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2, Vol. 31 ›› Issue (2): 149-155.doi: 10.11820/dlkxjz.2012.02.003
牛方曲1,2, 刘卫东1,2
收稿日期:
2011-05-01
修回日期:
2011-07-01
出版日期:
2012-02-25
发布日期:
2012-02-25
基金资助:
NIU Fangqu1,2, LIUWeidong1,2
Received:
2011-05-01
Revised:
2011-07-01
Online:
2012-02-25
Published:
2012-02-25
摘要: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为了提高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各区域进行了大量科技创新资源的建设投入。但科技投入只有真正转化为创新能力、产出创新成果,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本文分别从国立、地方、企业三方面综合评价了各省的科技创新资源,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并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了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中国各省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正相关趋势,但具体到各省份,随着科技创新资源的增加,其经济发展水平却有升有降。为充分发挥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的作用,提高科研成果产出,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配置关系仍需优化调整。探索中国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的驱动与响应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模型,实现国家用于宏观调控的国立科技创新资源、各地区自主决策的地方科技创新资源、市场驱动的企业科技创新资源三者有机结合、高效配置,以更大程度地实现科技产出,促进经济发展,对于转型期的中国,实现由依靠传统资源要素进入到依靠科技资源支撑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牛方曲, 刘卫东.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测度[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2): 149-155.
NIU Fangqu, LIUWeido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Scientific &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2): 149-155.
[1] 王缉慈. 知识创新和区域创新环境. 经济地理, 1999, 19 (1): 11-15. [2] 韩先锋, 师萍, 卫伟.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模式与收敛性分析. 统计与决策, 2010(16): 57-60. [3] 康楠, 郑循刚, 母培松. 基于组合评价的我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6): 79-83. [4] 李红霞, 李五四.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与空间差异分析: 基于SFA模型的实证分析. 科学管理研究, 2010(4): 35-40. [5] 郑雨苹, 张良强, 郑建锋. 福建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证评价与分析. 科技管理研究, 2010(20): 59-63,58 [6] 杨洪涛. 基于DEA的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4): 115-118. [7] 牛方曲, 刘卫东, 刘志高, 等. 中国区域公立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分析. 经济地理, 2011, 31(4): 540-547. [8] Lichtenberg F R. R & D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 NberWorking Paper, 1993. [9] Eaton J, Kortum S.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 theory and measuremen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99, 40(3): 537-570. [10] Coe D T, Helpman E. International R & D spillover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5, 39(5): 859-887. [11] Bayoumi T, Coe D T, Helpman E. R & D spillovers and global growt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47(2): 399-428. [12] 朱李鸣. 区域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0(8): 7-9. [13] 袁康, 丁又双, 胡承统.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 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1(6): 9-13. [14] 胡恩华, 刘洪, 张龙. 我国科技投入经济效果的实证研究. 科研管理, 2006(4): 71-75. [15] 吴宗杰, 李建民. 中国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约束条件分析. 科学管理研究, 2007(5): 43-46. [16] 周寄中. 科技资源论.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17] 徐冠华. 加强科技资源研究, 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08(3): 3-5. [18] 丁厚德. 我国新时期科技资源配置的特点与调整.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08(1): 47-51. [19] 孙鸿烈.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0. [20] 杨子江. 科技资源内涵与外延探讨. 科技管理研究, 2007(2): 213-216. [21] 赵伟, 赵奎涛, 彭洁, 等. 科技资源的价值及其价值表现分析. 科学学研究, 2008(3): 461-465. [22] 蒋和胜. 论科技资源向科技资本的转变. 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6): 125-128. |
[1] | 杨忍,罗秀丽,陈燕纯. 中国县域乡村地域多功能格局及影响因素识别[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316-1328. |
[2] | 杨奎,张宇,赵小风,文琦,钟太洋. 乡村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393-1402. |
[3] | 施利锋,黄贤金. 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扩张时空差异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8): 1206-1216. |
[4] | 朱鹤, 刘家明, 龙江智, 余玲, 李涛. “空间-主题”框架下中美城市旅游研究对比——以2008—2017年城市旅游博士论文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7): 1056-1068. |
[5] | 高卿, 骆华松, 王振波, 宋金平. 美丽中国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7): 1021-1033. |
[6] | 陈沛然, 王成金, 刘卫东. 中国海外港口投资格局的空间演化及其机理[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7): 973-987. |
[7] | 贺灿飞, 胡绪千, 罗芊. 全球-地方出口溢出效应对新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5): 731-744. |
[8] | 钱超峰, 杜德斌, 胡璇, 段德忠. 地区间基因差异会影响技术转移吗?——基于中国2001—2005年省际专利转让数据[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5): 745-755. |
[9] | 胡伟, 胡志丁, 葛岳静. 中国地缘环境研究进展与思考[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4): 477-488. |
[10] | 刘丽敏, 钟林生, 虞虎. 冰川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4): 533-545. |
[11] | 刘丽, 李宁, 张正涛, 冯介玲, 陈曦, 白扣, 黄承芳. 中国省域尺度17部门资本存量的时空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4): 546-555. |
[12] | 李鲁奇, 马学广, 鹿宇. 飞地经济的空间生产与治理结构——基于国家空间重构视角[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3): 346-356. |
[13] | 张翼鸥, 谷人旭, 马双. 中国城市间技术转移的空间特征与邻近性机理[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3): 370-382. |
[14] | 康江江, 张凡, 宁越敏. 苹果手机零部件全球价值链的价值分配与中国角色演变[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3): 395-406. |
[15] | 盛科荣, 杨雨, 孙威. 中国城市网络中心性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基于上市公司500强企业网络视角[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2): 248-2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