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双怀. 1999 年以史料记载为基础, 探究了明代华南自然灾害的时空特征. 王双怀. 明代华南的自然灾害及其时空特征. 地理研究, 1999, 18(2): 152-160.[2] Schiff A J. Earthquakes in transportation contingency planning. Energy, 1983, 8(8-9): 689-693.[3] 郭恩栋, 赵振东, 余世舟, 等. 交通系统地震应急智能辅助决策技术研究.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3, 23(2): 128-133.[4] 李晔, 张红军. 城市交通系统抗灾变研究进展. 灾害学, 2004, 19(4): 77-82.[5] 危福泉, 刘高焕, 姚新, 等. 地震灾害预测和应急模拟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地理研究, 2005, 24(5): 749-756.[6] 吕元. 建设城市地震主动应急空间体系. 世界地震工程, 2004, 20(4): 81-84.[7] 谢素华. 论我国公路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体系的建设. 公路交通科技, 2008, 25(9): 156-158.[8] 张明媛, 袁永博, 白广斌.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系统.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08, 28(3): 382-387.[9] Chang S E, Nojima N. Measuring post-disaster transportation system performance: The 1995 Kobe earthquak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A), 2001, 35(6): 475-494.[10] Deakin A K. Factoring motorists' responses to the 1994 northridge earthquake. Computer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1997(21): 335-357.[11] Chang S E. Disasters and transport systems: Loss, recovery and competition at the Port of Kobe after the 1995 earthquake.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00, 8(1): 53-65.[12] Na U J, Shinozuka M. Simulation-based seismic loss estimation of seaport transportation system.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 2009, 94(3):722-731.[13] 何晓鸣, 关鹏. 地震对公路交通危害分析与防灾减灾预案的探讨. 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2009, 28(1): 75-79.[14] 赵国兴, 陈淮, 李杰. 震后城市交通系统评估与改建. 世界地震工程, 1996(3): 6-10, 78.[15] 叶珊珊, 翟国方. 地震经济损失评估研究综述.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6): 684-692.[16] 王海超, 解国仁, 冯玉岩. 城市公路网络震害预测方法探讨. 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学报, 1997, 21(2): 167-171.[17] 何萍, 李志强. 城市群震后交通快速评估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中国地震, 2005, 21(3): 444-450.[18] 宋健民, 陈艳艳. 城市交通系统抗震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土木工程学报, 2003, 36(5): 87-91.[19] 姜淑珍, 李倩, 柳春光. 泰安市交通系统抗震可靠性分析.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5, 25(6): 189-193.[20] 姜淑珍, 柳春光. 三亚市交通系统易损性分析. 世界地震工程, 2005, 21(3): 23-27.[21] 倪永军, 吕高峰, 黄世敏, 等. 基于GIS 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震害预测与连通性分析.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7, 39(增刊): 163-167.[22] 王志涛, 王玲, 张秀彦, 等. 基于GIS 的城市震后交通最优路径分析系统.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8, 32(5): 814-817.[23] 王亚强, 王兰民, 张小曳. GIS 支持下的黄土高原地震滑坡区划研究. 地理科学, 2004, 24(2): 170-176.[24] 韩用顺, 崔鹏, 朱颖彦, 等. 汶川地震危害道路交通及其遥感监测评估: 以都汶公路为例. 四川大学学报: 工程科学版, 2009, 41(3): 273-283.[25] 刘亚岚, 张勇, 任玉环, 等. 汶川地震公路损毁遥感监测评估与信息集成. 遥感学报, 2008, 12(6): 933-941.[26] 李钜章. 地震灾害宏观分析研究. 地理研究, 1995, 14(2): 35-40.[27] 温家洪, Jianping Yan, 尹占娥, 等. 中国地震灾害风险管理.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7): 771-777.[28] 唐邦兴, 杜榕桓, 康志成, 等. 我国泥石流研究.地理学报, 1980, 35(3): 259-264.[29] 王渝生.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的古为今用. 科学时报, 2008(6): 31-32.[30] 国家地震局地球协商会议物理研究所,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 中国历史地震图集. 北京: 地图出版社, 1990.[31] 顾功叙. 中国地震目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32] 谢毓寿, 蔡美彪.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33] 刘凯, 廖顺宝, 张赛. 中国地震发生频率与烈度的空间分布.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3): 12-18.[34] 黄龙生, 刘广信. 道路交通系统的震害预测. 自然灾害学报, 1996, 5(1): 88-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