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2, Vol. 31 ›› Issue (2): 131-138.doi: 10.11820/dlkxjz.2012.02.001
• 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 • 下一篇
龙花楼1,2
收稿日期:
2011-09-01
修回日期:
2011-10-01
出版日期:
2012-02-25
发布日期:
2012-02-25
基金资助:
LONG Hualou1,2
Received:
2011-09-01
Revised:
2011-10-01
Online:
2012-02-25
Published:
2012-02-25
摘要: 土地利用转型这一研究方向引入中国后,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特点的相关研究篷勃开展。土地利用形态是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核心内容,在社会经济变化和革新的影响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土地利用形态的概念内涵被不断拓展。本文在分析土地利用形态概念内涵的发展演变基础上,提出将其分为显性形态与隐性形态两种形式,并以此诠释了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模式,进而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出:耕地和农村宅基地这两种地类乃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之重要源头。随后探讨了乡村转型发展与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最后提出未来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研究方向,涉及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格局与地域类型、互馈作用机理与动力机制、资源与环境效应、优化调控模式和途径等方面。
龙花楼.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2): 131-138.
LONG Hualou. Land Use Transition and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2): 131-138.
[1] Grainger A. The future role of the tropical rain forests in the world forest economy [D]. Oxford: Department of Plant Sciences, University of Oxford, 1986. [2] Grainger A. National land use morphology: Patterns and possibilities. Geography, 1995, 80(3): 235-245. [3] 龙花楼. 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综合研究的新途径.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19(1): 87-90. [4] 陆大道, 史培军, 董光器. 体现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理念. 中国国土资源报, 2006-07-17(5). [5] 龙花楼. 中国农村宅基地转型的理论与证实. 地理学报, 2006, 61(10): 1093-1100. [6] 李秀彬. 农地利用变化假说与相关的环境效应命题.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23(11): 1124-1129. [7] 吴俊范. 近代上海土地利用方式转型初探: 以河浜资源为中心.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0(3): 43-53. [8] 郭素君, 张培刚. 从观澜看深圳市特区外土地利用转型的必然性. 规划师, 2008, 24(8): 72-77. [9] 杨永春, 杨晓娟. 1949-2005年中国河谷盆地型大城市空间扩展与土地利用结构转型: 以兰州市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1): 37-49. [10] 龙花楼, 李秀彬. 长江沿线样带农村宅基地转型. 地理学报, 2005, 60(2): 179-188. [11] 马继红. 农安县耕地转型的机理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12] 龙花楼. 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整理.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2): 133-140. [13] 龙花楼, 李秀彬. 中国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 研究进展与框架.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5): 67-76. [14] Lambin E F, Meyfroidt P. Land use transitions: Socio-ecological feedback versus socio-economic change. Land Use Policy, 2010, 27(2): 108-118. [15] 龙花楼, 邹健. 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转型发展. 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2(4): 97-100. [16] Woods M. Rural Geography: Processes, Responses and Experiences in Rural Restructuring. London: Sage, 2005. [17] Long Hualou, Woods M. Rural restructuring under globalization in eastern coastal China: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Wales? Journal of Rural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2011, 6(1): 70-94. [18] 李秀彬. 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 (3): 195-203. [19] 王卉. 龙花楼专访: 我们能否保障粮食的品质安全. 科学时报, 2008-10-24(2). [20] 刘彦随, 龙花楼. 中国农业和乡村发展的基本态势//陆大道, 樊杰. 2050: 中国的区域发展:“中国至2050 年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报告.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117-135. [21] 刘彦随, 龙花楼, 陈玉福, 等. 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 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22] Long Hualou, Li Yurui, Liu Yansui, et al. Accelerated restructuring in rural China fueled by‘increasing vs. decreasing balance’land-use policy for dealing with hollowed villages. Land Use Policy, 2012, 29(1): 11-22. [23] 蔡运龙. 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 地理科学, 2001, 21(1): 1-6. [24] 张雷, 刘毅. 中国东部沿海地带人地关系状态分析. 地理学报, 2004, 59(2): 311-319. [25] 张燕, 张洪. 农业转型与资源替代. 经济地理, 2001, 21 (6): 719-722. [26] Skinner M W, Kuhn R G, Joseph A E. Agricultural land protection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local governance in Zhejiang Province. Land Use Policy, 2001, 18(4): 329-340. [27] 刘彦随.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地理学报, 2007, 62(6): 563-570. [28] 刘盛和, 叶舜赞, 杜红亮等.半城市化地区形成的动力机制与发展前景初探: 以浙江省绍兴县为例. 地理研究, 2005, 24(4): 601-610. [29] 刘彦随, 龙花楼, 张小林, 等. 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2): 1498-1505. |
[1] | 李红波, 胡晓亮, 张小林, 李智, 袁源. 乡村空间辨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5): 591-600. |
[2] | 杨忍, 陈燕纯. 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热点演化及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5): 601-616. |
[3] | 龙花楼, 屠爽爽. 乡村重构的理论认知[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5): 581-590. |
[4] | 王成, 李颢颖.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概念性认知及其研究框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8): 913-923. |
[5] | 杨忍. 中国县域城镇化的道路交通影响因素识别及空间协同性解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7): 806-815. |
[6] | 杨忍, 刘彦随, 龙花楼, 张怡筠. 中国乡村转型重构研究进展与展望——逻辑主线与内容框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8): 1019-1030. |
[7] | 李婷婷, 龙花楼. 基于转型与协调视角的乡村发展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4): 531-541. |
[8] | 龙花楼,李秀彬. 中国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研究进展与框架[J].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5): 67-76. |
[9] | 龙花楼. 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整理[J].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2): 133-1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