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陶志红.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中国土地科学, 2000, 14(5): 1-5.[2] 郭险峰.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制度分析.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07(1): 50-53.[3] 章其祥, 孙在宏, 沈剑荣, 等.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以南京市为例. 南京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27(3): 101-105.[4] 黎一畅, 周寅康, 吴林, 等.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6, 42(3): 309-315.[5] 郭爱请, 葛京凤. 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探讨. 资源科学, 2006, 28(4): 65-70.[6] 杨东朗, 安晓丽. 西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经济地理, 2007, 27(3): 470-475.[7] 常青, 王仰麟, 吴健生, 等.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 以深圳市为例. 中国土地科学, 2007,21(4): 26-31.[8] 卞兴云, 冉瑞平, 贾燕兵. 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4): 617-621.[9] 范辉, 冯德显, 余国忠. 河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时空特征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 28(5):113-118.[10] 曹银贵, 袁春, 王静, 等. 1997-2005 年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度变化与影响因子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3):86-93.[11] 郑新奇, 邓红蒂, 姚慧, 等. 中国设区市土地集约利用类型区划分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2): 6-11.[12] 吴郁玲, 曲福田. 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理论与实证研究. 资源科学, 2007, 29(6): 106-113.[13] 曹银贵, 周伟, 袁春, 等. 全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结果检验.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37(6): 34-38.[14] 王家庭, 季凯文. 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评价: 基于34 个典型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9(3): 74-80.[15] 陈海燕, 李闽. 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评价及区域分异特征. 中国土地科学, 2007, 21(5): 61-65.[16] 曹银贵, 袁春, 郑新奇, 等. 基于文献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研究. 生态经济, 2008(9): 45-49.[17] 赵英伟. 中国草地利用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2002.[18] 张文彤, 董伟. 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9] 谢敏, 郝晋珉, 丁忠义, 等.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6, 11(5):117-120.[20] TD/T 1018-2008,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S].[21] 曹银贵, 周伟, 王静, 等. 基于主成分分析与层次分析的三峡库区耕地集约利用对比.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4(4): 291-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