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报章, 仲崇庆. 自然灾害风险损失等级评估的初步研究. 灾害学, 2010, 25(3): 1-5. [2] 聂高众, 高建国, 马宗晋, 等.中国未来10-15 年地震灾害的风险评估. 自然灾害学报, 2002 , 11(1): 68-69. [3] 陈棋福, 陈颙, 陈凌, 等. 利用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数据进行地震灾害损失预测评估. 地震学报, 1997, 19(6): 640-649. [4] 刘吉夫, 陈颙, 史培军, 等. 中国大陆地震风险分析模型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44(5): 520-523. [5] 刘吉夫, 陈颙, 史培军, 等. 中国大陆地震风险分析模型研究(Ⅱ): 生命易损性模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45(4): 404-407. [6] 周成虎, 万庆, 黄诗峰, 等. 基于GIS 的洪水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地理学报, 2000, 55(1): 15-24. [7] Leggett D J, Jones A. The application of GIS for flood defense in the Anglicanregion: Developing for the future. Int 7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1996, 10(1): 103-116. [8] 于贵华, 邓起东, 邬伦, 等. 利用GIS系统建立中国活动断裂信息咨询分析系统. 地震地质, 1996, 18(2): 156-160. [9] 楼宝棠. 中国古今地震灾情总汇.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6. [10] 国家地震台网中心, 国家地震信息共享中心. 中国震例 (1994-2002).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2. [11] 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 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汇编(1996-2000 年).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0. [12] 刘明广, 郭章林. 基于GA - ANN 的震灾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中国工程科学, 2006, 8(3): 83-86. [13] 张秋文, 张培霞.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 地壳变形与地震, 1999, 19(1): 82-86. [14] 侯建盛, 苗崇刚, 李成日, 等. 2000 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评述. 自然灾害学报, 2001, 10(3): 52-55. [15] 孙士宏, 彭克银. 2001 年震情述评. 中国地震, 2002, 18 (1): 112-116. [16] 刘杰, 李纲, 余素荣, 等. 2002 年震情述评. 中国地震, 2003,19(1): 97-102. [17] 侯建盛, 苗崇刚, 李成日, 等. 2003 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评述.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13(3): 24-29. [18] 李卫平, 赵荣国. 2004 年全球灾害地震的灾情综述.中国地震, 2005, 21(1): 123-129. [19] 张晓东, 张国民. 2004 年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概况. 国际地震动态, 2005, 3: 47-47. [20] 米宏亮, 李洋, 侯建盛. 2005 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 自然灾害学报, 2006, 15(3): 164-168. [21] 任志林, 白立新, 杨建思. 河北文安地震与云南盐津地震震害比较分析. 国际地震动态, 2006, 8: 30-35. [22] 米宏亮, 李洋, 侯建盛. 2007 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 国际地震动态, 2008, 2: 41-45. [23] 郑通彦, 李洋, 侯建盛. 2008 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 灾害学, 2010, 25(2): 112-118. [24] 郑通彦, 李洋, 侯建盛. 2009 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 灾害学, 2010, 25(4): 96-101. [25] 张业成. 中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预测与分区减灾对策.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1998, 9(1):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