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1, Vol. 30 ›› Issue (8): 1028-1036.doi: 10.11820/dlkxjz.2011.08.010
胡智超1,2, 龙花楼1
收稿日期:
2010-10-01
修回日期:
2011-02-01
出版日期:
2011-08-25
发布日期:
2011-08-25
通讯作者:
龙花楼(1971-),男,湖南醴陵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乡村发展研究。E-mail: longhl@igsnrr.ac.cn
作者简介:
胡智超(1987-),男,江西南昌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乡村发展。E-mail: huzc.09s@igsnrr.ac.cn
基金资助: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QN304,KZCX2-EW-3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014,40635029)。
HU Zhichao1,2, LONG Hualou1
Received:
2010-10-01
Revised:
2011-02-01
Online:
2011-08-25
Published:
2011-08-25
摘要: 本文分析了中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①农村土地空心化和人口过疏化现象不断加剧,耕地资源浪费严重;②农村发展资金短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滞后;③农村组织建设不健全;④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落后,各类乡村公共物品供给缺乏;⑤农村建设决策体系不完善,缺乏规划引导;⑥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主体性不强,公众参与程度较低。结合问题分析,总结得出中国新农村建设存在3 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即保障力短缺、参与力短缺和服务力短缺。随后,针对各制约因素在国际典型地区农村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梳理,就德国、比利时、以色列、荷兰、法国、匈牙利、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等国在土地资源供给、人才资源供给、农业产业化、农民合作组织构建及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等方面的具体做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通过综合分析世界各国的农村建设经验和教训,从政府、社会机构和农民个人3 个层面对中国今后如何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胡智超, 龙花楼.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国际经验借鉴[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8): 1028-1036.
HU Zhichao, LONG Hualou. The Constraining Factors of Building New Countryside in China and Corresponding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8): 1028-1036.
[1] 龙花楼, 刘彦随, 邹健.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 地理学报, 2009, 64(4): 426-434.[2] 王梦奎.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难题: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 农业经济问题, 2004(5): 4-12.[3] 刘彦随. 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 地理研究, 2008, 27(2): 479-48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5] 龙花楼, 胡智超, 邹健. 英国乡村发展政策演变及启示. 地理研究, 2010, 29(8): 1369-1378.[6] 时玉阁. 国外农村发展经验比较研究[D]. 郑州大学, 2007.[7] 陈昭玖, 周波, 唐卫东等. 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农业经济问题, 2006(2): 72-77.[8] Yamagishi K, Kobayashi H. A study on the regional landscape planning framework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ase study of Tokachi region, Hokkaido, Japan//Marchettini N, Brebbia C A, Tiezzi E, et al. The Sustainable City III: Urban Regener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Southampton: WIT Press, 2004: 401-410.[9] Christians C. 比利时农村整治的经验. 地理译报, 1992(2): 57-62.[10] 金永丽. 印度农业发展道路探索.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11] Shilpi F, Umali-Deininger D. Market facilities and agricultural marketing: Evidence from Tamil Nadu, India.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8, 39(3): 281-294.[12] Mukherjee A, Zhang X B.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and India: Role of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 World Development, 2007, 35(10): 1621-1634.[13] B?cher M. Regional governance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Germany: The implementation of LEADER. Sociologia Ruralis , 2008, 48(4): 372-388.[14] Moseley M J. Rural Develop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 Sage, 2003.[15] Woods M. New Labour’s Countryside: Rural Policy in Britain since 1997. Bristol: Policy Press, 2008.[16] Valentinov V. Explaining the rise of rural governance in Europe.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8, 16(8): 1161-1165.[17] 李丽纯. 法国农村社会转型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世界农业, 2006(4): 32-35.[18] 陈晓华, 张小林, 梁丹. 国外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发展与建设实践及其启示. 世界地理研究, 2005, 14(3): 13-49.[19] 许丹. 国外乡村建设经验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D]. 黑龙江大学, 2009.[20] 李瑞霞, 陈烈, 沈静. 国外乡村建设的路径分析及启示. 城市问题, 2008(5): 89-95.[21] 焦必方, 孙彬彬. 日本现代农村建设研究.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22] 朴振焕. 韩国新村运动: 20 世纪70 年代韩国农村现代化之路. 潘伟光, 郑靖吉,等译.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23] Han J.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A long-term task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drive. China Economist, 2007, 6: 93-111.[24] Long H L, Liu Y S, Li X B, et al. Building new countryside in China: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Land Use Policy, 2010, 27(2): 457-470.[25] 本书编写组.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解读.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8.[26]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6-2-21[2010-9-6]. 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06-02/21/content_4207811.htm.[27]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 2008-10-019[2010-9-10]. http://www.gov.cn/jrzg/2008-10 /19/content_1125094.htm.[28]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29] 刘彦随, 刘玉, 翟荣新.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 地理学报, 2009, 64(10): 1193-1202.[30] 龙花楼, 李裕瑞, 刘彦随. 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地理学报, 2009, 64(10): 1203-1213.[31] 王成新, 姚士谋. 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 地理科学, 2005, 25(3): 257-262.[32] 邱家洪.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背景、难点及对策.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5(12): 19-21.[33] 本书编写组.《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问答.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8.[34] 吴雨, 刘诗平. 2010 年涉农贷款要实现“三个高于”. 2010-2-26[2010-8-5].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 2010-02/26/content_13057249.htm, 2010.[35] 刘宝龙, 王政宇. 论我国农村组织形态创新. 农业经济, 2002(2): 35-36.[36] 朱国云.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江海学刊, 2005(6): 81-86.[37] 王国奇. 国外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借鉴及启示.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5): 140-143.[38] 本书编写组.《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解读.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8.[39] 雷晓康, 贾明德. 有效解决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的对策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3(1): 37-41.[40] 张红. 农村公共物品资源瓶颈: 现状、成因及对策.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3, 3: 56-62.[41] 蔡运龙.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的耕地问题. 资源科学, 2000, 22(3): 24-28.[42] 傅泽强, 蔡运龙, 杨友孝, 等. 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6(4): 313-319[43] 邹健, 龙花楼, 胡智超. 国际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初探. 资源科学, 2010, 32(5): 1006-1013.[44] 蔡运龙. 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地理学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4(6): 602-606.[45] Tan R, Beckmann V, van den Berg L, Qu F T. Governing farmland conversion: Comparing China with the Netherlands and Germany. Land Use Policy, 2009, 26(4): 961-974.[46] 曹汝华. 中国农村融资问题的研究[D]. 东北农业大学, 2004.[47] 董利民. 德国乡村土地整理融资机制及其启示. 新疆农垦经济, 2003(5): 69-73.[48] 陈晓华, 张红宇, 黄延信,等.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业经济问题, 2005(8): 29-34.[49] 有田博之, 王宝刚. 日本的村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 2002(6): 86-89.[50] 刘向, 刘青. 德国、加拿大农村建设的启示. 中国改革报, 2006-3-3(6).[51] 杜朝晖. 法国农业现代化的经验与启示. 宏观经济管理, 2006(5): 71-74.[52] 徐建春. 联邦德国乡村土地整理的特点及启示. 中国农村经济, 2001(6): 75-80.[53] 王成文, 高世昌. 比利时土地整理模式的特点及其启示. 资源导刊, 2009(2): 44-45.[54] 肯特? 阿瑟沃弗? 埃卡尔特. 德国合作社制度的基本特征. 农村经济, 1997(8): 21-24.[55] 杨青. 德国农业合作社的成功之道. 农村工作通讯, 2010(3): 40-41.[56] (德)肯特·阿瑟沃弗·埃卡尔特, 享尼森. 德国合作社制度的基本特征. 农村经济, 1997(8): 21-24.[57] Pini B. A critique of 'new' rural local governance: the case of gender in a rural Australian setting.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6, 22(4): 396-408.[58] O'Toole K, Burdess N. New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small rural towns: the Australian experience.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4, 20(4): 433-443.[59] 张玉, 赵玉, 祈春节. 荷兰高效农业研究及启示. 农场经济管理, 2007(3): 57-59.[60] 崔贵芹, 王健, 赵宪军. 荷兰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借鉴. 商场现代化, 2007(9): 26-27.[61] L ? 道欧, J ? 鲍雅朴. 荷兰农业的勃兴: 农业发展的背景和前景. 厉为民, 檀学文, 王永春, 等译.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62] 赵杰, 王惠平, 陈有方, 等. 美国乡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情况考察. 中国财政, 2010(1): 67-70.[63] Sattler C, Nagel U J. Factors affecting farmers’acceptance of conservation measures: A case study from north-eastern Germany. Land Use Policy, 2010, 21(1): 70-77.[64] 汪贵生, 郭晓鸣, 杨钢, 等. 德国农村发展状况的考察及其启示. 经济体制改革, 1999(5): 122-126.[65] 刘承礼. 匈牙利乡村治理的模式解读与经乡村经验借鉴: 基于乡村公共品提供机制的研究.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6(1): 107-113.[66] 丁国光. 公共财政怎样覆盖农村: 有关意大利农村的调查报告. 村里村外, 2007(1): 24-26. |
[1] | 陈卓, 梁宜, 金凤君. 基于陆路综合交通系统的中国城市网络通达性模拟及其对区域发展格局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2): 183-193. |
[2] | 姜宛贝, 刘卫东, 刘志高, 韩梦瑶. 中国化石能源燃烧碳排放强度非均衡性及其演变的驱动力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425-1435. |
[3] | 胡国建, 陆玉麒. 基于企业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进展、思考和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587-1596. |
[4] | 朱晟君, 黄永源, 胡晓辉. 多尺度视角下的产业价值链与空间升级研究框架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8): 1367-1384. |
[5] | 杜欣儒, 路紫, 李仁杰, 董雅晴, 高伟. 中国枢纽机场时间延误成本估算与航线影响分析及中美比较[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7): 1160-1171. |
[6] | 周国华, 张汝娇, 贺艳华, 戴柳燕, 张丽. 论乡村聚落优化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902-912. |
[7] | 谭雪兰, 蒋凌霄, 王振凯, 安悦, 陈敏, 任辉. 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乡村贫困——源起、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913-923. |
[8] | 刘小鹏, 程静, 赵小勇, 苗红, 魏静宜, 曾端, 马存霞. 中国可持续减贫的发展地理学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892-901. |
[9] | 孙娜, 张梅青. 基于高铁流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演变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5): 727-737. |
[10] | 杜德林, 王姣娥, 王祎. 中国三大航空公司市场竞争格局及演化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3): 367-376. |
[11] | 周美君, 李飞, 邵佳琪, 杨海娟.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3): 443-453. |
[12] | 孙才志, 阎晓东. 基于MRIO的中国省区和产业灰水足迹测算及转移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207-218. |
[13] | 韩炜, 蔡建明. 乡村非农产业时空格局及其对居民收入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219-230. |
[14] | 李晓丽, 宋伟轩, 吴威, 马雨竹. 基于跟踪调查的北京城市空间感知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276-285. |
[15] | 邹利林, 刘彦随, 王永生. 中国土地利用冲突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2): 298-3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