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1, Vol. 30 ›› Issue (5): 621-626.doi: 10.11820/dlkxjz.2011.05.015
吴文婕, 石培基, 胡巍
收稿日期:
2010-10-01
修回日期:
2011-01-01
出版日期:
2011-05-25
发布日期:
2011-05-25
作者简介:
吴文婕(1986-),女,新疆乌鲁木齐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 zyraiwwj1109@126.com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078)。
WU Wenjie, SHI Peiji, HU Wei
Received:
2010-10-01
Revised:
2011-01-01
Online:
2011-05-25
Published:
2011-05-25
摘要: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耕地非农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耕地数量变化体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因此,研究耕地资源与城市化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为当地政府城市规划和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处在脆弱敏感的自然环境下,干旱区绿洲城市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存在着显著矛盾。本文基于1996-2008 年的统计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法和协调度分析法分析了甘州区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性及协调性。结果表明:1996-2002 年耕地资源与城市化水平呈现出一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2003 年耕地资源变化略有波动,耕地面积有所减少。2004-2008 年耕地资源变化逐渐趋于平稳,而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协同度除2004 年呈不协调状态,其他年份呈基本协调或较协调趋势。
吴文婕, 石培基, 胡巍. 干旱区绿洲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协同性分析——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5): 621-626.
WU Wenjie, SHI Peiji, HU Wei.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Cultivated Land Change in an Oasis City of Ganzhou District[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5): 621-626.
[1] 龙爱华, 徐中民, 程国栋, 等. 河西走廊绿洲城市化及可持续对策.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12(5): 56-59.[2] 刘雅轩, 张小雷, 雷军, 等. 新疆绿洲城市扩展与空间形态变化分析. 水土保持学报, 2000, 23(6): 252-256.[3] 方创琳, 孙心亮. 河西走廊水资源变化与城市化过程的耦合效应分析. 资源科学, 2005, 27(2): 2-8.[4] Takabito S, Robert F. NewGarden City of the 21st Century.UKB: Kobe University, 2002: 43-46.[5] 方创琳. 河西走廊: 绿洲支撑着城市化. 中国沙漠, 2003,23(3): 334-336.[6] 杨永春, 赵鹏军. 绿洲城镇体系研究: 以甘肃省河西走廊为例. 人文地理, 2001,16(3): 6-10.[7] 王玲. 城市化与农地非农化关系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07: 11-12.[8] 刘帧, 李永红, 李裕奇. 成都城市化进程的趋势分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14(3): 231-234.[9] 方创琳, 祁巍峰, 宋吉涛. 中国城市群紧凑度的综合测度分析. 地理学报, 2008, 63(10): 1011-1021.[10] 邵晓梅, 杨勤业, 张洪业. 山东省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研究. 地理研究, 2001, 20(3): 298-306.[11] 安玉娟, 门明新, 霍习良, 等. 河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特征.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4): 611-616.[12] 李瑞雪, 王秀兰, 冯仲科. 基于土地利用程度的北京城市扩展特征.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3): 398-402.[13] 曲福田, 吴丽梅. 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库兹涅兹曲线假说及验证. 资源科学, 2004, 26(5): 61-67.[14] 郝黎仁, 樊元, 郝哲欧, 等. SPSS实用统计分析.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5] 隋映辉. 协调发展论. 青岛: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0:25-29.[16] 任淑花, 卢新卫. 耕地资源与城市化发展的计量和协调性分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 26(1): 172-175.[17] 张健, 濮励杰. 滁州市近30 年来耕地数量与城市化之间协同性研究. 土壤, 2008, 40(4): 523-528.[18] 张家唐. 简论城市与城市化. 河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2006, 6(31): 101-106.[19] 高兴胡. 甘州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09-5-10]甘州区农业局. http://xz.gzxw.com.cn/nyj.[20] 鲍海君. 土地整理与耕地保护.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7(6): 87-90.[21] 杨刚, 谢洪忠.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用地流转. 城市问题,2010(4): 58-62.[22] 李景刚, 何春阳, 史培军, 等. 近20 年中国北方13 省的耕地变化与驱动力. 地理学报, 2004, 59(2): 274-282.[23] 董祚继, 蒋美生, 杜杰灵. "保田钱"大不易: 对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制度的思考. 中国土地, 2008(6): 58-60. |
[1] | 梁鑫源, 金晓斌, 韩博, 孙瑞, 张晓琳, 周寅康. 长三角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多功能性演变——以苏州市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2): 207-219. |
[2] | 敖雪, 翟晴飞, 崔妍, 周晓宇, 沈历都, 赵春雨, 宁喜龙. 基于EOF分解的辽宁省城市化气候效应检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9): 1532-1543. |
[3] | 王依茹, 王琛, 曾金迪. 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下中国成人超重肥胖情况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 100-110. |
[4] | 王立, 张健君. 个体-家庭地方认同迭代的生命历程空间叙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6): 896-903. |
[5] | 温康民, 任国玉, 李娇, 任玉玉, 孙秀宝, 周雅清, 张爱英. 国家基本/基准站地面气温资料城市化偏差订正[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4): 600-611. |
[6] | 丁凯熙, 张利平, 宋晓猛, 佘敦先, 夏军. 北京地区汛期降雨时空演变特征及城市化影响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12): 1917-1932. |
[7] | 陈晓红, 周宏浩.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图谱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9): 1171-1185. |
[8] | 韩立建. 城市化与PM2.5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8): 1011-1021. |
[9] | 李久枫, 余华飞, 付迎春, 赵耀龙. 广东省“人口—经济—土地—社会—生态”城市化协调度时空变化及其聚类模式[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2): 287-298. |
[10] | 田富强, 程涛, 芦由, 徐宗学. 社会水文学和城市水文学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1): 46-56. |
[11] | 刘爱琳, 匡文慧, 张弛. 1990-2015年中国工矿用地扩张及其对粮食安全的潜在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5): 618-625. |
[12] | 周道静, 王传胜.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城市化地区专项评价——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3): 359-366. |
[13] | 王甫园, 王开泳, 陈田, 李萍. 城市生态空间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2): 207-218. |
[14] | 马恩朴, 李同昇, 卫倩茹. 中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机制探索——以西安市南郊大学城康杜村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7): 816-828. |
[15] | 高群, 余成. 城市化进程对氮循环格局及动态的影响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6): 726-7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