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2, Vol. ›› Issue (1): 40-45.doi: 10.11820/dlkxjz.2012.01.006
王胜, 田红, 谢五三, 唐为安, 丁霞
收稿日期:
2011-03-01
修回日期:
2011-06-01
出版日期:
2012-01-25
发布日期:
2012-01-25
基金资助:
WANG Sheng, TIAN Hong, XIEWusan, TANGWeian, DING Xia
Received:
2011-03-01
Revised:
2011-06-01
Online:
2012-01-25
Published:
2012-01-25
摘要: 利用安徽省70 个台站1961-2010 年逐日平均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根据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计算得到安徽省气候舒适度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GIS 空间插值对气候舒适度进行综合区划和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气候舒适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区域分布特征,季节上每年4-10 月气候总体舒适,而11 月-次年3 月气候相对不舒适;空间上南部地区气候较为舒适,而北部气候相对不舒适。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年气候舒适天数逐年增多,且在1986 年左右存在一次显著性增多的突变;年不舒适日数明显减少,并且在1997 年左右也发生一次显著性减少的突变。综合区划显示,全省气候最舒适区主要位于沿江地区和江南南部,而气候最不舒适区位于淮北东北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
王胜, 田红, 谢五三, 唐为安, 丁霞. 近50年安徽省气候舒适度变化特征及区划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1): 40-45.
WANG Sheng, TIAN Hong, XIEWusan, TANGWeian, DING Xia. A Study on Variations and Comprehensive Zoning of Climate Comfort Degree in Anhui Province in the Past 50 Years[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1): 40-45.
[1] 刘凤舞. 安徽省防汛抗旱气象手册. 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8: 1-20. [2] 翟武全.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安徽卷. 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7: 1-2. [3] 张书余. 城市环境气象预报技术.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124-130. [4] Terjung W H. Physiologic climates of the contentiousUnited States: A bioclimatic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man.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66, 5(1): 141-179. [5] Oliver J E. Climate and man’s environment: An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climat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Sons. Inc, 1973: 195-206. [6] 吴普, 席建超, 葛全胜. 中国旅游气候学研究综述.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2): 131-137. [7] Toftum J, Jorgensen A S, Fanger P O. Upper limits ofair humidity for preventing warm respiratory discomfort.Energy and building, 1998, 28: 15-23. [8] Berglund L, Cain W S. Perceived air quality and the thermalenvironment. In: Proceedings of IAQ '89: The HumanEquation: Health and Comfort. Atlanta, GA, AmericanSociety of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Engineers, 1989: 93-99. [9] Brag A L F, Zanobetti A, Schwartz J. The effect of weatheron respiratory and cardiovascular deaths in 12 U. S.cities. Environ Health Perspec, 2002, 110(9): 859-863. [10] Thom E C. A new concept for cooling degree days.Air-Condition: Heat &Ventilation, 1957(54): 73-80. [11] 徐大海, 朱蓉. 人对温度、湿度、风速的感觉与着衣指数的分析研究. 应用气象学报, 2000, 11(4): 432-441. [12] 刘梅, 于波, 姚克敏. 以热量平衡为基础的体感温度模型及气候要素的效应分析.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1,24(3): 527-536. [13] 任健美, 牛俊杰, 胡彩虹, 等. 五台山旅游气候及其舒适度评价. 地理研究, 2004, 23(6): 856-862. [14] 王明娜, 孙彦坤. 哈尔滨地区冬季旅游气候舒适度模糊综合评判.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9(2): 200-203. [15] 赵小艳, 申双和, 孙虎声. 南京旅游气候舒适度的探讨.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8, 31(2): 250-2256. [16] 马丽君, 孙根年, 王洁洁. 中国东部沿海沿边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5): 713-722. [17] 杨建明. 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发展影响研究综述. 地理科学研究进展, 2010, 29(8): 997-1004. [18] 孔邦杰, 李军, 黄敬峰. 山地旅游区气候舒适度的时空特征分析. 气象科学, 2007, 27(3): 342-348. [19] 陆鼎煌. 颐和园夏季小气候. 见: 宋兆民主编. 中国林业气象文集.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89: 221-228. [20] 王汶, 鲁旭. 基于GIS的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以河南省为例. 遥感信息, 2009(2): 104-109. [21] 吴兑, 邓雪娇. 环境气象学与特种气象预报.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1: 264-277. [22] 王汶, 鲁旭. 基于GIS的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以河南省为例, 遥感信息, 2009(2): 104-109. |
[1] | 方嘉雯, 刘海猛. 京津冀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1): 68-77. |
[2] | 王珂靖, 蔡红艳, 杨小唤. 多元统计回归及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在多尺度人口空间化研究中的应用[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12): 1494-1505. |
[3] | 陈慧, 闫业超, 岳书平, 孟冰祥, 王喜元. 中国避暑型气候的地域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2): 175-. |
[4] | 方叶林, 黄震方, 陈文娣, 谢慧玮. 2001-2010 年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演化[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5): 831-839. |
[5] | 陆娟, 汤国安, 张宏, 蒋平, 吴伟. 犯罪热点时空分布研究方法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4): 419-425. |
[6] | 蒋晓威, 曹卫东, 罗健, 朱胜清, 唐云云. 安徽省公路网络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演化[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2): 1591-1599. |
[7] | 张丽娟, 陈红, 高玉宏, 马艳敏, 马骏. 黑龙江省大风分布特征及风险区划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7): 899-905. |
[8] | 苗爱梅, 贾利冬, 李苗, 范光海. 近50年山西高温日的时空分布及环流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7): 837-845. |
[9] | 程建刚,王学锋,范立张,杨晓鹏,杨鹏武. 近50 年来云南气候带的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1): 18-24. |
[10] | 师春香,谢正辉. 基于静止气象卫星观测的降水时间降尺度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4): 15-22. |
[11] | 吴绍洪, 戴尔阜, 何大明. 我国西南纵向岭谷区环境与 发展问题初步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1): 31-40. |
[12] | 张义丰, 李占社, 陈光临. 安徽省怀远县双桥镇农村经济发展与战略构想[J]. 地理科学进展, 1997, 16(3): 54-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