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2, Vol. 31 ›› Issue (2): 231-238.doi: 10.11820/dlkxjz.2012.02.012
阿布都伟力·买合普拉1,2,3, 杨德刚1
收稿日期:
2011-10-01
修回日期:
2012-01-01
出版日期:
2012-02-25
发布日期:
2012-02-25
通讯作者:
杨德刚(1962-),男,新疆阜康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发展、干旱区绿洲农业研究。E-mail: dgyang@ms.xjb.ac.cn
基金资助:
ABUDUWEILI Maihepula1,2,3, YANG Degang1
Received:
2011-10-01
Revised:
2012-01-01
Online:
2012-02-25
Published:
2012-02-25
摘要: 以国内地理学视角物流活动研究为基础,梳理了中国物流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和理论进展。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分析了国内物流地理学的研究背景,对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了综述,进一步理清了地理学研究与物流学研究的边缘学术衔接点,映射了20 年来中国学术背景下的物流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和规律,列举出了各研究板块的代表性文献,对国内物流地理学研究的深化开辟了新的理论途径。研究表明,中国学术界物流地理研究宏观属性相对明显,地理学视角研究极大地丰富了物流活动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体系,已形成了物流运输地理研究、区域物流地理研究、港口场站物流地理研究、物流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和物流地理综合性方法论研究等主要研究板块。最后,依托国内物流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态势和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探讨了未来中国物流地理学研究的基本趋向。
阿布都伟力·买合普拉, 杨德刚. 物流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2): 231-238.
ABUDUWEILI Maihepula, YANG Degang. Research Progress of Logistics Geography in China[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2): 231-238.
[1] 宗会明, 周素红, 闫小培.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物流活动研究进展及启示.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8): 906-912. [2] 吴传钧. 现代经济地理学.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 8-32. [3] 曹小曙, 彭灵灵. 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近十年研究进展. 人文地理, 2006, 20(3): 104-108. [4] 周春山, 罗彦, 尚嫣然. 中国商业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地理学报, 2004, 54(6): 1028-1036. [5] 王海文. 服务业地理空间研究进展与文献述评.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2): 199-207. [6] 吕拉昌, 阎小培. 现代物流经济与经济地理学.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 22(2): 5-7. [7] 王成金. 试论现代物流的地理学研究及发展趋势. 人文地理, 2006, 21(6): 22-26. [8] 潘裕娟, 陈忠暖. 物流地理学研究评述.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7, 19(6): 91-95. [9] 王非. 物流地理学研究内容与趋势评述. 人文地理, 2011, 26(1): 109-112. [10] Hanson S. The Geography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2nd ed. New York: Guilford, 1995: 23-44. [11] Hoyle B S, Knowles R D. Modem Transport Geography. 2nd ed. London:Wiley, 1998: 17-25. [12] O’Kelly. A geographer’s analysis of hub and spoke networks.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1998, 6(3): 171-186. [13] McKinnon A. Logistical restructuring, freight trace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Banister D. Transport Policy and the Environment. London: Spon Press, 1998: 97-109. [14] Riemers C. Functional relations in distribution channels and locational patterns of the dutch wholesale sector. Geograska Annaler B, 1998, 80(2): 83-100. [15] Dicken P. Global Shift. 3rd ed. New York: Guilford. 1998: 147-l98. [16] Knox P, Agnew J. The Geography of the World Economy. Third ed. New York:Wiley, 1998: 14-33. [17] Hesse M, Rodrigue J. The transport geography of logistics and freight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04, 12(3): 171-184.. [18] Creswell T. The production of mobilities. New Formations, 2001, 43(1): 11-25.. [19] Crang M. Commentar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2, 34(4): 569-574. [20] 陈航, 张文尝. 中国交通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6. [21] 杨吾扬, 张国伍, 王富年. 交通运输地理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6: 1. [22] 金凤君, 张文尝. 省级区域铁路货运联系的系统研究. 地理科学, 1991, 1l(1): 19-29. [23] 张务栋. 交通运输布局概论.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5l-60. [24] 张文尝, 唐秀芳. 空间运输联系的生成与增长分布规律. 地理学报, 1994, 49(5): 440-448. [25] 陈兴鹏, 于雪鹰. 物流合理化的几个问题讨论. 干旱区地理, 1990, l3(3): 42-47. [26] 王志国. 物流场论及其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地理学报, 1990, 45(1): 90-101. [27] 王荣成. 图们江地区物流长期预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人文地理, 1999, 14(3): 21-25. [28] 占英华, 易红. 现代城市物流中心及其规划建设研究: 以深圳平湖物流中心规划建设为例. 经济地理, 2000, 20(2): 94-97. [29] 韩增林, 王成金. 我国物流地理学的兴起与发展探讨. 地理学发展方略和理论建设: 世纪之初的回顾与展望.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399-410. [30] 刘念. 物流地理.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1-6. [31] 陈焰. 物流经济地理. 北京: 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5: 1. [32] 王成金, 金凤君. 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6): 66-78. [33] 金凤君, 王娇娥. 20 世纪中国铁路网扩展及其空间通达性. 地理学报, 2004, 59 (2): 293-302. [34] 王成金. 1950 年代以来中国铁路物流的交流格局及演变特征.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1): 46-55. [35] 王娇娥, 金凤君. 中国铁路客运网络组织与空间服务系统优化. 地理学报, 2005, 60(3): 371-380. [36] 戴特奇, 金凤君, 王娇娥. 空间相互作用与城市关联网络演进: 以我国20 世纪90 年代城际铁路客流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2): 80-89. [37] 曹小曙, 薛德升, 阎小培. 中国干线公路网络联结的城市通达性. 地理学报, 2005, 60(6): 903-910. [38] 王成金. 中国高速公路网的发展演化及区域效应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6): 126-l37. [39] 徐建, 曹有挥, 孙伟. 基于公路运输成本的长三角轴一辐物流网络的构建. 地理研究, 2009, 28(4): 911-919. [40] 王法辉, 金风君, 曾光. 中国航空客运网络空间演化模式研究. 地理科学, 2003, 23(5): 519-526. [41] 王成金, 金凤君. 从航空国际网络看我国对外联系的空间演变. 经济地理, 2005, 25(5): 667-672. [42] 金凤君, 王成金. 轴幅侍服理念下的中国航空网络模式构筑. 地理研究, 2005, 24(5): 774-784. [43] 韩增林, 安筱鹏, 王利. 中国国际集装箱运输网络布局与优化. 地理学报, 2002, 57(4): 479-488. [44] 王成金, 金风君. 中国海上集装箱运输的组织网络研究. 地理科学, 2006, 26(4): 392-401. [45] 陈王景, 杨开忠. 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物流业发展对策探讨. 经济地理, 2001, 21(5): 554-558. [46] 韩增林, 王成金, 尤飞. 我国物流业发展与布局的特点及对策探讨.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1): 81-90. [47] 刘承良. 中国大陆物流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实证分析. 经济地理, 2004, 24(6): 826-829. [48] 王成金. 试论我国物流经济的空间组织模式. 经济地理, 2005, 25(3): 366-368. [49] 王成金. 中国物流企业的空间组织网络. 地理学报, 2008, 63(2): l35-146. [50] 王成金, 韩增林. 试论环渤海物流网络的形成与运作. 人文地理, 2004, 19(2): 69-73. [51] 孙峰华, 魏晓. 山东半岛城市群物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地理学报, 2008, 63(10): 1108-1118. [52] 周平德, 周剑倩. 穗深港物流业及其与珠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关系. 热带地理, 2009, 29(1): 37-42. [53] 陈眉舞, 向俊渡. 苏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 经济地理, 2003, 23(5): 651-655. [54] 谢五届, 李海建. 苏州市城市物流空间格局及物流企业发展路径. 世界地理研究, 2005, 14(2): 51-56. [55] 高红. 深圳物流业发展与对策分析. 经济地理, 2004, 24 (1): 35-38. [56] 赵建军. 青岛物流产业发展的空间竞争研究. 人文地理, 2004, 19(2): 64-68. [57] 赵晓卓, 王利. 现代物流环境下城市仓储设施规划原则与方法探讨: 以大连市为例.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24 (6): 52-55. [58] 郭建科, 韩增林. 试论现代物流业与港口城市空间再造: 以大连市为例. 人文地理, 2006, 21(6): 80-86. [59] 朱庆伟, 相伟. 东北老工业基地核心城市物流体系规划研究: 以哈尔滨市为例.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 25(5): 14-17. [60] 莫星, 千庆兰. 广州市运输型物流企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热带地理, 2010, 30(5): 521-527. [61] 张永仲, 白劲宇. 公共物流区空间规划探析: 以北京公共物流区空间规划研究为例. 城市规划, 2010, 34(11): 31-39. [62] 曹有挥, 曹卫东等. 中国沿海集装箱港口体系形成演化机理. 地理学报, 2003, 58(3): 424-432. [63] 王成金. 中国港口分布格局的演化与发展机理. 地理学报, 2007, 62(8): 809-820. [64] 安筱鹏, 韩增林. 综合物流时代的到来与港口功能的演变. 热带地理, 2001, 21(3): 276-281. [65] 安筱鹏, 韩增林. 东北集装箱运输内陆中转站的发展设想. 经济地理, 2001, 21(4): 442-446. [66] 田汝耕, 张振克. 海岸带临港工业、海运物流与全球化大生产的探讨. 世界地理研究, 2004, 13(2): 1-8. [67] 黄民生, 王成超. 国外港口物流发展与闽台港口物流对接. 世界地理研究, 2008, 17(1): 105-111. [68] 李学工, 安文香. 基于山东半岛港口资源的农产品外贸物流空间及其优化.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 27(4): 20-25. [69] 蒙少东. 上海洋山港港口物流的市场博弈分析.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 27(4): 52-55. [70] 王姣娥, 金凤君, 孙炜, 等. 中国机场体系的空间格局及其服务水平. 地理学报, 2006, 61(8): 829-838. [71] 顾哲, 夏南凯. 空港物流园功能区块布局. 经济地理, 2008, 28(2): 283-285. [72] 杨帆, 阎小培. 新国际机场建成对广州物流发展的促进分析. 热带地理, 2002, 22(3): 208-213. [73] 方中权. 新白云机场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世界地理研究, 2005, 14(2): 87-91. [74] 刘海燕, 张小雷. 新疆阿拉山口区域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分析. 干旱区地理, 2005, 28(3): 404-408. [75] 潘文安. GIS 决策支持系统下的物流中心配送分区. 经济地理, 2007, 27(1): 56-59. [76] 刘明柱, 胡丽琴. 基于Applet-CORBA 的空间物流信息平台体系. 地球信息科学, 2004, 6(3): 29-33. [77] 杨林, 盛业华. 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以南京某快运公司物流企业为例.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09, 11(5): 652-656. [78] 岳维好, 施昆, 黄艳华. 基于GIS 的物流配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7, 19(3): 72-76. [79] 林娜, 李志. 基于GIS 和遗传算法的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研究. 遥感信息, 2010(5): 110-114. [80] 屈晓晖, 庄大方, 邱冬生. 蔬果农产品可追溯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地球信息科学, 2008, 10(5): 615-622. [81] 蔡少华. 网络空间物流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探讨. 地球信息科学, 2002, 4(1): 104-107. [82] 王利, 韩增林, 李亚军. 现代区域物流规划的理论框架研究. 经济地理, 2003, 23(5): 601-605. [83] 朴庆日, 吕斌. 城市功能区划的数量化方法研究及其应用: 以深圳市南山区物流中心选址为例.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 22(1): 5-9. [84] 冯社苗. 基于Voronoi 图的物流配送中心服务范围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 29(3): 142-144. [85] 朱帮助. 组合预测模型在区域物流需求预测中的应用. 经济地理, 2008, 28(6): 952-954. [86] 李海建, 谢五届, 曹有挥. 物流发展IGJAHP评价模型及空间格局分析: 以安徽省为例. 经济地理, 2006, 26(2): 220-224. [87] 李红启. 基于Wilson 模型的物流空间相互作用. 经济地理, 2008, 28(4): 588-591. [88] 冯波, 吕朝勇. 粤西沿海渔港物流阻力面模型研究. 热带地理, 2007, 27(3): 245-248. |
[1] | 胡国建, 陆玉麒. 基于企业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进展、思考和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587-1596. |
[2] | 叶超, 塔娜. 重建地方:人文地理与GIS结合研究的路径[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8): 1249-1259. |
[3] | 王敏, 林铭亮, 朱竑. 人文地理学的“神经转向”研究进展及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7): 1182-1195. |
[4] | 任嘉敏, 马延吉. 地理学视角下绿色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7): 1196-1209. |
[5] | 谭雪兰, 蒋凌霄, 王振凯, 安悦, 陈敏, 任辉. 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乡村贫困——源起、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913-923. |
[6] | 黄晗, 李寻欢, 周扬. 中国丘陵山区农村贫困时空格局及其演变机制研究——以江西省于都县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938-950. |
[7] | 刘小鹏, 程静, 赵小勇, 苗红, 魏静宜, 曾端, 马存霞. 中国可持续减贫的发展地理学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892-901. |
[8] | 龙冬平, 柳林, 陈建国, 肖露子, 宋广文, 徐冲. 街头抢劫者前犯罪经历对其后作案地选择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5): 815-828. |
[9] | 刘熠孟, 李卫红, 王昕. 微观尺度下毒品犯罪时空分布及成因分析——以SZ市NH、DM街道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5): 841-852. |
[10] | 刘玲, 李钢, 薛淑艳, 马雪瑶, 周俊俊, 徐婷婷, 王皎贝. 四川省拐卖儿童犯罪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5): 853-865. |
[11] | 薛倩, 谢苗苗, 郭强, 王亚男, 武蓉蓉, 刘琦. 地理学视角下城市高温热浪脆弱性评估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4): 685-694. |
[12] | 邹利林, 刘彦随, 王永生. 中国土地利用冲突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298-309. |
[13] | 柴彦威, 李春江, 张艳. 社区生活圈的新时间地理学研究框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2): 1961-1971. |
[14] | 杨俊, 由浩琳, 张育庆, 金翠. 从传统数据到大数据+的人居环境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 166-176. |
[15] | 徐力刚,赖锡军,万荣荣,王晓龙,李相虎. 湿地水文过程与植被响应研究进展与案例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8): 1171-118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