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2, Vol. 31 ›› Issue (2): 167-175.doi: 10.11820/dlkxjz.2012.02.005
马颖忆, 陆玉麒, 张莉
收稿日期:
2011-07-01
修回日期:
2011-09-01
出版日期:
2012-02-25
发布日期:
2012-02-25
通讯作者:
陆玉麒(1963-),男,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 luyuqi@263.net
基金资助:
MAYingyi, LU Yuqi, ZHANG Li
Received:
2011-07-01
Revised:
2011-09-01
Online:
2012-02-25
Published:
2012-02-25
摘要: 以江苏省为例,选取人口数及人口密度为研究指标,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通过人口密度、空间自相关、不均衡指数、重心移动及偏移—分享分析,描述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近20 年来,江苏省人口密度有“南高北低”的特征,该现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江苏省人口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性,在长江中下游各县市形成空间人口密度高的集聚区域,在苏北平原形成空间人口密度低的集聚区域,随时间推移人口集聚趋势不断减弱;江苏省人口呈不均衡分布状态且不均衡趋势加强,人口重心逐渐向西北方向迁移;江苏省人口增长速度在变慢,集聚人口能力在3 大区域之间有明显差异,苏中相对不足,苏南不断增强而苏北不断减弱。
马颖忆, 陆玉麒, 张莉. 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2): 167-175.
MAYingyi, LU Yuqi, ZHANG Li. Evolvement of Spatial Pattern of Population with Data at County Level in Jiangsu Province[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2): 167-175.
[1] 胡焕庸, 张善余. 中国人口地理.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4. [2] 谢守红,宁越敏. 广州市人口密度分布及演化模型研究.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6, 25(5): 518-522. [3] McDonald J F. Econometric studies of urban population density: A survey.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89, 26 (3): 361-385. [4] Anselin L, Griffith D A. Do spatial effects really matter in regression analysis. Paper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1998, 65: 11-34. [5] 张岸, 齐清文. 基于GIS 的城市内部人口空间结构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1): 95-105. [6] 李亚丽. GIS 支持下的河南省人口空间动态特征研究[D]. 河南大学, 2004. [7] 耿旻. 河南省人口空间结构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河南大学, 2003. [8] Moran P A P.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atistical maps.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B, 1948, 37: 243-251. [9] Cliff A D, Ord J K.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London: Pion, 1973. [10] Getis A, Ord J K.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by use of distance statistics. Geographical Analysis, 1992, 24 (3): 189-206. [11] Anselinl Getis A. 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1992, 26(1): 19-33. [12] 冯健. 杭州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的模型研究. 地理研究, 2002, 21(5): 635-646. [13] 曹晓晗. 辽宁省人口密度分布模拟研究.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0, 33(2): 144-148. [14] 贾晓峰, 金春鹏. 江苏人口总量与结构研究. 统计与决策, 2009(13): 94-96. [15] 朱秀杰, 陈绍军. 江苏省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及影响. 经济学研究, 2010(5): 29-33. [16] 黄润龙, 沈勇, 吴金林. 近十年江苏人口的变化特征. 南京师大学报, 2003(5): 53-60. [17] 陈楠. 基于GIS 的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 山东科技大学, 2005. [18] 朱传耿, 孙姗姗, 李志江.中国城市化的影响要素与空间格局. 地理研究, 2008, 27(1): 13-23. [19] 刘峰, 马金辉, 宋艳华. 基于空间统计分析与GIS的人口空间分布模式研究: 以甘肃天水市为例.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 20(6): 18-21. [20] 刘铮.人口学辞典.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21] 徐建华.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2] 张善余. 人口地理学概论.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3] 党安荣. 人口密度分级的一般原则与定量标准的探讨. 地理科学, 1990, 10(3): 264-270. [24] 徐建华, 岳文泽. 近20 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 地理科学, 2001, 21(5): 386-389. [25] 段学军, 王书国, 陈雯.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分布演化与偏移增长. 地理科学, 2008, 28(2): 139-144. [26] 李秀彬. 地区发展均衡性的可视化测度. 地理科学, 1999, 19(3): 254-257. [27] 张连均, 张晶, 侯晓慧. 江苏省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10, 31(4): 7-10. |
[1] | 马晓冬,李鑫,胡睿,KHUONG ManhHa. 基于乡村多功能评价的城市边缘区“三生”空间划分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382-1392. |
[2] | 陈沛然, 王成金, 刘卫东. 中国海外港口投资格局的空间演化及其机理[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7): 973-987. |
[3] | 徐媛媛, 王琛. 金融危机背景下区域经济弹性的影响因素——以浙江省和江苏省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8): 986-994. |
[4] | 张建伟, 石江江, 王艳华, 赵建吉. 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的空间特征和时空演化[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9): 1119-1128. |
[5] | 马恩朴, 李同昇, 卫倩茹. 中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机制探索——以西安市南郊大学城康杜村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7): 816-828. |
[6] | 侯纯光, 程钰, 任建兰, 陈延斌. 中国创新能力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10): 1206-1217. |
[7] | 许艳, 濮励杰, 于雪, 朱明, 蔡芳芳. 沿海滩涂围垦区土地生产潜力模型构建与应用——以江苏省如东县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7): 862-870. |
[8] | 李月娇, 杨小唤, 蔡红艳, 余跃飞. 2000-2010年广东省流入人口时空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 110-117. |
[9] | 叶信岳, 李晶晶, 程叶青. 浙江省经济差异时空动态的多尺度与多机制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9): 1177-1186. |
[10] | 廖华军, 李国胜, 王少华, 崔林林, 欧阳宁雷. 近30年苏北滨海滩涂湿地演变特征与空间格局[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9): 1209-1217. |
[11] | 龙冬平, 李同昇, 苗园园, 刘超, 李晓越, 孟欢欢. 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4): 517-530. |
[12] | 孙才志, 朱静. 下辽河平原浅层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及空间关联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2): 270-279. |
[13] | 王法辉, 刘瑜, 王姣娥. 交通网络与城市结构研究——理论框架与中美两国实证案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0): 1289-1299. |
[14] | 周扬, 李宁, 吴文祥, 吴吉东. 1982-201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变[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 102-113. |
[15] | 柏林川, 武兰芳, 宋小青. 1995-2010年山东省粮食单产变化空间分异及均衡增产潜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8): 1257-12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