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 ›› 2011, Vol. 30 ›› Issue (3): 379-384.doi: 10.11820/dlkxjz.2011.03.017
• 生态环境 • 上一篇
王丽娟, 庞奖励, 黄春长, 丁敏, 牛晓露, 李艳华
收稿日期:
2010-03-01
修回日期:
2010-07-01
出版日期:
2011-03-25
发布日期:
2011-03-25
通讯作者:
庞奖励(1963-),男,陕西西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土壤演变的研究。E-mail:jlpang@snnu.edu.cn
作者简介:
王丽娟(1986-),女,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土地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E-mail: wanglijuan-222@163.com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4103063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GK200901007)。
WANG Lijuan, PANG Jiangli, HUANG Chunchang, DING Min, NIU Xiaolu, LI Yanhua
Received:
2010-03-01
Revised:
2010-07-01
Online:
2011-03-25
Published:
2011-03-25
摘要: 对大荔人遗址的甜水沟剖面(TSG)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常量元素含量、磁化率和Rb/Sr 比值进行了研究和比对。结果表明:在TSG剖面发育过程中,Ca、Mg、Na表现为迁移淋失,Si、K呈现弱富集特征,Fe 的迁移不明显;磁化率、钾钠比、硅铝铁率、SiO2/(MgO+CaO)、(CaO+K2O+Na2O)/Al2O3的分布随地层的变化而同步变化。上述变化指示古土壤S0形成时期,化学风化程度强烈和气候温暖湿润,黄土L0和Lt堆积时期,风化成壤作用较弱和气候相对干旱,而全新世晚期可能曾出现过一次较为暖湿的次级气候变化。
王丽娟, 庞奖励, 黄春长, 丁敏, 牛晓露, 李艳华. 甜水沟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风化程度及意义[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3): 379-384.
WANG Lijuan, PANG Jiangli, HUANG Chunchang, DING Min, NIU Xiaolu, LI Yanhua. Weathering Intensity of the TSG Holocene Loess-paleosol Sequence and Its Significance[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3): 379-384.
[1] 王永焱,薛祥煦,岳乐平,等. 陕西大荔人化石的发现及步研究. 科学通报, 1979, 24(7): 303-306.[2] 吴新智. 陕西大荔县发现的早期智人古老类型的一好头骨. 中国科学, 1981, 11(2): 200-206.[3] 吴文祥, 刘东生. 大荔人遗址黄土-古土壤序列. 地质, 2001, 36(3): 364-369.[4] 霍俊杰, Lovlie R, 苏朴. 大荔遗址磁信息的地质意义. 地层学杂志, 2009, 33(1): 69-75.[5] 尹功明, 孙瑛杰, 业渝光, 等. 大荔人所在层位贝壳的自旋共振年龄. 人类学学报, 2001, 20(1): 34-38.[6] 尹功明, 赵华, 尹金辉, 等. 大荔人化石地层的年龄. 通报, 2002, 47(12): 938-942.[7] 尹功明, 赵华, 卢演俦, 等. 大荔人化石层位上限年龄质学证据. 第四纪研究,1999(1): 93.[8] 魏明建, 李虎侯. 早期智人古老型: 智人大荔亚种的. 地学前缘, 2000, 7(增刊): 11-15.[9] 李玉梅, 刘东生. 大荔黄土-古土壤序列δ13Csc 值及其境意义. 科学通报, 2003, 48(5): 486-490.[10] 薛祥煦,于学锋, 李永项. 大荔人头骨化石产地地层的究. 地层学杂志, 2000, 24(3): 210-214.[11] 于学峰. 陕西“大荔人”遗址地区中更新世环境特征[D]. 西安: 西北大学, 2001: 1-79.[12] 刘昆, 黄春长, 杨前进, 等. 汾渭盆地全新世成壤环境比较研究. 干旱区研究, 2004, 21(3): 294-298.[13] 庞奖励, 黄春长, 贾耀峰. 关中东部地区全新世土壤及记录的水文事件. 土壤学报, 2005, 42(2): 187-193.[14] 赵景波, 郝玉芬, 岳应利. 陕西洛川地区全新世中期与气候变化. 第四纪研究, 2006, 26(6): 969-975.[15] 安芷生, Porter S, Kukla G, 等. 最近13 万年黄土高原季风变迁的磁化率证据. 科学通报, 1990(7):529-532.[16] Huang C C, Pang J L, Zhao J B. Chinese loes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East Asia monsoon.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2000, 24(1):75-96.[17] 陈骏, 安芷生, 汪永进, 等. 最近800ka 洛川黄土剖面中 Rb/Sr 分布和古季风变迁. 中国科学: D辑, 1998, 28(6): 498-504.[18] 庞奖励, 黄春长, 张占平. 陕西岐山黄土剖面Rb、Sr 组高分辨率气候变化. 沉积学报, 2001, 19(4): 637-641.[19] 李徐生, 韩志勇, 杨守业, 等. 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强度与元素迁移特征. 地理学报, 2007, 62(11): 1174-1184.[20] 刘东生. 黄土与环境.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1-412.[21] 叶玮, Shinji K, Sadaya Y. 中国西风区黄土常量元素化学行为与古环境. 干旱区地理, 2003, 26(1): 23-29.[22] Arndorff L. Lateral Relations of Delta Paleosols from the Lower Jurassic Ronne Formation on the Island of Bornholm, Denmark.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1993, 100(3): 235-250.[23] 文启忠, 刁桂仪, 贾蓉芬, 等. 黄土剖面中古气候变化球化学记录. 第四纪研究, 1995(3): 223-231.[24] 陈敬安, 万国江, 黄荣贵. 程海近代气候变化的化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0, 20(1): 39-42.[25] Huang C C, Pang JL, Chen S E, et al. Holocene dust accumul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policyclic cinnamon soils i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2003, 28(12): 1259-1270.[26] Huang C C, Pang J L, Zhou Q Y, et al. Holocene pedogenic change and the emergence and decline of rain-fed cereal agriculture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04, 23(23):2525-2535.[27] 庞奖励,黄春长,刘安娜,等. 黄土高原南部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若干元素分布特征及意义. 第四纪研究, 2007, 27(3):257-364.[28] Qiao Y S,Zhao Z Z,Wang Y, et al. Variations of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the paleoclimatic significance of loess-soil sequence from Ganzi County of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Chinese Sci Bull, 2009, 54(): 4697-4703.[29] 刘安娜, 庞奖励, 黄春长, 等. 甘肃庄浪全新世黄土-古序列元素分布特征及意义. 地球化学, 2006, 35(4): 333-345[30] 李新艳, 黄春长, 庞奖励, 等. 淮河上游全新世黄土-古序列元素地球化学特性研究. 土壤学报, 2007, 44(2): 189-196.[31] 毛龙江, 黄春长, 庞奖励. 泾河中游地区全新世成壤演变研究. 地理科学, 2005, 25(4): 478-483.[32] 陈骏, 季峻峰, 仇纲, 等. 陕西洛川黄土化学风化程度球化学研究. 中国科学: D辑, 1997, 27(6): 531-536.[33] 黄春长. 黄土高原南部晚更新世黄土古土壤与气候. 地理学报, 1989, 44(1): 1-10. |
[1] | 杨涛, 陈海, 刘迪, 张行, 史琴琴. 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社区恢复力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陕西省米脂县高渠乡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2): 245-256. |
[2] | 孙艺杰, 刘宪锋, 任志远, 段艺芳. 1960—2016年黄土高原干旱和热浪时空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4): 591-601. |
[3] | 吕敏娟, 曹小曙. 1980—2016年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和可达性异速标度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1): 1884-1897. |
[4] | 孙锐,陈少辉,苏红波. 2000—2016年黄土高原不同土地覆盖类型植被NDVI时空变化[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8): 1248-1258. |
[5] | 杨晴青, 杨新军, 高岩辉. 1980年以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时序演变——以陕西省佳县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5): 756-771. |
[6] | 石育中, 王俊, 王子侨, 鲁大铭, 杨新军. 农户尺度的黄土高原乡村干旱脆弱性及适应机理[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10): 1281-1293. |
[7] | 盛贺伟, 孙莉英, 蔡强国. 黄土坡面片蚀过程稳定含沙量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8): 1008-1016. |
[8] | 丁婧祎, 赵文武, 王军, 房学宁. 降水和植被变化对径流影响的尺度效应——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8): 1039-1051. |
[9] | 李开封, 马春梅, 高文华, 李溯源, 李中轩, 潘燕芳. 河南地区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及未来趋势[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7): 883-897. |
[10] | 张灿, 周爱锋, 张晓楠, 吴铎, 郝盛吞. 湖泊沉积记录的古洪水事件识别及与气候关系[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7): 898-908. |
[11] | 王龙生, 蔡强国, 蔡崇法, 孙莉英. 黄土坡面发育平稳的细沟流水动力学特性[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8): 1117-1124. |
[12] | 郭超, 马玉贞, 胡彩莉, 伍永秋, 鲁瑞洁. 中国内陆区湖泊沉积所反映的全新世干湿变化[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6): 786-798. |
[13] | 仝迟鸣, 周成虎, 程维明, 张文杰, 王娇, 刘海江. 基于DEM的黄土塬形态特征分析及发育阶段划分[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 42-49. |
[14] | 汤青, 徐勇, 李扬. 黄土高原农户可持续生计评估及未来生计策略——基于陕西延安市和宁夏固原市1076 户农户调查[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2): 161-169. |
[15] | 侯光良, 鄂崇毅, 肖景义. 青藏高原全新世降水序列的集成重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9): 1117-1123. |
|