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1, Vol. 30 ›› Issue (8): 1047-1055.doi: 10.11820/dlkxjz.2011.08.012
苏建军1,2, 孙根年2, 王丽芳1
收稿日期:
2010-10-01
修回日期:
2011-02-01
出版日期:
2011-08-25
发布日期:
2011-08-25
通讯作者:
孙根年(1961-),男,西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运行与危机管理。E-mail: gnsun@snnu.edu.cn
E-mail:gnsun@snnu.edu.cn
作者简介:
苏建军(1975-),男,陕西扶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发展。E-mail: sujj752005@126.com
SU Jianjun1,2, SUN Gennian2, WANG Lifang1
Received:
2010-10-01
Revised:
2011-02-01
Online:
2011-08-25
Published:
2011-08-25
摘要: 中国旅游业发展对第三产业增长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和波及效应。本文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采用1982-2008 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方法、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法和弹性系数分析法,系统分析了旅游业发展对第三产业增长及各部门的关联带动性。研究发现:①从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看,旅游业发展与第三产业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稳定的关系;入境旅游与第三产业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国内旅游与第三产业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即旅游业发展对第三产业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入境旅游对第三产业增长的带动性要高于国内旅游。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具有某种相互推动作用。②从弹性分析看,入境旅游对第三产业及各部门的弹性系数分别为1.090079、1.024949、1.047349、1.110070、1.044185、1.139565 和1.177425;国内旅游对第三产及各部门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789943、0.744285、0.759301、0.806053、0.755764、0.826966 和0.855732,入境旅游对第三产业及各部门增长的贡献度高于国内旅游的,这可能与长期重视入境旅游发展的政策有关。
苏建军, 孙根年, 王丽芳. 1982年以来中国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关联带动性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8): 1047-1055.
SU Jianjun, SUN Gennian, WANG Lifang. Driving and Pulling Simulation of Tourism on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China since 1982[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8): 1047-1055.
[1] 张华初, 李永杰. 中国旅游业产业关联的定量分析. 旅游学刊, 2007, 22(4): 15-16.[2] Pizam M A. Social impacts of tourism of central Florid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3, 15(2): 191-204.[3] Fletcher J E, Snee H R. The service industries and input- output analysis. Service Industries Review, 1985, 2 (1): 51-79.[4] Kottke M W. Estimating economics impacts of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8, 15(1): 122-133.[5] Archer B, Fletcher J.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ourism in the Seychell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 23(2): 45-48.[5] Getz D. Event Management Event Tourism. New York: Cog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 1997: 341.[7] Chi-Ok Oh. The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o economic growth in the Korean economy. Tourism Management, 2005, 26: 39-44.[8] 孙尚清. 旅游业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财贸经济, 1991(3): 3-7.[9] 魏小安. 旅游发展的经济增长点战略. 旅游学刊, 1997, 12(5): 5-11.[10] 李江帆, 李美云. 旅游产业与旅游增加值的测度. 旅游学刊, 1999, 14(5): 16-18.[11] 李江帆, 李冠霖, 江波. 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分析: 以广东为例. 旅游学刊, 2001, 16(3): 19-25.[12] 李志青. 旅游业产出贡献的经济分析. 上海经济研究, 2001(12): 66-69.[13] 于庆年. 丹东市区旅游产业调查与投入产出分析.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2(11): 138-143.[14] 戴斌, 束菊萍. 旅游产业关联: 分析框架与北京的实证研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5): 7-15.[15] 依绍华. 旅游业的就业效应分析. 财贸经济, 2005(5): 89-91.[16] 王丽, 石培基. 甘肃省旅游产业关联及产业波及分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7, 23(1): 68-72.[17] 宋增文.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旅游业产业关联度研究. 旅游科学, 2007, 21(2): 7-12.[18] 王燕, 王哲.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新疆旅游业产业关联及产业波及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 22(5): 112-117.[19] 王煜琴, 王霖琳, 李晓静, 等. 废弃矿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空间重构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7): 813-817.[20] Granger, C. W. J. Investigating causal relations by econometric models and cross-spectral methods. Econometrica, 1969, 37(3): 424-438.[21] 赵小芸. 旅游产业的特殊性与旅游产业链的基本形态研究. 上海经济研究, 2010(6): 42-43.[22] 北京统计. 国家统计局发布新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北京统计, 2003, 159(6): 6.[23] 张晓峒. Eviews 使用指南与案例.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24] 孙根年. 大国优势与中国旅游业的高速持续增长. 旅游学刊, 2008, 23(4): 29-30. |
[1] | 杨忍,罗秀丽,陈燕纯. 中国县域乡村地域多功能格局及影响因素识别[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316-1328. |
[2] | 杨奎,张宇,赵小风,文琦,钟太洋. 乡村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393-1402. |
[3] | 施利锋,黄贤金. 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扩张时空差异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8): 1206-1216. |
[4] | 朱鹤, 刘家明, 龙江智, 余玲, 李涛. “空间-主题”框架下中美城市旅游研究对比——以2008—2017年城市旅游博士论文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7): 1056-1068. |
[5] | 高卿, 骆华松, 王振波, 宋金平. 美丽中国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7): 1021-1033. |
[6] | 陈沛然, 王成金, 刘卫东. 中国海外港口投资格局的空间演化及其机理[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7): 973-987. |
[7] | 贺灿飞, 胡绪千, 罗芊. 全球-地方出口溢出效应对新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5): 731-744. |
[8] | 钱超峰, 杜德斌, 胡璇, 段德忠. 地区间基因差异会影响技术转移吗?——基于中国2001—2005年省际专利转让数据[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5): 745-755. |
[9] | 胡伟, 胡志丁, 葛岳静. 中国地缘环境研究进展与思考[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4): 477-488. |
[10] | 刘丽敏, 钟林生, 虞虎. 冰川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4): 533-545. |
[11] | 刘丽, 李宁, 张正涛, 冯介玲, 陈曦, 白扣, 黄承芳. 中国省域尺度17部门资本存量的时空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4): 546-555. |
[12] | 李鲁奇, 马学广, 鹿宇. 飞地经济的空间生产与治理结构——基于国家空间重构视角[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3): 346-356. |
[13] | 张翼鸥, 谷人旭, 马双. 中国城市间技术转移的空间特征与邻近性机理[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3): 370-382. |
[14] | 康江江, 张凡, 宁越敏. 苹果手机零部件全球价值链的价值分配与中国角色演变[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3): 395-406. |
[15] | 盛科荣, 杨雨, 孙威. 中国城市网络中心性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基于上市公司500强企业网络视角[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2): 248-2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