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茂松, 李森, 李育慧. 中国近50 年旱灾灾情分析. 中国农业气象, 2003, 24(1): 6-9.[2] IPCC. Climate Change 2001: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of Climate Change, working group Ⅱ report.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3]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Working Group II, 2007.[4] 王素艳, 霍治国, 李世奎, 等. 干旱对北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风险评估. 自然灾害学报, 2003, 12(3): 118-125.[5] 王静爱, 商彦蕊, 苏筠, 等. 中国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诊断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3): 130-137.[6] 葛全胜, 邹名, 郑景云, 等. 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初步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234-235.[7] Olga V, Wilhelmi. Assessing vulnerability to agricultural drought: A nebraska case study. Natural Hazards, 2002, 25(1): 37-58.[8] 刘兰芳, 刘盛和, 刘沛林, 等. 湖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综合分析与定量评价. 自然灾害学报, 2002, 11(4): 78-83.[9] 刘荣花, 王友贺, 朱自玺, 等. 河南省冬小麦气候干旱风险评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25(6): 1-4.[10] 朱琳, 叶殿秀, 陈建文, 等. 陕西省冬小麦干旱风险分析及区划.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13(2): 201-207.[11] 张文宗, 赵春雷, 康西言, 等. 河北省冬小麦旱灾风险评估和区划方法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9, 27(2): 10-16.[12]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 干旱评估标准(试行), 2006.[13] 陶明华, 吕秀艳, 王波. 水稻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东北水利水电, 2008, 26(1): 62-63.[14] 古璇清. 水稻灌溉制度试验分析与评价. 广东农业科学, 1995(6): 7-10.[15] 中国主要农作物需水量等值线图研究协作组. 中国主要农作物需水量等值线图研究.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3.[16] 张福春, 王德辉, 丘宝剑. 中国农业物候图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17] Allen R G, Pereira L S, Raes D, et al.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guidelines for computing crop water requirements. Rom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1998.[18] 王静爱, 孙恒, 徐伟, 等. 近50 年中国旱灾的时空变化. 自然灾害学报, 2002, 11(2): 1-6.[19] 蒋兴文, 李跃清, 李春, 等. 四川盆地夏季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对旱涝的影响. 高原气象, 2007, 26(3): 476-485.[20] 苏跃, 廖婧琳, 冯泽蔚, 等. 54 年来贵州旱灾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2008, 36(1): 51-53.[2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 2008 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城市: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22] 李国章. 广西甘蔗的需水与灌溉. 广西水利水电, 1993 (2): 62-67.[23] 王惠群, 萧浪涛, 刘素纯, 等. 干旱胁迫对烤烟产量和某些化学成分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30(5): 401-404.[24] 桑久仁, 陶明华. 水稻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东北水利水电, 1993(3): 29-31.[25] 白树明, 黄中艳, 王宇. 云南玉米需水规律及灌溉效应的试验研究. 中国农业气象, 2003, 24(3): 18-21.[26] 谢素华, 杨明高, 张涛. 油菜需水量及需水规律的研究. 四川水利, 1996, 17(2): 24-25.[27] 王辉, 曾艳, 王鹏云, 等.干旱对昆明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7): 191-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