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1, Vol. 30 ›› Issue (5): 545-549.doi: 10.11820/dlkxjz.2011.05.004
王友生1,2, 余新晓1, 贺康宁1, 张振明1, 信忠保1, 李庆云1
收稿日期:
2010-07-01
修回日期:
2011-01-01
出版日期:
2011-05-25
发布日期:
2011-05-25
通讯作者:
余新晓(1961-). E-mail: yuxinxiao111@126.com
E-mail:yuxinxiao111@126.com
作者简介:
王友生(1981-),女,汉族,甘肃定西人,博士生,主要从事生态水文研究。E-mail: wangysh2000_1@163.com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1136)。
WANG Yousheng1,2, YU Xinxiao1, HE Kangning1, ZHANG Zhengming1, XIN Zhongbao1, LI Qingyun1
Received:
2010-07-01
Revised:
2011-01-01
Online:
2011-05-25
Published:
2011-05-25
摘要: 本文以1962-1989 年水文资料和雨量站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藉河流域水沙的季节及年际变化规律,并且对降雨与人类活动导致的年径流泥沙变化影响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藉河流域水沙年内分配极不均匀,7-10月径流量占全年的61.6%,6-9 月泥沙量占全年的87.9%;水沙年际变化剧烈,输沙量和径流量的变差系数分别为0.725 和0.573,输沙量年际变化强于径流年际变化;径流与泥沙在多年变化中均呈先下降后平缓趋势。20 世纪70年代以来,藉河流域径流泥沙量衰减,主要是水土保持措施发挥了作用。
王友生, 余新晓, 贺康宁, 张振明, 信忠保, 李庆云. 藉河流域水沙输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5): 545-549.
WANG Yousheng, YU Xinxiao, HE Kangning, ZHANG Zhengming, XIN Zhongbao, LI Qingyu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Transport in Jihe Watershed[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5): 545-549.
[1] 叶青超. 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 济南: 山东科技出版社, 1994.[2] 王随继. 黄河下游河型的特性及成因探讨. 地球学报,2003, 24(1): 73-78.[3] Wang S J, Hassan M A, Xie X P. Relationship betweensuspended sediment load, channel geometry and land areaincre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Catena, 2006, 65(3): 302-314.[4] 张晓明, 余新晓, 武思宏, 等.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径流产沙的影响.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29(6): 122-165.[5] 丁文荣, 周跃. 盘龙河水沙输移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水土保持, 2009, 328(7): 19-22.[6] 蒋艳, 周成虎, 程维明. 新疆阿克苏河流域年径流时序特征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1): 87-95.[7] 董晓辉, 姚治君, 陈传友. 黄河源区径流变化及其对降水的响应. 资源科学, 2007, 29(3): 67-73.[8] 郑红星, 刘昌明. 黄河源区径流年内分配变化规律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6): 585-591.[9] 张士峰, 贾绍凤. 降水不均匀性对黄河天然径流量的影响. 地理科学进展, 2001, 12(4): 354-363.[10] 许炯心, 孙季. 嘉陵江流域年径流量的变化及其原因.山地学报, 2007, 25(2): 153-159.[11] 原志华, 延军平, 刘宇峰. 1950 年以来汾河水沙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5): 57-63.[12] Camino L, Miquel C, Wolfgang L, et al. Sediment dischargeof the rivers of Catalonia, NE Spain, and the influenceof human impacts.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9, 366(1-4): 76-88.[13] 王盛萍, 张志强, 孙阁, 等. 黄土高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水文动态响应.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 28(1): 48-54.[14] 余新晓, 张学霞, 李建军, 等. 黄土地区小流域植被覆盖和降水对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06, 26(1):1-8.[15] 吴秀芹, 蔡运龙.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6): 576-584.[16] 胡兴林. 甘肃省主要河流径流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演变趋势分析.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15(5): 516-521.[17] 许炯心, 孙季. 近50 年来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入海通量的影响. 水科学进展, 2003, 14(6): 690-695.[18] 陈小红, 刘美南, 胡荣轩. 黄河中游区水沙时空分布及衰减分析. 水文, 1997(1): 19-23.[19] 粟晓玲, 康绍忠, 魏晓妹, 等.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渭河流域入黄径流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5(2): 153-159.[20] 王宏, 张智忠. 渭河主要支流产流产沙规律及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效益. 水土保持通报, 1995, 15(4): 55-59.[21] 王宏, 秦百顺, 马勇, 等. 渭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分析. 人民黄河, 2001, 23(2): 18 -20. |
[1] | 李仁杰, 路紫. 主题公园多细节层次景观语义模型与虚拟表述——以北京延庆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4): 504-512. |
[2] | 綦俊谕, 蔡强国, 蔡乐, 孙莉英. 岔巴沟、大理河与无定河水土保持减水减沙作用的尺度效应[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 95-102. |
[3] | 曾祥坤, 王仰麟, 李贵才. 中国城市水土保持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5): 586-592. |
[4] | 原志华, 延军平, 刘宇峰. 1950 年以来汾河水沙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5): 57-63. |
[5] | 金明,于静洁. 生态保护和植树造林对黑河流域河川径流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3): 47-54. |
[6] | 蔺学东, 张镱锂, 姚治君, 巩同梁, 王宏, 刘林山. 拉萨河流域近50 年来径流变化趋势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3): 58-67. |
[7] | 李子君,周培祥,毛丽华. 我国水土保持措施对水资源影响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4): 49-57. |
[8] | 刘高焕, 刘俊卫, 朱会义. 基于GIS的小流域地块单元划分与汇流网络计算[J].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2): 139-1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