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1, Vol. 30 ›› Issue (9): 1173-1179.doi: 10.11820/dlkxjz.2011.09.013
李义1,2, 朱会义1
收稿日期:
2010-10-01
修回日期:
2011-02-01
出版日期:
2011-09-25
发布日期:
2011-09-25
通讯作者:
朱会义,E-mail: zhuhy@igsnrr.ac.cn
E-mail:zhuhy@igsnrr.ac.cn
作者简介:
李义(1985-),女,河北衡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E-mail: liyi.08s@igsnrr.ac.cn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087)。
LI Yi1,2, ZHU Huiyi1
Received:
2010-10-01
Revised:
2011-02-01
Online:
2011-09-25
Published:
2011-09-25
摘要: 在耕地总面积持续减少的背景下,提高土地生产率无疑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长期出路,而要提高土地生产率则需要科学地认识土地生产率的时空差异及其演变规律。本文选取作为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河北省为研究区域,以省内136 个县(市)为基本空间单元,分析当前区域土地生产率的空间差异,并运用偏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探讨这一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区域土地生产率的空间差异不是由单一影响因素决定,而是受到地形条件和生产要素投入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不同土地生产率水平地区内的主导影响因素明显不同,从而为如何提高区域土地生产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义, 朱会义. 河北省土地生产率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9): 1173-1179.
LI Yi, ZHU Huiyi. Spatial Difference of Land Productiv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Hebei Province[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9): 1173-1179.
[1] Yang H, Li X B. Cultivated land and food supply in China.Land Use Policy, 2000, 17(2): 73-88.[2] Yang J, Qiu H G, Huang J K, et al. Fighting global foodprice rise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 response of Chinaand its effect on domestic and world markets. AgriculturalEconomics, 2008, 39(S1): 453-464.[3] 高帆. 中国农业生产率提高的优先序及政策选择.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8(8): 12-19.[4] 陈利顶. 我国近年来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区域特征及对策分析. 资源科学, 1996, 18(5): 1-8.[5] 李秀彬. 中国近20 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自然资源学报, 1999, 14(4): 329-333.[6] 田光进, 庄大方, 刘明亮. 近10 年中国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1): 30-36.[7] 朱会义, 李秀彬, 辛良杰. 现阶段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政策启示.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6):907-915.[8] 林毅夫.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潜力与增产前景.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1995(3): 4-7.[9] 陈百明. 中国土地资源现状、未来变化趋势与粮食生产潜力. Ambio-人类环境杂志, 1999, 28(8): 682-686.[10] 高涛, 于晓. 近50 年内蒙古自治区粮食产量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3, 17(2): 60-64.[11] 史培军, 王静爱, 谢云, 等. 最近15 年来中国气候变化、农业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的初步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1997, 12(3): 197-203.[12] 韦乐章, 邓南荣, 吴志峰, 等. 粤北山区地形因素对耕地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 山地学报, 2008, 26(1):76-83.[13] 陈同斌, 曾希柏, 胡清秀. 中国化肥增产潜力的区域差异. 地理学报, 2002, 57(5): 531-538.[14] 王征兵. 农业生产要素贡献份额分析. 生产力研究,2002(3): 175-179.[15] 李谷成. 转型期中国农业单要素生产率变化及资源利用特征. 经济问题探索, 2009(5): 28-34.[16] 刘勤, 严昌荣, 何文, 等. 黄河流域近40a 积温动态变化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1):147-153.[17] 廖顺宝, 李泽辉. 积温数据栅格化方法的实验. 地理研究, 2004, 23(5): 633-640.[18] 朱会义, 刘述林, 贾绍凤. 自然地理要素空间插值的几个问题. 地理研究, 2004, 23(4): 425-432.[19] 朱会义, 贾绍凤. 降雨信息空间插值的不确定性分析.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2): 34-42.[20] 游松财, 李军. 海拔误差影响气温空间插值误差的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1): 140-145.[21] 李世平, 岳永胜. 陕西省耕地变化驱动力区域差异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 24(2): 12-16. |
[1] | 陈秧分, 刘玉, 王国刚. 大都市乡村发展比较及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403-1411. |
[2] | 杨奎,张宇,赵小风,文琦,钟太洋. 乡村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393-1402. |
[3] | 戴旭俊, 刘爱利. 地方认同的内涵维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5): 662-674. |
[4] | 钱超峰, 杜德斌, 胡璇, 段德忠. 地区间基因差异会影响技术转移吗?——基于中国2001—2005年省际专利转让数据[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5): 745-755. |
[5] | 宋琼, 赵新正, 李同昇, 刘静玉. 多重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基于有向多值关系视角[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9): 1257-1267. |
[6] | 宋伟轩, 马雨竹, 陈艳如. 南京城区住宅售租价格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9): 1268-1276. |
[7] | 王建顺, 林李月, 朱宇, 艾尼江·杰力力. 西部民族地区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及影响因素——以新疆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8): 1140-1149. |
[8] | 王圣云, 罗玉婷, 韩亚杰, 李晶. 中国人类福祉地区差距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人类发展指数(HDI)的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8): 1150-1158. |
[9] | 廖凯华, 吕立刚. 东南湿润区坡面土壤水文过程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4): 476-484. |
[10] | 梅林, 郭艳花, 陈妍. 吉林省人口老龄化时空分异特征及成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3): 352-362. |
[11] | 范毓婷, 刘卫东. 中国纺织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空间格局[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3): 418-426. |
[12] | 刘耀林, 张扬, 张琰, 刘以, 王好峰, 刘艳芳. 特大城市“三线冲突”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2): 1672-1681. |
[13] | 赵宏波, 冯渊博, 董冠鹏, 苗长虹. 大城市居民自评健康与环境危害感知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基于郑州市区的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2): 1713-1726. |
[14] | 瞿诗进, 胡守庚, 李全峰, 杨剩富. 城市住宅地价影响因素的定量识别与时空异质性——以武汉市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0): 1371-1380. |
[15] | 谌丽, 党云晓, 张文忠, 马仁锋. 城市文化氛围满意度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9): 1119-11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