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1, Vol. 30 ›› Issue (7): 788-794.doi: 10.11820/dlkxjz.2011.07.002
何念鹏1, 王秋凤1, 刘颖慧2, 任伟1, 于贵瑞1
收稿日期:
2011-01-01
修回日期:
2011-04-01
出版日期:
2011-07-25
发布日期:
2011-07-25
通讯作者:
于贵瑞,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E-mail: yugr@igsnrr.ac.cn
E-mail:yugr@igsnrr.ac.cn
作者简介:
何念鹏, 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地球化学和草地生态学。E-mail: henp@igsnrr.ac.cn
基金资助: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50602);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0CB833504);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群(KZCXZ-YW-Q1-05)。
HE Nianpeng1, WANG Qiufeng1, LIU Yinghui2, RENWei1, YU Guirui1
Received:
2011-01-01
Revised:
2011-04-01
Online:
2011-07-25
Published:
2011-07-25
摘要: 如何实现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增汇(carbon sequestration)、如何科学地评估/认证其碳汇效应,目前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科学问题。本文探讨了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增汇途径,并对现阶段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主要人为管理措施的碳汇效应进行了定性评价。从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看,许多人为管理措施均具有较明显的碳汇效应;但在确定技术或经济投入规模时,应充分考虑特定人为管理措施下生态系统碳增汇的特征曲线,合理地控制投入,实现人为管理措施碳增汇效应最优化。此外,基于定性评价结果,本文分别针对森林、草地、农田和湿地生态系统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碳汇管理措施。建议相关科学家围绕这些已较大面积推广的管理措施,深入研究其碳收支过程及其机理,尽快提出科学的、可验证的碳增汇认证方法,为科学地评估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何念鹏, 王秋凤, 刘颖慧, 任伟, 于贵瑞. 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增汇途径及其可行性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7): 788-794.
HE Nianpeng, WANG Qiufeng, LIU Yinghui, RENWei, YU Guirui. The Approaches to Enhance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at Regional Scales, and Their Feasibility[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7): 788-794.
[1] Schlesinger W. Biogeochemistry: An Analysis of Global Change (2nd edition).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997.[2] IPCC. IPCC WGI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Switzerland: Geneva, 2007.[3] IPCC. Good practice guidance for land use, land-use change and forestry. 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IGES), Kanagawa, Japan, 2003.[4] IPCC.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IGES), Kanagawa, Japan, 2006.[5] 王芳, 葛全胜, 陈泮勤. IPCC 评估报告气候变化观测数据的不确定性分析. 地理学报, 2009, 64(7): 828-838.[6] 于贵瑞, 王秋凤, 朱先进. 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评估方法及其不确定性.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 (1): 103-113.[7] Fang J Y, Chen A P, Peng C H, et al. Changes in forest biomass carbon storage in China between 1949 and 1998. Science, 2001, 292(5525): 2320-2322.[8]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9] Piao S L, Fan J Y, Ciais P, et al. The carbon balanc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 Nature, 2009, 458(7241): 1009-1013.[10] 高云, 罗勇, 张军岩. 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看气候变化谈判的焦点问题及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的可能作用.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6(2): 83-88.[11] 于贵瑞, 李海涛, 王绍强.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蓄积.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3.[12] 王礼茂. 几种主要碳增汇/减排途径的对比分析. 第四纪研究, 2004, 24(2): 191-197.[13] 吴静, 王铮, 吴兵, 等. 中国增汇型气候保护政策实施对对经济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07, 27(11): 4815-4823.[14] 杨林章, 孙波.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及其管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15] 陈泮勤, 王效科, 王礼茂.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与增汇对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16] 于贵瑞. 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变化的前沿科学问题.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17] 韩士杰, 董云社, 蔡祖聪, 等.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18] Falkowski P, Scholes R J, Boyle E, et al.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A test of our knowledge of earth as a system. Science, 2000, 290(5490): 291-296.[19] 于贵瑞, 王秋凤, 刘迎春, 等. 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和增汇潜力概念框架及其定量认证科学基础.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7): 771-787. |
[1] | 刘洋, 吕建树, 毕军. 流域陆地生态系统水体净化服务表征及驱动力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4): 588-599. |
[2] | 李国庆, 李晓兵. 风电场对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8): 1017-1026. |
[3] | 王喜, 鲁丰先, 秦耀辰, 孙艳芳. 河南省碳源碳汇的时空变化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8): 941-951. |
[4] | 胡健, 吕一河. 土壤水分动态随机模型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3): 389-400. |
[5] | 孙侦, 贾绍凤, 吕爱锋, 朱文彬, 高彦春. IPCC AR5全球气候模式对1996-2005年中国气温模拟精度评价[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0): 1229-1240. |
[6] | 鲁丰先, 张艳, 秦耀辰, 陈真玲, 王光辉. 中国省级区域碳源汇空间格局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12): 1751-1759. |
[7] | 高添, 徐斌, 杨秀春, 金云翔, 马海龙, 李金亚, 于海达.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碳库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2): 1724-1731. |
[8] | 王秋凤, 刘颖慧, 何念鹏, 方华军, 伏玉玲, 于贵瑞.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综合研究的科技需求与重要科学问题[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1): 78-87. |
[9] | 付超, 于贵瑞, 方华军, 王秋凤. 中国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碳收支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1): 88-96. |
[10] | 高艳妮, 于贵瑞, 张黎, 刘敏, 黄玫, 王秋凤.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基于过程模型和遥感模型的评估结果[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1): 109-117. |
[11] | 展小云, 于贵瑞, 郑泽梅, 王秋凤.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碳排放及其空间格局——基于通量观测的地学统计评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1): 97-108. |
[12] | 于贵瑞, 王秋凤, 刘迎春, 刘颖慧. 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和增汇潜力概念框架及其定量认证科学基础[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7): 771-787. |
[13] | 任伟, 王秋凤, 刘颖慧, 何念鹏, 刘迎春, 付超, 于贵瑞. 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和潜力定量认证方法及其不确定性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7): 795-804. |
[14] | 于贵瑞, 王秋凤, 朱先进. 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评估方法及其不确定性[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 103-113. |
[15] | 赵风华,于贵瑞. 陆地生态系统碳- 水耦合机制初探[J].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1): 32-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