07)。
LI Zheng1,2, WANG Jun1, BAI Zhongke1,2, GUO Yiqiang1, YU Li3
Received:
2012-01-01
Revised:
2012-03-01
Online:
2012-05-25
Published:
2012-05-25
摘要: 以贵州省1996-2008 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 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敏感性指数和灰色预测模型, 对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了估算, 对区域土地利用构成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灰色预测。结果表明:贵州省近13 年来, 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均呈现减少的趋势, 而林地、园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呈增加趋势;贵州省2008 年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比1996 年增加了59.08 亿元, 变化率为3.01%;贵州西北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变化率较贵州东南地区显著;敏感性分析表明采用的生态价值系数是合理的, 研究区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缺乏弹性;利用灰色GM(1,1)模型对贵州省2015 年和2020 年的土地利用构成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预测, 未来10 年贵州呈现林地、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持续减少的趋势;2015 和2020 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分别为1.4320 和1.4331, 表明土地利用结构逐渐趋于均衡, 2020 年区域生态资产增加到2119.03 亿元。
李正, 王军, 白中科, 郭义强, 余莉. 贵州省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灰色预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5): 577-583.
LI Zheng, WANG Jun, BAI Zhongke, GUO Yiqiang, YU Li. Land Use and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and Their Grey Forecast in Guizhou Province[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5): 577-583.
[1]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1997, 387(6630): 253-260.[2] 李秀彬.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 LUCC 的国际研究动向. 地理学报, 1996, 51(6): 553-558.[3] Turner B L, Skole D, Sanderson S, et al. Land-use andland-cover change: Science/research plan. IGBP ReportNo.35/HDP Report No.7. Stockholm: IGBP, 1995.[4] Lambin E F, Baulies X, Bockstael N, et al. Land-useand land-cover chang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IGBPReport No.48/IHDP Report No. 10. Stockholm: IGBP,1999.[5] 吴克宁, 赵珂, 赵举水, 等.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以安阳市为例. 中国土地科学, 2008, 22(2): 23-28.[6] 谢高地, 鲁春霞, 成升魁. 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资源科学, 2001, 23(6): 5-9.[7] 谢高地, 张镱锂, 鲁春霞, 等. 中国自然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9(1): 47-53.[8] 谢高地, 鲁春霞, 冷允法, 等. 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2): 189-196.[9] 欧阳志云, 王效科, 苗鸿.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 生态学报, 1999, 19(5):607-613.[10] Wang Z M, Zhang B, Zhang S Q, et al. Estimates ofloss i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of Songnen plain from1980 to 2000.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5,15(1): 80-86.[11] 苏飞, 张平宇.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以大庆市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09,28(3): 471-477.[12] 刘少博, 徐立, 王小凡, 等. 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沙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37(4): 72-76.[13] 周红艺, 熊东红, 杨忠. 元谋干热河谷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3):135-138.[14] 王晓峰. 榆林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测评.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9, 31(3): 302-305.[15] 吴大千, 刘建, 贺同利, 等.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黄河三角洲生态服务价值损益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8): 256-261.[16] 岳书平, 张树文, 闫业超. 东北样带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地理学报, 2007, 62(8): 879-886.[17] 邓聚龙. 灰色系统基本方法. 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87.[18] 傅立.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9] 李正, 王军, 白中科, 等. 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2): 143-148.[20] 吕明辉, 王红亚, 蔡运龙.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综述.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2): 87-96.[21] 赵庚星, 李强, 李玉环, 等. GIS 支持下的马尔柯夫链模型模拟垦利县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1999, 30(4): 345-349.[22] 彭建, 蔡运龙, Verburg P. 基于CLUE-S模型的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景模拟: 以贵州猫跳河流域为例.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23(7): 64-70.[23] Verburg P, Veldkamp W, Limpiada R, et al. Modeling thespatial dynamics of regional land use: The CLUE-S model.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2, 30(3): 391-405.[24] 李亦秋, 邓欧, 张冬有, 等. 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情景模拟.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5):329-335.[25] 黎夏, 叶嘉安. 基于神经网络的元胞自动机及模拟复杂土地利用系统. 地理研究, 2005, 24(1): 19-27.[26] 曹银贵, 王静, 陶嘉, 等. 基于CA与AO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 以三峡库区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07,26(3): 88-95.[27] 赵文武, 傅伯杰, 吕一河, 等. 多尺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1): 24-33. |
[1] | 姜凯斯,刘正佳,李裕瑞,王永生,王昱.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村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对区域乡村转型发展的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305-1315. |
[2] | 杨奎,张宇,赵小风,文琦,钟太洋. 乡村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393-1402. |
[3] | 李极恒, 龚岳, 李贵才. 珠三角村镇建成区的空间型态:特征、类型和产业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6): 829-839. |
[4] | 刘紫玟, 尹丹, 黄庆旭, 何春阳, 薛飞. 生态系统服务在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和应用中的进展——基于文献计量和文本分析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2): 236-247. |
[5] | 马冰滢, 黄姣, 李双成. 基于生态-经济权衡的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优化配置[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1): 26-37. |
[6] | 黄琳珊, 陈彦光, 李双成. 京津冀城镇用地空间结构的多分维谱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1): 50-64. |
[7] | 赵静湉, 陈彦光, 李双成. 京津冀城市用地形态的双分形特征及其演化[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1): 77-87. |
[8] | 崔学刚, 方创琳, 李君, 刘海猛, 张蔷.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1): 111-125. |
[9] | 张凤, 陈彦光, 李晓松. 京津冀城市生长和形态的径向维数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1): 65-76. |
[10] | 任涵, 张静静, 朱文博, 王丽园, 张立娟, 朱连奇. 太行山淇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2): 1693-1704. |
[11] | 戴尔阜, 马良. 土地变化模型方法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 152-162. |
[12] | 徐苏, 张永勇, 窦明, 花瑞祥, 周宇建. 长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径流效应[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4): 426-436. |
[13] | 李元征, 尹科, 周宏轩, 王晓琳, 胡聃. 基于遥感监测的城市热岛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9): 1062-1074. |
[14] | 刘超, 许月卿, 孙丕苓, 刘佳.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9): 1087-1099. |
[15] | 杜国明, 孙晓兵, 王介勇. 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演化的时空格局[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2): 232-2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