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ansen J, Lebedeff S. Global trends of measured surfaceair temperatur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asearch Atmospheres,1987, 92(D11): 13345-13372.[2] Thornthwaite C W. R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climate.Geographical Review, 1997, 38(1): 55-94.[3] 王邵武, 叶瑾琳. 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的分析. 大气科学, 1995, 19(5): 545-553.[4] IPCC.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Climate Change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Group 1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5] 陈文颖, 高鹏飞, 何建坤. 二氧化碳减排对中国未来GDP增长的影响.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24(6): 744-747.[6] 王灿, 陈吉宁, 邹骥. 基于CGE 模型的CO2减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45(12):1621-1624.[7] 王铮. 气候保护及其对社会经济影响的模拟研究. 地理研究, 2010, 29(11): 1911-1931.[8] 程瑛, 李维京, 王润元, 等. 近40a 甘肃省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干旱区地理, 2006, 29(6): 844-849.[9] 林学椿. 近40a 我国气候趋势. 气象, 1990, 16(10):16-21.[10] 陈克东, 简军. 近40 年泽当气候变化初探. 气象, 2000,26(1): 51-55.[11] 于淑秋, 林学椿. 北太平洋海温的气候跃度及其对中国汛期降水的影响. 热带气象学报, 1997, 13(3): 265-275.[12] 符淙斌, 王强. 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检测方法. 大气科学,1992, 16(4): 482-493.[13] 丁一汇, 张莉. 青藏高原与中国其他地区气候突变时间的比较. 大气科学, 2008, 32(4): 794-805.[14] 黄荣辉, 李崇银, 王绍武, 等. 我国旱涝重大气候灾害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 2003: 4-343.[15] 王建林, 林日暖. 中国西部农业气象灾害(1961-2000).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3: 1-303.[16] Hansen J, Lebedeff S. Global trends of measured surfaceair temperatur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87,92(D11): 13345-13372.[17] 吴爱敏, 郭江勇, 王劲松. 中国西北地区伏期干旱指数及干旱分析. 干旱区研究, 2007, 24(7): 227-233.[18] 张存杰, 王宝灵, 刘德祥, 等. 西北地区旱涝指标的研究. 高原气象, 1998, 17(4): 381-389.[19] 宋连春, 邓振镛, 董安祥. 干旱. 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3: 39-40.[20] 李祚泳, 汪嘉杨, 熊建球, 等. 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与应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76-82.[21] 延军平, 黄春长, 陈瑛. 跨世纪全球环境及行为对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84-86.[22] 丁一汇. 区域气侯模式对温室效应引起的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 冰川冻土, 2003, 25(2):157-164.[23] 秦大河.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 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3: 14.[24] 延军平. 秦岭南北环境响应程度比较.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33-34.[25] 黄荣辉, 郭其蕴. 我国的气候灾害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科技与经济, 1996: 4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