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军莉, 曾广权, 夏晓纯. 云南建设生态省的对策建议研究. 环境科学导刊, 2008, 27( 5): 57-60.[2] 李建平, 等. 中国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9).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3] 环境保护部.“十二五”主要污染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技术指南, 2010.[4] 云南省环境保护厅. 云南省环境保护公报(2009), 2010.[5] 武军, 黄玉, 于强. 云南矿山环境保护与整治建议. 中国工程科学, 2005, 7(增刊): 397-400.[6] 张晓林, 王红华, 潘艳华, 等. 云南基本农田环境质量的问题与监控.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19(增刊): 137-141.[7] 云南省环境保护厅. 云南省污染源普查公报, 2010.[8] 舒小林, 明庆忠, 滕卫霞. 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云南环境科学, 2006, 25(2): 14-16.[9] 张黎, 马友鑫, 李红梅, 等. 云南临沧地区公路两侧紫茎泽兰分布格局. 生态环境, 2007, 16(2): 516-522.[10] 杜晓昆. 云南环境问题与能源配置.云南环境科学,2002, 21(4): 37-39.[11] 李文朝. 入湖河流污染控制技术在云南高原湖泊应用初见成效. 湖泊科学, 2004, 16(2): 192.[12] 王克勤. 云南山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微区域集水系统技术体系.中国水土保持, 2011(2): 37-40.[13] 李常林. 云南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云南环境科学, 1998, 17(2): 1-3.[14] 谢晓实. 云南空气中TSP 的现状与控制.云南环境科学, 1998,17(2): 13-14.[15] 李欢, 金宜英, 李洋洋.生活垃圾处理的碳排放和减排策略.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2): 259-264.[16] 蔡佳亮, 殷贺, 黄艺.生态功能区划理论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2010, 30(11): 3018-3027.[17] 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 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纲要(2008~2020 年). http://www.ynepb.gov.cn/[18] 云南省林业厅.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 http:/www.forestry.gov.cn/.[19] 国家环保总局. 关于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意见, 2004.[20] 王波, 黄光伟.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生态经济, 2006, 12: 138-141.[21] 徐永田. 生态补偿理论研究进展综述及发展趋势. 中国水利, 2011, 4: 29-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