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2, Vol. ›› Issue (1): 118-122.doi: 10.11820/dlkxjz.2012.01.015
朱先进1,2, 于贵瑞1, 高艳妮1,2, 王秋凤1
收稿日期:
2011-10-01
修回日期:
2012-01-01
出版日期:
2012-01-25
发布日期:
2012-01-25
通讯作者:
于贵瑞(1959-),男,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E-mail: yugr@igsnrr.ac.cn
基金资助:
ZHU Xianjin1,2, YU Guirui1, GAO Yanni1,2, WANG Qiufeng1
Received:
2011-10-01
Revised:
2012-01-01
Online:
2012-01-25
Published:
2012-01-25
摘要: 河流是连接海洋和陆地两大碳库的纽带,其碳通量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的数据为基础,就中国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及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5-2005 年,中国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平均为29.57 TgC·yr-1,占河流入海碳通量的42%,其中有机碳占36.02%,无机碳占63.98%,长江、黄河和珠江的颗粒态碳通量占全国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的96.25%。从2003 年开始,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但颗粒态有机碳通量在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中所占的比重有所提高。2009 年,全国通过河流泥沙输送到海洋中的碳仅为6.59 TgC,为1965-2005 年平均输碳量的22.3%。由此可见,颗粒态碳通量在河流碳通量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为了准确评估中国河流及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应对颗粒态碳通量进行细致研究。
朱先进, 于贵瑞, 高艳妮, 王秋凤. 中国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及其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1): 118-122.
ZHU Xianjin, YU Guirui, GAO Yanni, WANG Qiufeng. Fluxes of Particulate Carbon from Rivers to the Ocean and Their Changing Tendency in China[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1): 118-122.
[1] Ludwig W, Probst J L, Kempe S. Predicting the oceanicinput of organic carbon by continental erosion. GlobalBiogeochemical Cycles, 1996, 10(1): 23-41. [2] 高全洲, 沈承德. 河流碳通量与陆地侵蚀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 1998, 13(4): 369-375. [3] Cauwet G, Mackenzie F T. Carbon inputs and distributionin estuaries of turbid rivers: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s(China). Marine Chemistry, 1993, 43(1-4): 235-246. [4] Ni H G, Lu F H, Luo X L, et al. Riverine inputs of totalorganic carbon and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from thePearl River Delta to the coastal ocean off South China.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08, 56(6): 1150-1157. [5] 刘新成, 沈焕庭, 黄清辉. 长江入河口区生源要素的浓度变化及通量估算. 海洋与湖沼, 2002, 33(3): 332-340. [6] Guo X, Cai W J, Zhai W, et al.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inorganic carbon system in the Pearl River (Zhujiang) estuary.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008, 28(12):1424-1434. [7] 姚冠荣, 高全洲, 王振刚, 等. 西江下游溶解无机碳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输出通量. 地球化学, 2008, 37(3):258-264.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2004.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2006.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2008.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2009.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12] 张龙军, 姜波, 张向上, 等. 基于泥沙中碳含量的变化表征黄河调水调沙入海泥沙的扩散范围. 水科学进展,2008, 19(2): 153-159. [13] 方精云, 刘国华, 徐嵩龄.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其全球意义//王庚辰, 温玉璞. 温室气体浓度和排放监测及相关过程.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6:129-139. [14] 徐嵩龄, 方精云, 刘国华. 黄河水系对流域碳分布的影响. 生态学报, 1995, 15(3): 287-295. [15] 魏秀国, 沈承德, 李定强, 等. 珠江流域土壤中碳库的存量与通量. 生态环境, 2004, 13(4): 670-673. [16] Gao Y N, Fang H J, Yu G R,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temporal dynamics of soil carbon removal caused by watererosion in Chin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1, 2(3): 210-216. |
[1] | 杨忍,罗秀丽,陈燕纯. 中国县域乡村地域多功能格局及影响因素识别[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316-1328. |
[2] | 杨奎,张宇,赵小风,文琦,钟太洋. 乡村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393-1402. |
[3] | 马明国,汤旭光,韩旭军,时伟宇,宋立生,黄静. 西南岩溶地区碳循环观测与模拟研究进展和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8): 1196-1205. |
[4] | 施利锋,黄贤金. 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扩张时空差异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8): 1206-1216. |
[5] | 朱鹤, 刘家明, 龙江智, 余玲, 李涛. “空间-主题”框架下中美城市旅游研究对比——以2008—2017年城市旅游博士论文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7): 1056-1068. |
[6] | 高卿, 骆华松, 王振波, 宋金平. 美丽中国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7): 1021-1033. |
[7] | 陈沛然, 王成金, 刘卫东. 中国海外港口投资格局的空间演化及其机理[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7): 973-987. |
[8] | 贺灿飞, 胡绪千, 罗芊. 全球-地方出口溢出效应对新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5): 731-744. |
[9] | 钱超峰, 杜德斌, 胡璇, 段德忠. 地区间基因差异会影响技术转移吗?——基于中国2001—2005年省际专利转让数据[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5): 745-755. |
[10] | 胡伟, 胡志丁, 葛岳静. 中国地缘环境研究进展与思考[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4): 477-488. |
[11] | 刘丽敏, 钟林生, 虞虎. 冰川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4): 533-545. |
[12] | 刘丽, 李宁, 张正涛, 冯介玲, 陈曦, 白扣, 黄承芳. 中国省域尺度17部门资本存量的时空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4): 546-555. |
[13] | 李鲁奇, 马学广, 鹿宇. 飞地经济的空间生产与治理结构——基于国家空间重构视角[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3): 346-356. |
[14] | 张翼鸥, 谷人旭, 马双. 中国城市间技术转移的空间特征与邻近性机理[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3): 370-382. |
[15] | 康江江, 张凡, 宁越敏. 苹果手机零部件全球价值链的价值分配与中国角色演变[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3): 395-4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